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臺灣史:後清開港與洋務

臺灣史:後清開港與洋務

  • 定價:980
  • 優惠價:988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83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晚清年間,清政府先後調派沈葆楨、劉銘傳赴台佈防,十年間成功抵禦日本、法國的侵略,並建設台北府城,在台灣推動現代化洋務運動,創設西式煤廠,興建中國第一條現代化鐵路,架設電線營運電報,施行新式郵政,創建第一代兵工廠,創辦新式學堂,將台灣建設成當時中國最進步的省份。本書務求注釋詳盡,客觀展示歷史事實,配置多幅珍貴彩圖,梳理19世紀台灣社會發展脈絡,展示在英美勢力覬覦下,晚清二十年的台灣保衛戰與建設台疆的壯麗史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戚嘉林(Dr. Chi Chia-lin)


  原籍湖北省沔陽(仙桃市),1951年生於台灣省,輔仁大學商學士、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Pretoria)國際關係學博士。台灣外事人員特考及格,曾在阿根廷、新加坡、南非等地任職,退休後出任中國統一聯盟主席,並在世新大學兼課。現任統一聯盟黨主席、《祖國》雜誌發行人、社團法人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著有《台灣史》《台灣二二八大揭秘》《李登輝兩岸政策十二年》《謝南光-從台灣民眾黨到中國共產黨》《台灣史問與答》等書。
 
 

目錄

第一章 十九世紀前期台灣社會
第一節 1823年宜蘭林泳春事件
第二節 1824年鳳山楊良斌事件
第三節 1832年彰化張丙事件
第四節 張丙事件評述
第五節 許戇成等多起亂案
第六節 鴉片戰爭英船犯台時亂案
第七節 1850年代初林恭案
第八節 閩南小刀會與吳磋案

第二章 輿夫、羅漢腳、大哥、頭家、士紳
第一節 台灣與內地貿易繁盛
第二節 1830年代台灣社會大患
-輿夫、羅漢腳、大哥、頭家、分類械鬥-
第三節 漳泉民間械鬥
第四節 台灣經濟每況愈下
第五節 科舉惠台政策深化
第六節 台灣菁英遠赴內地為官
第七節 台灣良吏輩出
第八節 國族認同一體化

第三章 戴潮春事件
第一節 戴潮春崛起及起事
第二節 鹿港、大甲、嘉義、斗六門
第三節 清軍援台平亂
第四節 戴潮春事件評述

第四章 台灣民變綜論
第一節 民變規模與次數
第二節 移民與游民
第三節 移民與民變
第四節 民變與武備
第五節 民變原因
第六節 民變與義民
第七節 民變醞釀與事後懲賞

第五章 英國人窺伺中國台灣
第一節 英人窺伺中國台灣
第二節 中英鴉片戰爭
第三節 英船三犯台灣失利
第四節 處決英國俘虜事件
第五節 英艦襲擊台灣安平
第六節 英商寶順行租屋事件

第六章 第一代盎撒民族密謀併吞台灣分裂中國
第一節 美國窺伺中國台灣
第二節 美國海軍勘探台灣基隆
第三節 美國侵略台灣具體計劃
第四節 美軍登陸中國台灣高雄
第五節 第一代盎撒民族必麒麟瓜分中國方法

第七章 日本侵略中國台灣恆春
第一節 日本窺伺中國併其台灣
第二節 美國挑撥中日修好
第三節 美國駐我國廈門領事李讓禮以重金滲透台灣番社
第四節 美國駐我國廈門前領事李讓禮提供日本侵台情報
第五節 日本對台諜報工作
-計劃佔領我國台灣奇萊與南澳-
第六節 日本出兵進佔我國台灣恆春

第八章 中國佈防台灣與開山 日軍撤離我國台灣恆春
第一節 中國積極佈防
第二節 談判與備戰
第三節 日軍撤離琅𤩝
第四節 福州船廠自製船艦於抗日保台之役貢獻厥偉
第五節 福州船廠全力投人抗日保台行列
第六節 沈葆楨之宏偉開山事業
第七節 開禁及增調行政區域

第九章 洋務建設在台灣-福建領導丁日昌、吳贊誠與岑毓英
第一節 丁日昌嚴懲貪吏與改進賦稅征收
第二節 丁日昌撫番移墾
第三節 丁日昌開啟台灣洋務建設
第四節 吳贊誠理台
第五節 岑毓英理台
附錄 湘軍與淮軍

