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土水情牽五十餘載:土水司阜蘇清良和小工蘇謝英的技術及生命故事

土水情牽五十餘載:土水司阜蘇清良和小工蘇謝英的技術及生命故事

  • 定價:450
  • 優惠價:9542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研究叢刊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22年「寫高雄──屬於你我的城市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計畫獎助
  ★貼身採訪多年,悉心紀錄國寶職人蘇清良土水司阜的生命與技藝分享

  蘇清良,出身於日治末期,案場上被稱謂為良伯。戰後初期開始於高雄太爺里、打鹿埔、龜洞等地向司阜學習傳統漢式土水作。經歷臺灣經濟起飛、傳統建築被現代建築取代的時期,後因應兒子邀約,跨足至修復工程二十餘年;他的妻子蘇謝英自1967年起,就以小工身分輔佐在旁,直至今日,在備料、部分工法與工程大小事等細節上,甚至更嫻熟於良伯。

  蘇式夫婦協作長達五十餘載,二人一磚一瓦攜手構築出無數供人遮風避雨的安心處所,也巧心修復歷經風霜的老舊建築,賦予它們新生。本書藉技術與生命史的方式為二人的土水生涯作傳,可從中窺看一位土水司阜與小工,在社會環境交互關係下的種種變化與樣貌。

  藉由作者多年採訪、悉心紀錄與蒐集比較,可看見職人的步步堅定,以及其跨界與傳承的用心,我們更可從中理解,臺灣整體建築與社會發展、歷史的脈絡。

  【此書為高雄研究叢刊第13種】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紹尹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漁業生產與管理學系學士

  曾擔任台江國家公園鳥類生態導覽員,也持有中華民國漁船員證照;從事過長達七年的鮮茶道店員一職和代理店長,以及數年的專案計畫助理。

  近年專注於臺灣傳統漢式建築大木作與土水作研究外,同時投身於大木作與考古遺址教案規劃設計及其授課,與本書同年出版《斗榫合縫:新北市彬司大木作技術保存者──陳朝洋及其大木作技術》。

 
 

目錄

高雄研究叢刊序
記憶.技藝
老派浪漫功夫人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回顧
一、生命史研究方法之回顧
二、漢式建築研究歷程回顧
第三節 研究時間範圍、問題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架構
第五節 研究限制
第二章 生命史
第一節 出生至習藝過程(1935-1950 年代)
一、生長背景與學藝契機
二、師承與學藝過程
三、土水工作外的生活
第二節 成家立業至短暫休憩(1962-1997)
一、成家立業
二、人生重大轉折與啟發
三、做現代土水到短暫休憩
第三節 參與文化資產修復工作迄今(1998-2022)
一、參與文化資產修復工程的契機
二、與重要人物的結識
三、臺北賓館的特殊經歷
四、修復工程的經歷
五、修復工程的團隊
六、傳習與近年生活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漢式建築營建技術
第一節 營建前的準備及其過程
一、主家尋司阜
二、尋地
三、飼灰
四、土墼磚
第二節 基礎與牆體構造技術
一、放樣
二、基礎施作
三、磚牆構造施作
四、斗仔砌與土墼牆構造施作
五、面層施作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日式及洋風建築修復技術
第一節 木摺壁及木摺天花
一、日本於木摺壁材料與施作規範
二、蘇氏夫婦於木摺壁材料與施作
三、蘇氏夫婦與日本之作法比較
第二節 小舞壁
一、日本於小舞壁材料與施作規範
二、蘇氏夫婦於小舞壁材料與施作
三、蘇氏夫婦與日本之作法比較
第三節 灰泥線腳技術
一、灰泥線腳材料
二、灰泥線腳施作
第四節 洗石子工法
一、平面洗石子
二、開模洗石子
第五節 磨石子工法
一、乾式磨石子
二、濕式磨石子
第六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及後續研究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後續研究

徵引書目
附錄一 蘇清良參與施作年表
附錄二 蘇清良個人年表
附錄三 蘇氏夫婦營建工程用語表

 
 

推薦序

記憶‧技藝


  作為吳紹尹的碩士論文指導老師之一,也曾經跟著吳君拜訪過良伯、良姆(蘇清良司阜伉儷),對於吳君撰寫關於良伯、良姆生命故事之碩士論文,能夠修改成專書獲得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出版,感到非常高興。

