讀書日
在世界某個角落:2023年第十三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得獎作品集

在世界某個角落:2023年第十三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得獎作品集

  • 定價:360
  • 優惠價:95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32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為2023年第十三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集,收錄首獎〈未竟之旅──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貳獎〈迷山:獨行者的山林險境〉及叁獎〈阿奇亞〉。
 
  〈未竟之旅〉寫黑熊生態保育議題,〈迷山〉報導登山意外事件,〈阿奇亞〉挖掘馬來西亞先住民文化。主題具社會關懷意義,文章布局和架構層次分明,文詞表達條理清晰,情節鋪陳引人入勝,讓我們藉此深入了解:在世界某個角落,正在發生一些要緊的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惠萍
 
  〔首獎〕
  未竟之旅──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
  作者:蔡惠萍
  職稱:聯合報副總編輯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經歷:
  聯合報記者、採訪主任、深度內容中心主任。
  曾獲吳舜文新聞獎、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社會光明面獎。
 
房荷庭
 
  〔貳獎〕
  迷山:獨行者的山林險境
  作者:房荷庭
  職稱:記者
  學歷: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經歷:
  第五屆全球永續華文報導獎,學生組,平面類,首獎(兩人團隊)
  第五屆全球永續華文報導獎,學生組,音頻類,優等獎(兩人團隊)
  第一屆亞太區大學事實查核競賽,華文場,冠軍(三人團隊)
 
郭于珂
 
  〔叁獎〕
  阿奇亞
  作者:郭于珂
  職稱: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所碩一班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經歷:
  第十五屆馬來西亞花蹤文學獎「報告文學」評審獎
  入圍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 AWARD)二○二一年「卓越人權報導獎」
  《靈魂與灰燼: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作者之一
 

目錄

總序──李瑞騰
序──廖鴻基 親臨現場展現文學力量

首獎──蔡惠萍 未竟之旅──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
評審評語──劉克襄
獲獎感言

貳獎──房荷庭 迷山:獨行者的山林險境
評審評語──劉克襄
獲獎感言

叁獎──郭于珂 阿奇亞
評審評語──劉克襄
獲獎感言
 

 
親臨現場展現文學力量
廖鴻基
 
  世界太大且繽紛多元,而我們的一輩子太短。一輩子能走的、能認識的領域其實相當有限。個人所見所聞通常也是浮面居多、難得深入。一篇好的報導文學作品,透過作者幫我們理好的脈絡,彷若抽絲剝繭、通過捷徑,吸引我們隨文章節奏一步步進入特定事件的層理,引發進一步探索的興趣,讓讀者留下對此真實事件的深思和感想。
 
  我們認為,一篇成功的報導文學作品,因其文類特性必要具備四大基本條件─社會性、文學感、臨場感以及專業性。
 
  報導文學有其社會關懷的基本功能,若能選擇引發關注或影響層面較廣、較深且富衝擊性的時代議題為題材,是站穩報導文學基礎的第一步。
 
  文學以文字美學為本質,不管任何文類,文學作品具備的藝術美感和感性,讓作品具有引人入勝的吸引力,也才有機會引發讀者深入議題的興趣,發揮報導文章的實質影響力。
 
  與現代自然寫作類似,報導文學不能關起門來只憑想像或整理現成資料,不能走馬看花,不能隔岸觀海,作者必要一步一腳印、一波一浪痕的親臨現場,並以敏銳的感官閱讀事件並發掘事件真相。親臨現場才能發揮報導文學偉大的在場力量。
 
  專業性,也就是作者必要對事件相關領域精準的知識與豐富的情懷。作者必要以專業建構自己的主觀,是帶領者、不是旁觀者,不只是分享個人感受,作者還得目的性極強的以主題專業視角與能力切入及緊緊扣抓議題。
 
  二○二三第十三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獎項,投稿作品共十八件,入圍決審作品共五件。分別為黑熊生態保育議題、登山意外事件、馬來西亞先住民文化、國際難民議題和越南罷工事件。
 
  綜觀這五件入圍決審的作品,範圍包括台灣國內以及國際議題,題材相當寬廣。作者的文學造詣和為文手法各有風格,總是二至三萬字規模的作品,主題事件是否更具社會關懷意義,文章布局和架構是否層次分明,文詞表達是否條理清晰,情節鋪陳是否引人入勝等等,皆是評選的重要關鍵。
 
  報導文學隨時間流轉、隨時代發展,也出現了創作背景的時代差異。除了交通發達、地球村的形成造成的社會議題流通性,再來就是資訊發達、資料取得便利所形成的「秀才不出門」現象,有好有壞,但也造成整理資料來創作報導文學的不安。幸好究竟是文學作品,文章是否誠懇,是否真實,還是不難從作品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參與此屆報導文學決審過程是美好的經驗,經由作品閱讀,開闊了視野,也讓我們藉此深入了解世界某個角落正在發生的事。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4577439
  • 叢書系列:藝文叢書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阿奇亞〉叁獎──郭于珂
 
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名著《1984》中寫過:「誰能控制過去,就能控制未來;誰能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歷史證實,一個國家的主流論述,大部分都是假的,所以底層的聲音特別重要,那些日常碎片和話語才是真實的樣貌。馬哈特和大部分馬來西亞人一樣,應該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這個擁有三種血統、四個名字、在森林長大的原住民孩子,注定要背負不一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他的父親告訴他,當一個人在挖蚯蚓作魚餌時,不能唱歌,也不能大笑,因為神的使者Taa Engkuuk照顧著世間萬物,若對動物不敬,會發生天打雷劈。他的母親告訴他,小孩子千萬別嘗試背棄老人家,尤其是父母,要不然會被詛咒,變成一塊石頭。然而,這些孕育他的傳說和神話,在他長大以後,卻變成了馬來人的寓言故事。
 
當他翻開政府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時,發現自己讀來讀去都是一段與事實不符的土地論述:「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國家,在馬來半島(或西馬)有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三大種族,而在東馬的沙巴和砂拉越,還有伊班人和卡達山人這些土著。」
 
咦?住在馬來半島的十八族原住民,為何不見了?國家系統裡的種族欄位,為何沒有「色邁族」(Semai)和其他原住民的族名選項?那一刻,馬哈特的世界崩塌了,他是一個「沒有歷史和文字」的隱形人。
 
根據英國人的文獻記載,最先抵達馬來半島的是「矮黑人」群組(Negrito)、「賽諾伊人」群組(Senoi)和「原始馬來人」群組(Deutro-Malay),其中每個群組底下都容納了六個原住民民族,一共有十八個。接著,才輪到來自印尼的「第二馬來人(Deutero-Malay)」、中國人和印度人的到來。
 
為何歷史課本,把「馬來人」描寫成「原住民」?為何這些「後來者」有勇氣自稱「馬來半島的主人」?也許是因為那個時候,真正的原住民都在森林裡逃跑,擔心被獵捕、被奴役、被殺害,而馬來人很聰明,他們擁有文字,所以控制了歷史。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OKAPI世界閱讀日|植感閱讀】讓植物告訴你,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需要閱讀什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