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阿馬蒂亞.沈恩回憶錄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阿馬蒂亞.沈恩回憶錄

Home in the World

  • 定價:620
  • 優惠價:79489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我不覺得─家只能指一個的地方

世人的眼裡經濟學家會是甚麼樣子,書齋中自言自語的學者? 對當政者與社會提供建言的人,又或者是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定期會提出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測者。獲得1998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馬蒂亞.沈恩在本書中呈現一個截然不同的面貌,他出身南亞的孟加拉,歐美世界成名;他的家族背景讓他得以親炙影響印度的重要人物泰戈爾、甘地;他的經歷見證了衝突、貧困、飢荒,使他主張寬厚與包容,他經濟學關注主要面向,是面對貧困、飢餓問題的解方。他以悲天憫人的態度,詩意的文字,談論文化、教育、思想;談論大人物與大事件─用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溫暖而厚實的聲音,敘述他的人生旅程。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
從小親受泰戈爾啟蒙薰陶
出身印度孟加拉而胸懷世界
在歷史與思想的各股潮流中
走過有如智慧金礦般的獨特人生
 
  如今他已九十歲,但在書中彷彿他仍單車輕快一溜騎過無情大地,
  載滿了有情眾生,翻山越嶺。
  在戰亂貪腐中搖搖晃晃快要解體,
  卻哼著歌滿懷壯志向前,要為萬世開太平。
  ──盧郁佳(作家)
 
  阿馬蒂亞.沈恩是出身印度的偉大學者,在全球知識圈有深遠的影響力,一生崇尚論理與包容的精神,更用經濟學改變了世界。這本書從頭說起他的生命故事。
 
  他的父親是化學教授,母親是劇場舞者,外公是梵文與印度哲學專家,他自小就浸淫在豐富的知識和語文環境中。泰戈爾秉持高尚教育理想創辦的桑蒂尼蓋登學園,更成了他的學養奠基之地(阿馬蒂亞的名字還是泰戈爾幫忙取的)。甘地是另一個沈恩見過的大人物,他對甘地跟泰戈爾之間關係的描寫也頗耐人尋味。
 
  沈恩的學識養成是一段精彩非凡的歷程。加爾各答的學院街咖啡館瀰漫著論辯與分享知識的風氣,比大學課堂教給他的有過之而無不及。之後他赴劍橋三一學院就讀。我們看到他為何在眾多興趣之中選擇經濟學作為日後研究領域,親炙多位當時的學界翹楚,與許多出類拔萃的人物過從往來,優游於知識分子的殿堂中。
 
  孟加拉的歷史文化遺產也在他的視野之中,沈恩不僅寫出孟加拉河流的風景與意蘊,也讓我們了解到歷史中不乏現代人所需的智慧與包容力。印度從殖民時期到獨立與分裂的變遷過程,以及印度與英國的關係,也在他筆下得到簡明清晰的描繪。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殘酷衝突帶給他巨大震撼,而經歷孟加拉大饑荒之後,消除飢餓與不平等成為他一生反覆思索的課題。
 
  旅行是他生命的重要滋養。童年時他在達卡與曼德勒之間來去,無與倫比的緬甸風光從此深烙於心。他在青年時期的歐洲之旅則又是另一番意趣。「坦克與轟炸機上場之前」的巴基斯坦訪友之行,卻不免添了份感慨。
 
  十九歲初到三一學院時,他是入學新生。四十五年後,他又站在三一學院的大門前,手上拿著新任院長的任命狀。
 
好評推薦
 
  ※從臺灣看阿馬蒂亞.沈恩
 
  他出生在書香世家,研究橫跨數學推導與哲學思辨。不但在大西洋兩岸的世界頂尖大學任教,也是唯一一位非歐美裔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是學者,也是公共知識分子。 貧困與階級,公平與自由,是他最大的核心關懷。就讓我們一窺他的生命歷程,了解博雅經濟學家,是如何鍊成的。──臺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 林明仁
 
  生於英國殖民時期、長於孟加拉、成名於英美的沈恩,是悠遊經濟學與哲學的當代巨擘,在貧窮問題與社會正義問題上都有卓越的貢獻。這本自傳不僅記錄了他與眾多偉大心靈的碰撞,更可感受到他一生挑戰種族文化藩籬、批判階級與偏見的人道關懷,正如書名所欲傳達的,一個以世界為家的開放精神。──《報導者》營運長兼總主筆 李雪莉
 