  徐明福教授是吳紹尹的共同指導老師,也是我的碩士、博士班指導老師。會開始拜訪記錄良伯、良姆,其實是徐老師接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執行「臺灣傳統漢式土水作營造技術調查暨撰稿計畫」,我是該計畫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而吳紹尹則是剛進研究室的助理。蘇清良司阜因為是南部地區的重要代表司阜,徐老師認為有必要深入掌握了解良伯的生命歷程,以及其土水技藝,吳君對此方面的田野調查亦有興趣,遂開啟他的論文寫作歷程。

  類似的田野調查工作,最需要的便是與司阜建立彼此間的信任關係,完全得依靠自身的勤勞,讓司阜感受到調查者求知的慾望,且具備足以理解司阜口述內容之知識與學習能力,才不會讓司阜感到與調查者的對話是種浪費時間,且願意分享其核心知識。吳君總共追尋良伯四年,才完成他的碩士論文,相關付出與努力,已值得肯定。

  作為一篇碩士論文,吳君也必須在作品中展現獨立的觀點與看法。以《土水情牽五十餘載:土水司阜蘇清良和小工蘇謝英的技術及生命故事》為題,就是吳君在觀察良伯、良姆之後,提出的看法之一。良姆就是蘇謝英女士,在工地現場,土水司阜通常會搭配小工一同作業,如此才有效率。而且土水司阜多僅負責前場施作,款料拌合其實是小工的工作,吳君便回報,良姆對於材料配比的知識更勝於良伯,他(她)們就是要一起出場,整個土水作的生命故事才能完整。

  其次,就是針對良伯由漢式傳統土水作進入日式土水作,以及土水材料隨時間變遷之相關討論與觀察,從而在著作中提出其對於土水作核心技術之看法。吳君也願意追尋徐老師研究室的田野調查傳統,針對各種專有名詞,竭盡所能地掌握司阜用語,並尋找較正確的用字。讀者或許會對書中一些用詞感到困惑,如今日習慣的「養灰」,在書中寫作「飼灰」。但就是使用「飼」字,才符合司阜口語「tshī-hue」之發音。

  比較遺憾的是,良伯未能等到這本書之出版,突然於2023年7月辭世,而徐明福老師也在2022年2月時離開我們。但時間總是不等人的,而且就是因為知道珍愛的事物必將逝去,才會讓人更加努力保存文化資產。這本書,就是學術單位對於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可以做的事情,希望大眾可以在閱讀此書之後,更深刻認識良伯與良姆、認識他(她)們的土水技藝,以及不間斷學習精進的職人精神。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蔡侑樺

老派浪漫功夫人

  「這張相片不夠水,我沒什麼笑容⋯⋯咱們重撿一張咁好?」

  想必在天上略皺眉頭嘴角微微上揚正翻閱此本專書的良伯,會有此叨唸∼

  2002 年在新竹州廳修復工地初識年近七旬的良伯,他不解工地有什麼好拍的?尤其是工資最低、最繁雜、最易髒汙的土水工項,他曾信誓旦旦地說,等70 歲就要退休了,不想再作這些繁雜的古蹟工程⋯⋯果然某日接到良伯來電:「葉仔∼我牽新車了,準備要退休了,你何時要來臺南高雄,我開車載你𨑨迌。」他果真是行動派!

  然而不久於工地再遇見良伯,正要問候並恭賀喜購新車,迎面而來是一陣國罵問候並詛咒偷車賊⋯⋯這是唯一一次遇見鬱鬱寡歡略顯落寞的良伯。

  擁有一身土水修造技藝,一輩子默默實作、樂觀無爭的老派功夫人,因新車佚失重返工作案場,自此跟文化資產修復繫上不解之緣,從北至國定古蹟淡水紅毛城,南至恆春古城,逾三十處文化資產(含十棟國定古蹟),均可見良伯佝僂的施工身影,終至一步一腳印成就出今日實至名歸的人間國寶。

  紹尹在徐明福教授及蔡侑樺教授指導下撰寫碩士論文,起初以蘇清良為研究對象,研究過程中發現良嬸(蘇謝英)雖是小工身分,但卻是良伯工作團隊中最具承先啟後的重要協力者,故後續也增補從良嬸女性視角的相關研究論述,亦是本書的一大亮點。紹尹在研究調研期間的勤奮、認真與寫作,讓兩位老人家點滴在心頭稱讚不已,又欣逢新書付梓出版,相信良伯與徐明福老師一定備感寬慰!
 
