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古典時期與數學哲學亞里斯多德與其有關證明的理論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許多理念承襲於柏拉圖,但對於如何獲得知識以及數學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他的觀點卻和柏拉圖大不同。圖3.4為拉斐爾(Raphael,1483-1520)在梵蒂岡所繪製的《雅典學院》(School of Athens),圖畫的正中央為兩位主角,柏拉圖是右手指向天空,左手所抱持《泰美爾斯》(如前述是探討宇宙生成論的對話錄);而亞里斯多德手中是他的名著《倫理學》,右手掌朝下的手勢正契合他所重視的現實世界。師徒兩人的手勢分別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哲學觀,柏拉圖主張完美而永恆不變的知識存在於理想世界,亞里斯多德則認為知識是藉由直觀與抽象,從感官經驗獲得,一旦脫離人類心智,這些抽象知識不復存在。因此,他強調從可及(accessible)、可觀察的現實事物中,抽象出共通性質,再提升成獨立、心智的概念。因此,以三角形為例,它是從現實中或紙上所畫許許多多的三角形,所抽象出來的數學概念。正如我們在第1.2節所指出,柏拉圖關注數學物件的本質,而亞里斯多德則關心另一個問題:數學思維的方法是什麼?亞里斯多德從當時數學家使用的許多推理方法,萃取出演繹邏輯原則。他提出著名的三段論推理:人皆會死,蘇格拉底是人,蘇格拉底終歸一死。並且提出了矛盾律,一個命題不可能既為真,又為假;以及排中律,一個命題不為真,則必定為假。此外,他還重視演繹科學的重要性:由公設推演出定理。至於其結構,則包含敘述句(statement)、概念(concept)與關係(relation)。例如: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兩個直角和。這個數學敘述句之中,「三角形的內角和」以及「兩個直角和」這兩個概念被「等於」這個關係連結。又例如:4大於3。「4」與「3」這兩個概念被「大於」這個關係連結。亞里斯多德提出了「敘述句」與「概念」的理論,而「關係」的理論則相當晚近才開始發展。我們必須等到一個敘述句被證明,才能接受它為真。被證明為真的數學敘述句現在稱為定理。換句話說,定理的真實性,必須以演繹法則為基礎,透過其它已知且被證明為真的定理加以證明。然而,我們無法無止盡地持續這樣的追溯過程,勢必有個起始點,不得不在沒有證明支持的情況下,接受某些敘述句為真。也因此,演繹科學必須以不經證明即被接受的敘述句,作為建構系統的起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