  作者細說往昔八十餘載的生命與學思歷程,寫人敘事兼說書。全書止於一九六〇年代初歸返德里經濟學院任教,僅敘說了三十年的經歷,尚未及敷演之後發生的事,就已精彩萬分,堪稱一本洋溢學術熱情與淑世情懷,長人見識的好書。──馬華文學評論家 張錦忠
 
  充滿智性魅力、力行現實關懷與穿梭優美古今文化對話的美妙紀錄,沈恩的回憶不僅讓我們親炙世界的演變和思想成長的美好,更因童年看見偏狹的宗教、身分政治暴力以及不平等,讓他畢生力求知識與現實對話和社會共榮發展,為當今再次陷入戰爭、宗教和政治暴力的世界,注入了重新思考的方向與能量。──選薦新書資訊粉絲專頁 黎胖
 
  經濟學是在有限資源中,做出選擇的科學,經常難脫利己或是輕視公平性的形象,或因如此,傾注心力鑽研「消除貧窮」的阿馬蒂亞.沈恩愈顯獨特,而本書則帶領讀者,透過沈恩的雙眼,穿梭世界去看見各地的衝突與苦難,看見被忽視的貧困之人,伴隨沈恩思索,何謂人類社會需要的公平正義與福祉。──《udn Global 轉角國際》編輯 賴昀
 
國外指標媒體書評
 
  沈恩先生的回憶粲然生輝,細節詳實鮮活,融混了各種思索:英國統治印度的功過;古典語文教育對於年輕學子的重要性;甘地和泰戈爾……之間的哲學爭論;1943年悲慘的孟加拉大饑荒,導致三百萬人喪生;英國和美國對於理解經濟學的不同進路差異何在……最動人的……是那些深情地──甚至慵懶地──緬懷童年與所受教育的篇章……[沈恩]是個堅信科學的人,但也不懈地堅持人道關懷。他的許多熱情仰慕者都視他為受壓迫者的經濟學家。──騰谷.瓦拉德拉臣(Tunku Varadarajan),華爾街日報
 
  優美並且充滿希望的一本書……對共通人性的信念,以及對兼容並蓄與寬容精神的擁護,向來在沈恩的著作中都有重要地位,其中包含他將抽象經濟學理論與真實人民和現實問題連繫起來的意圖……沈恩的敘事深深引人入勝,他把凱因斯經濟學的爭論做了精彩的概述──更別說非學術人士也能看得懂。──芭芭拉.史賓德(Barbara Spindel),基督科學箴言報
 
  沈恩不只是個經濟學家、道德哲學家,甚至也不只是學者。他畢生是個社會運動家,透過學術和社會運動,憑藉友誼和偶爾的敵人,追求一個更崇高的家的理念──因而也是世界的理念。──艾德華.盧斯(Edward Luce),金融時報
 
  沈恩的文筆充滿吸引力,清楚展露出書寫優美文句的天分。這是本美妙的書,呈現出一個世界公民的肖像畫。──菲立普.漢歇爾(Philip Hensher),旁觀者雜誌
 
  一部真誠、感人的回憶錄……既是個人的成長故事,也是一堂經濟學速成課,內容富有啟發性、精彩又好讀。──科克斯書評
 
  一部能安安靜靜地打動人的回憶錄……一部充滿深思的旅記,並讓人一窺世上最傑出的一位思想家的獨特意識……關於一段漂泊人生的反思,足以激盪人心。──出版人週刊
 
  記述了許多從各方面影響沈恩的人物──從甘地到泰戈爾、維根斯坦、亞當.斯密──沈恩再次表明他的智性偏好總是外溢出狹窄的學門限制……他的自傳透露出一個持久不懈的信念,就是把學術研究跟社會目的結合。──書單雜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阿馬蒂亞.沈恩(Amartya Sen)
 
  哈佛大學經濟系與哲學系教授。從1998到2004年擔任劍橋三一學院院長,199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著作廣受推崇,已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包括《正義的理念》(The Idea of Justice, 2010)、《身分與暴力:命運的幻象》(Identity and Violence: The Illusion of Destiny, 2007)、《好思辯的印度人》(The Argumentative Indian, 2005)、《經濟發展與自由》(Developments as Freedom, 1999)等書。2012年沈恩獲美國總統歐巴馬頒發國家人文獎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2020年獲德國總統史坦麥爾頒發德國書商和平獎(Peace Prize of the German Book Trade)。
 