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葉俊麟

高雄研究叢刊序

  高雄地區的歷史發展,從文字史料來說,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如果再將不是以文字史料來重建的原住民歷史也納入視野,那麼高雄的歷史就更加淵遠流長了。即使就都市化的發展來說,高雄之發展也在臺灣近代化啟動的20世紀初年,就已經開始。也就是說,高雄的歷史進程,既有長遠的歲月,也見證了臺灣近代經濟發展的主流脈絡;既有臺灣歷史整體的結構性意義,也有地區的獨特性意義。

  高雄市政府對於高雄地區的歷史記憶建構,已經陸續推出了『高雄史料集成』、『高雄文史采風』兩個系列叢書。前者是在進行歷史建構工程的基礎建設,由政府出面整理、編輯、出版基本史料,提供國民重建歷史事實,甚至進行歷史詮釋的材料。後者則是在於徵集、記錄草根的歷史經驗與記憶,培育、集結地方文史人才,進行地方歷史、民俗、人文的書寫。

  如今,『高雄研究叢刊』則將系列性地出版學術界關於高雄地區的人文歷史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既如上述,高雄是南臺灣的重鎮,她既有長遠的歷史,也是臺灣近代化的重要據點,因此提供了不少學術性的研究議題,學術界也已經累積有相當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卻經常只在極小的範圍內流通而不能為廣大的國民全體,尤其是高雄市民所共享。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在挑選學術界的優秀高雄研究成果,將之出版公諸於世,讓高雄經驗不只是學院內部的研究議題,也可以是大家共享的知識養分。

  歷史,將使高雄不只是一個空間單位,也成為擁有獨自之個性與意義的主體。這種主體性的建立,首先需要進行一番基礎建設,也需要投入一些人為的努力。這些努力,需要公部門的投資挹注,也需要在地民間力量的參與,當然也期待海內外的知識菁英之加持。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海內外知識菁英的園地。期待這個園地,在很快的將來就可以百花齊放、美麗繽紛。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

自序

  能夠將自己在成大建築學系研究所完成的碩士論文出版成書,是至今仍彷彿置身於《全面啟動》電影情節中那所帶來的夢境,如似夢幻又是現實。這本書,同時也是蘇清良直到逝世當天來電時,他仍不斷對筆者叮嚀並倚窗盼望許久的事。說到此事,所有記憶不由自主回到2017年7月10日那蟬鳴不斷的夏曦。蘇清良和蘇謝英二人矗立在臺南水交社的模樣如今歷歷在目,宛如只是幾日過去;那一天,蘇清良身穿著一襲灰白相間的T-shit、手持著抹刀自信走來,蘇謝英則頭戴斗笠、手拿著紅色塑膠高腳椅凳邁步前來。受訪時,夫婦二人臉上無時無刻洋溢著笑容、散發著無比的熱情,向我們娓娓道來他們五十幾年來的精彩故事。

  本書前身為筆者於2022年的〈蘇清良和蘇謝英土水作技術與生命史研究〉碩士論文,後經投稿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22年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出版獎助計畫,為將碩士論文修正成一專書,因此本書在用詞上或多或少保留學術性用句,還請讀者見諒。尤其在研究動機與目的等方面,為保留當時的敘事時空與架構,最後決議維持「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僅見誕生於日治時期仍在從事土水作修造的司阜」等字詞;僅僅是期盼本書能夠完成蘇清良逝世前常對筆者所提起的交代與盼望,以及本書前身所欲表達的時空背景與脈絡。

  這本書從無到有,所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首先在成大的七年歲月,不論是在徐明福老師研究室底下擔任助理所遇到的同事,還是求學路途中來自吳秉聲、黃恩宇、宋立文、許勝發、鄭安佑、陳嘉基、賴福林、葉玉祥、盧惠敏等眾位老師各種不同層面指導,心中皆是無比感激。論文的開始和得以完成,最為感激的是指導教授蔡侑樺的敦敦教誨,和徐明福老師在2017年4月那日對我說道:「阿信,有沒有興趣做土水匠師的研究?」也是從那時候,展開了長達近四年的土水作研究歷程。研究過程中十分感激我的研究對象蘇清良和蘇謝英以及他們親朋好友的協助,特此感謝蘇謝英、蘇神男、蘇建銘、許龍宗、許秀英、羅淑英,以從不藏私的心態指導我諸多土水知識,更包容我那愚鈍的臺語。

