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絡與全球化新史

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絡與全球化新史

  • 定價:590
  • 優惠價:79466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5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跨商策略」如何在近代中國成形?
  ★「跨商策略」如何南漸,在香港開花結果?
  ★「跨商策略」如何利用英屬香港,往外幅射影響力,撮合中美關係,協助美國建立其二戰後的全球資本主義體系?

  《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絡與全球化新史》以香港為中心,重寫跨太平洋史。本書主要述說兩點:

  第一,二戰後香港的社會發展,受美國莫大影響。在二戰之後,香港社會已然透過「美國化」方式,於英殖時代展開「非正式解殖」進程;

  第二,對於二戰後的全球政經體系之發展,香港角色亦至為關鍵。美國前沿商業知識之傳播與應用、跨國生產供應鏈之重置,乃至中美關係之建立與穩固,皆得到來自香港之推力。香港此一角色卻多被論者忽略。

  香港角色關鍵,源於兩大因素,這兩大因素分別為香港的「跨商策略」,以及美國在冷戰時期的政經需要。

  「跨商」之源起,可追溯至十九世紀。當時中國江南富商家族的成員,多入讀於美國在華的傳教士學校,進而旅美留學。四九年中共建政之後,這些中國精英多南遷於香港,在此地重整事業。他們的美國教育背景,使之容易從美國相關渠道得到重整事業時必需的資金、知識、情報乃至銷售網絡。可以說,若不從美國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角度切入,便將無從透徹理解香港工業發展史,乃至香港串連中美關係的經過。基於美國在二戰後的政經需要,同樣南遷至香港的美國在華傳教士,乃至美國企業與商會,聯同在港「跨商」精英移民,對內利用美國資源在港建立學校、居所、社區訓練中心,對外幅射香港影響力,香港由此得到助力,從「第三世界」躍升至「第一世界」,甚至進而導引中國融入世界體系。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影響力亦為此散播,以美國為中心的新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由此得到助力成形。

  《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絡與全球化新史》是結合本土政經發展與國際關係、難得一見的研究力作,是以跨域視野回望地方故事的典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韓墨松(Peter E. Hamilton)


  現為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二〇一五年,他於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獲取歷史系博士學位。韓墨松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Columbia University’s 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中國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愛爾蘭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等院校進行博士後研究與任教。其研究散見於《亞洲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商業史》(Business History)、《二十世紀的中國》(Twentieth-Century China)、《歷史社會學期刊》(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國際歷史評論》(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等期刊。

  電郵:peterevanhamilton@ln.edu.hk

譯者簡介

鄺健銘


  台灣季風帶文化總編輯,著有《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與《雙城對倒:新加坡模式與香港未來》,合著著作包括China’s Influence and the Center-periphery: Tug of War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Indo-Pacific﹑East Asia: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Hong Kong Under Chinese Rule: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Political Gridlock與《社運年代:香港抗爭政治的軌跡》。譯作包括《冷戰光影: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印尼模式:國家民主化二十年史》、《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另編訂《帝國之間 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病有所醫:新加坡醫療體系之理想與現實》、《變天之後: 馬來西亞民主進程的懸念》。

 
 

目錄

推薦序(一)跨商與香港——重新思考「香港模式」12
◉ 王迪安(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香港振翅: 民航業與全球樞紐的發展 (1933–1998) 》作者)
推薦序(二)研究香港所需之視野16
◉ 冼玉儀(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教授、《穿梭太平洋︰金山夢、華人出洋與香港的形成》作者)
推薦序(三)左右逢源的跨商和載不動的香港20
◉ 郭慧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副研究教授、《帝國之間、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作者)
推薦序(四)從香港跨商的社會網絡重思全球資本主義史28
◉ 鄭祖邦(台灣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五)流動香港:跨商網絡、資本與亞洲全球化城市之誕生34
◉ 莊嘉穎(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推薦序(六)從基督教歷史研究角度看「香港模式」發展歷程40
◉ 洪善丰(美國杜克大學宗教研究系〔普世基督教〕博士候選人)
繁體中文版作者新序全球史與香港角色46
◉ 韓墨松(Peter E. Hamilton)
導讀香港歷史研究補遺——美國與香港關係的前世今生54
◉ 鄺健銘(台灣季風帶文化總編輯)
導論69
第一章中國精英之花果飄零——香港作為難民據點的前世今生109
1.1. 香港跨太平洋網絡之成形115
1.2. 長江流域的美國連結122
1.3. 中國精英的去留抉擇131
1.4. 香港——在華之英國?143
第二章基督徒之花果飄零——美國資助教育之建立與香港發展157
2.1. 歐美傳教士在港活動簡史163
2.2. 傳教士與港英政府之協力174
2.3. 傳教士學校中的美國影響力181
2.4. 香港發展與美國網絡191
第三章香港教育之花果飄零——難民學校發展史與美國195
3.1. 崇基學院之成立與發展史200
3.2. 新亞書院之成立與發展史215
3.3. 浸會書院之成立與發展史218
3.4. 小結227
第四章李卓敏、香港中文大學與跨商策略231
4.1. 李卓敏作為決斷的跨商237
4.2. 李卓敏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46
4.3. 香港中文大學作為跨太平洋大學247
4.4. 中大開設東南亞首個工商管理碩士課程254
4.5. 跨商精英與中大發展261
4.6. 小結267
第五章投資與解殖——親美精英之社會資本與香港產業發展271
5.1. 香港產業發展與精英社會資本276
5.2. 案例:滙豐銀行首位華人董事總經理沈熙瑞282
5.3. 外來直接投資與香港經濟發展292
5.4. 案例:美國兩大企業之在港投資300
5.5. 小結310
第六章跨商效應——香港教育網絡與經濟起飛315
6.1. 香港學生旅美現象320
6.2. 案例:胡應湘從美國回港的發跡故事322
6.3. 非精英留學生的抉擇324
6.4. 香港學生的留學取向327
6.5. 香港網絡與國際技術人才分佈333
6.6. 跨商與香港經濟轉型334
6.7. 小結343
第七章香港跨商作為中國融入世界的引路人(1971-1982)347
7.1. 香港、新自由主義興起史與中國改革350
7.2. 中國透過香港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之路(1971-1978)354
7.3. 香港對中國改革發展之預測與美國商會本土化之源起 361
7.4. 香港與中國經濟實驗之試行(1979-1982)369
7.5. 小結378
第八章香港跨商與全球新秩序(1982-1992)381
8.1. 中國改革實驗與香港388
8.2. 香港精英與中國大陸協議之履行(1984-1989)395
8.3. 六四之後的跨太平洋網絡與香港402
8.4. 小結415
第九章結論——香港作為東方熱內亞與「漫長世紀」417
9.1. 香港跨商策略作為新自由主義發展之推力420
9.2. 香港、世界與中國427
9.3. 歷史中的熱內亞與香港429
章節附註434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672271
  • 叢書系列:跨域視野
  • 規格:平裝 / 556頁 / 14.8 x 21 x 2.7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4.5
1人評分
立即評分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