譯者簡介
 
邱振訓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近期譯有《衝浪板上的哲學家》、《戰鬥的面貌》、《未來關我什麼事》、《不想工作》等書。歡迎來信指教。
 
  連絡信箱:cch5757@gmail.com
 

目錄

謝詞
梵文拼法說明


第一部分
第1章  達卡與曼德勒
第2章  孟加拉的河川
第3章  沒有牆的學校
第4章  外公外婆來作伴
第5章  爭論的世界
第6章  歷史的分量

第二部分
第7章  最後一場饑荒
第8章  孟加拉與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第9章  抵抗與分裂
第10章  英國與印度

第三部分
第11章  大都市加爾各答
第12章  學院街
第13章  馬克思的用處
第14章  早期的一場抗戰
第15章  到英國去

第四部分
第16章  三一學院的大門
第17章  不同圈子的朋友們
第18章  什麼經濟學?
第19章  歐洲在哪裡?
第20章  對話與政治
第21章  在劍橋與加爾各答之間
第22章  道布、斯拉法與羅伯森
第23章  美國行
第24章  重看劍橋

第五部分
第25章  說服與合作
第26章  近悅遠來

註釋
 

 
  我最早的兒時記憶之一,就是被船隻的汽笛聲吵醒。我那時候才快三歲。那汽笛聲嚇得我馬上坐了起來,我爸媽一直安慰我沒事,我們只是從加爾各答沿著孟加拉灣要航向仰光而已。我父親原本在現今劃屬孟加拉的達卡大學(Dhaka University)教化學,這趟旅程是應邀到緬甸的曼德勒(Mandalay)擔任三年的客座教授。我被汽笛聲吵醒的時候,船已經順著恆河從加爾各答往海上航行了一百哩遠(當年加爾各答還是個大船可以停泊的港口)。父親告訴我,接下來我們要出海航行好幾天,才能抵達仰光。想當然,我當時根本就不懂什麼叫做出海,更不知道人們有那麼多種方式到各地旅行。但是我那時確實有一股展開冒險的感覺,對於我前所未見的大場面感到無比興奮。孟加拉灣的海水是那樣的湛藍,就好像是從阿拉丁神燈裡倒出來的一樣令我目眩神迷。
 
  我記得最早的事幾乎都發生在緬甸。我們家在那邊住了三年多。有些事物對我仍是歷歷在目,像是曼德勒的美麗宮殿、宮殿外頭那條迷人的護城河、伊洛瓦底江兩岸的風光景致,還有我們處處可見的寺廟塔樓。曼德勒留給我的印象是那麼優雅美麗,但在別人口中卻是骯髒汙穢的模樣,我想,就連我們當時住的那間傳統緬甸房屋也同樣在我的愛意渲染下格外漂亮了吧。但說真的,我當時確實是快樂無比。
 
  我從小就開始四處旅行。在緬甸度過了童年時期後,我回到了達卡,但接著很快又搬到了桑蒂尼蓋登(Santiniketan)去就學,著名的大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在那裡創辦了一所實驗學校。包含我在內,我們一家子都深受泰戈爾的影響。我這本回憶錄的書名就是借用了他的《家園與世界》(The Home and the World),可見他對我的影響有多大。
在桑蒂尼蓋登的泰戈爾學校認認真真地讀了十年後,我又搬到了加爾各答去上大學。我在加爾各答認識了不少好老師和好同學,課餘之暇,我們還經常到大學隔壁的一家咖啡廳裡討論爭辯。之後我就到了英國劍橋,這一趟走的同樣是迷人的海路,只不過改從孟買出發到倫敦下船。劍橋這地方以及我就讀的三一學院所傳承的輝煌歷史,深深叫我心蕩神馳。
 
  接著我又到了美國,先在麻薩諸塞州的劍橋麻省理工學院教了一年,然後又到了加州的史丹佛大學。我在輾轉四處的期間也曾好幾次想落地生根,最後又回到了印度(途經巴基斯坦的拉合爾與喀拉蚩),在德里大學教授經濟學、哲學、賽局理論、數理邏輯,以及——相對嶄新的——社會選擇理論。歷經這三十年的前半生,我成為了一個兢兢業業的年輕教師,期盼著人生接下來更新、更成熟的另一個階段。
 