  2021年至2022年期間,承蒙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協助,當時博物館所委託的「高雄市土水作修造技術保存者蘇清良調查研究」計畫案,恰好與我的研究皆以蘇清良的生命史和技術探究相同,而執行過程中所開設的傳習課程,更補足了我在實作觀察上的缺乏,帶給了我許多想法和幫助。以此感謝博物館李旭騏、莊天賜、黃麗娟等人的協助;同時間,最為感謝的自然是計畫主持人葉俊麟老師,間接給予我諸多的訪談機會,還帶給我許多珍貴資料和方向指導。若沒有葉老師的幫助,我想我也不會到晚期能跟蘇清良司阜感情如此要好,可以從臺南市區騎著機車,一路載著司阜暢聊到他在湖內的家。

  同儕間感謝博淵、延隆、伊伶、儒沛、玉璇、楨楠、衛東學長學姊們,和斯文、佳芳、芷榆、立怡、瓊儀、少凡、佩瑄、智翔、孜耘、瑜瑄、學承、韶涵、庭吟、筱津、俐伶、典蓉、雅萱以及雅恬。感謝在這漫長光陰的教學相長與各種幫助。最後,感謝我的父親、已逝的母親、Sake 寶寶(20公斤可愛胖柴柴)、未婚夫及其家人們長久以來的陪同。正因為有你們,我才得以順利邁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完成這本書。

  這麼多年來,書寫過無數關於蘇氏夫婦的文章,總是在心底暗自煩惱愚鈍的中文能力尚不足以有溫度的方式鋪展出二人的生命故事;一直期盼著能讓讀者透過我的文字,真真切切地感受,好似蘇清良、蘇謝英二人彼時正與你們來一場時空談話;哪怕如同《星際效應》,縱使已在不同時空,仍祈求能在這浩瀚的時間縫隙,透過我的文字,傳達給你們我最深切的感受。最後,以一段這幾年來的心路歷程,為本書的自序劃下結尾,謹此獻給蘇氏夫婦二人:

  土水情牽五十餘載共築夢:蘇氏夫婦的巧手獨特、日夜浸濡,在靜謐的光影中疊起一磚一瓦,將灰泥一抹一抹在牆面。無數的歲月,構築出建築的堅韌與美,流淌著匠人的心血,譜寫出一個時代。

吳紹尹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171783
  • 叢書系列:高雄研究叢刊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 x 1.0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緒論

葡萄亞建築師阿爾瓦羅.西塞(Álvaro Siza, 1933-)曾說道:「新因素的加入通常會與現有狀況產生尖銳對立和劇烈碰撞⋯⋯我們努力使『新』與『舊』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使它們和諧地共處。」[註1] 此番話雖是描述場所精神的真諦,卻也道盡了近代建築發展以來所呈現的各種新舊交織風貌。對於臺灣而言,近代建築發展通常指涉日人統治後至今以來此一期間。廣義上來說,為有別於以傳統漢式建築以外,受日本影響所致而帶來的各種建築式樣和風格,其大致上又可分為日式、洋風或兩者混合風格之區別;狹義上,可說是建築構材上的改變,逐由鋼、鐵、混凝土等材料,取代磚、木、石灰等作為主要興建的工程材料之一。然而結合阿爾瓦羅‧西塞所說的新舊之間的聯繫必定趨向於和諧共處,以臺灣當今的城市街道、建物等景象來看,正是此狀態無誤。

早在日人治理臺灣前,即有一群從事著營建的工匠;他們可能是從唐山拜師而歸,或是遠道從中國而來此定居,將興建民厝與廟祠的本領以師徒承襲制的方式延續下去,進而形成今人所俗稱的臺灣傳統漢式建築匠師。日人來後所帶來的新建築構造、技術、材料以及營建模式,對於當時的匠師們來說無非是種挑戰和改變。時至今日,在漢式建築與日式建築的各項研究中雖已有豐碩的成果,如單一構體構法上的探究,或是多位匠師的技術觀點下綜合性討論,可以使得今日人們充分理解不同時代的建築樣式在歷史脈絡、工序類別和施作上之差異。然而,上述研究在各分野之中雖是完整,卻也衍生了幾項問題意識:「單一技術或眾合性的探討縱使可以促進修復上的精進,實則卻無法彰顯個人價值,並反映出一個人在營建技術上的完整性和獨特性;另一方面,在日月堆累下,那些受過日治時期所薰陶、擁有跨時代歷練的匠師們,卻多數早已年邁而相繼逝去。」這意味著,傳統營造技術受時代變化、個人經驗的探究或記錄,儼然變成當代急不可待的議題之一。因此近年來,日增月益的專家學者們開始察覺到,匠師個人生命史研究的重要性與貧乏。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