  在德里落腳後,我開始有時間可以省思這豐富多采的早年經歷。我認為要思考世上不同文明,共有兩條截然不同的進路。其中一條是採取「碎片式」觀點,把紛呈萬象都當作是不同文明的具體展現。這條路子認為不同碎片之間彼此敵對,近來可說蔚為風潮,恐將延續「文明衝突」的看法。
 
  另一條進路則是採「包容式」,專注在從各種不同展現裡找出最終那個文明——也許可以稱之為「世界文明」——開枝散葉的證據。這本書當然不是要研究文明的本質,但是各位讀者可以看得出來,我對世事還是比較傾向於包容式的理解。
 
  從中世紀十字軍東征到納粹在上個世紀的侵略,從鄰里衝突到政教戰爭,各種不同信念之間總是爭鬥不斷,但是也總有一股包容求同的力量來抵抗衝突。只要睜眼看看,就能發現族群與族群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總能彼此體會諒解。行遍天下,更會處處發現指向追求寬大包容的各種蛛絲馬跡。千萬別低估了我們彼此切磋學習的能耐。
 
  人生大樂之一,就是能有人彼此切磋相伴。西元十世紀末、十一世紀初,曾於印度居住多年的伊朗數學家阿爾-畢魯尼(Al-Biruni)在他的《印度史》(Tarikh al-Hind)中曾說,彼此學習,不僅共享知識,更能共存共榮。他介紹了印度在一千年前就發展出來的數學、天文學、社會學、哲學與醫學,更證明了人類確實可以透過友誼而擴增知識。阿爾-畢魯尼對印度人的那份親暱讓他對印度數學與科學產生了興趣,成為了數學與科學專家。不過儘管親暱,他還是不免要對印度人打趣一番。他說,印度人的數學非常好,但是印度學者最了不起的才能卻是另一點:他們總是能夠把自己一無所知的東西說得天花亂墜。
 
  如果我也是這樣,那我會對自己這種才能感到自豪嗎?我不知道,但是說不定我應該從只說自己確實知道的事情開始。這本回憶錄就是這份努力的小小嘗試,無論我談的這些事我自己是不是真的知道,但至少總是我的親身經歷。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747487
  • 叢書系列:People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4.8 x 21 x 3.0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1章  達卡與曼德勒
 

 
「你覺得哪裡算是你的家?」我在倫敦接受BBC專訪時,主持人在開始錄影前這樣問我。他當時正在看關於我的一些資料:「你才從美國劍橋搬到了英國劍橋——從哈佛搬到了三一學院;你在英國住了幾十年,卻還是持著印度公民身分,我想你的護照上應該蓋滿了簽證。那麼,到底哪裡才算是你的家呢?」當時是一九九八年,我才剛重新回到三一學院擔任院長(所以才有了這場專訪)。「我現在就覺得像在家一樣了,」我說,畢竟我跟三一學院頗有淵源,從一個大學生、研究生、研究員一路當到學校老師。然後我又補充說道,但是我也覺得美國劍橋的哈佛廣場附近那幢老房子就是我家,我在印度更是實實在在的遊子返家,尤其當我三不五時回到從小在桑蒂尼蓋登長大的那間小房子時更是如此。
 
「也就是說,」BBC的主持人說:「你其實沒有家的概念吧!」「恰恰相反,」我回他:「我是處處是家鄉,我只是不像你們一樣覺得只有一個地方才算作自己家。」那個BBC主持人看著我,一臉的不可置信。
 
每次只要有人問我這種特定答案的問題,我的回答老是這樣掃人家興。比方說:「你最喜歡吃什麼?」這問題的答案真的太多了,不過我通常會嘟噥著說些蛤蜊細扁麵啦,四川燒鴨啦,噢當然還有雲鰣(hilsha fish)——印度人講這道菜名的時候不發氣音,會唸作ilish mach。然後我還會再繼續說,這道菜一定要用達卡那種加上芥末粉的料理方式才好吃。但是我這樣的回答總是沒法兒讓人家滿意,對方還是會繼續問:「那你真正最喜歡吃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都喜歡呀,」我說:「可是我不想這一輩子就只能吃哪一種食物。」通常對方都不覺得我給的這個答案很合理。要是我運氣不錯的話,食物這話題通常就會以一個禮貌性的點頭結束——但是一談到像「家」這種嚴肅話題的時候,可就從來不曾就此打住了。「不會吧,一定有某個特別的地方讓你格外覺得這才是家吧?」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