第十章 法國侵略台灣 vs. 劉銘傳抗法保台
第一節 法國侵略台灣背景
第二節 劉銘傳抵台灣備戰
第三節 法軍攻佔台灣基隆
第四節 法軍重創我國閩海艦隊並摧燬福州船廠
第五節 中國淡水捷報
第六節 法軍海上封鎖與疾疫
第七節 中法月眉山區攻防戰
第八節 法軍撤離中國台澎
第九節 劉銘傳保衛台灣評述

第十一章 劉銘傳清賦撫番事業
第一節 清賦事業
第二節 撫番事業
第三節 撫墾局與番學
第四節 撫番評述
-漢族殺人者死vs.生番出草割首-

第十二章 第二代洋務建設 劉銘傳推動台灣近代化
第一節 劉銘傳在台灣興建鐵路
第二節 劉銘傳在台灣推動近代化建設
第三節 劉銘傳新政卓越評價
第四節 邵友濂理台
第五節 晚清台灣外貿
第六節 晚清台灣經濟社會欣欣向榮
附錄一 歷任巡臺御史
 



  台灣屬於中國,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國際所公認的事。如果台灣不屬中國,那日本何須侵略中國,強迫中國割讓台灣?如果台灣不屬於中國,那台灣人為何發動長達數十年的“武裝抗日”接著又從事數十年的“非武裝抗日”。而中國被迫割讓台灣前的212年清政府治理台灣,就是台灣屬於中國的歷史鐵證。無論是1661年鄭成功驅逐在台灣的荷蘭殖民者時、或是1683年清政府修台灣入版圖之際,今日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新西蘭等國在世界上都是不存在的。斯時,十八、十九世紀西方出版的世界地圖,都標示台灣是屬於中國的領土,故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歷史的經緯事實。

  歷史是人類生存綿延的記錄 包含人類的道德及其衍生的國族認同,故國族意識的凝聚仰賴共同的歷史記憶,這也是為何歐、美、日、俄各國在其各階段的教育體系,反覆深化歷史教育。國民黨在台灣曾執政40年,其重視台灣歷史的力度不足,甚至不乏否定淸政府治台歷史,台灣菁英對此怨恨,抨擊國府歧視台灣歷史,國民黨迄今似無辯護。

  台灣社會的國族認同已悄然發生變化 三十年前國族認同矛盾僅是體制分歧,仍自認是中國人,本質係屬內部矛盾。惟三十年間時移勢轉,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者日眾,島內國族認同異化,其主要原因是歷史記憶改變所致。因為,綠營執政後,大幅壓縮清政府212年治台歷史,繼而取消教育體系內的中國史課程,先將清政府治台歷史空洞化,進而在歷史失憶的基礎上,曲解史實,妖魔化清政府治台歷史,誣指其透過武力征伐,土地掠奪,侵害原住民族(簡稱原民)既有權利,汙衊“清國”是殖民台灣,建構原民遭清政府及漢族霸凌的“原民史觀”,製造台灣社會對清朝212年治台歷史記憶的仇恨。但是,歷史不可如此被扭曲。

  重新評價晚清慈禧  一個民族不可能以“否定”自己歷史的方式贏得肯定。中國國民黨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無可諱言,“民國史觀”不乏以否定清政府的方式為政治正確。因為,清朝即使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其覆亡的沒落期間,慈禧太后主政,面對當時東西方的科技世代差距,她以“十年不彈左”的氣魄,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另併頂住英國入侵西藏,保有內外蒙古;至於台灣,清政府先後調派沈葆楨、劉銘傳二人赴台佈防,十年間成功頂住1874年的日本侵略與1884年的法國侵略,另併在台灣推動創辦西式煤廠、興建中國第一條鐵路、架設電線營運電報、施行新式郵政、創辦第一代兵工廠、創辦新式學堂、建設台北府城等一系列的現代化洋務運動,將台灣建設成當時中國最進步的省份。以上種種,都離不開慈禧太后的支持,“民國史觀”應自國族高度,重新評價並肯定晚清清政府的這些成就。

  發誓不再背天朝/不再殺人,即允就撫vs.美國百年屠殺北美印第安人 在晚清十年間的日本侵台和法國侵略台灣中,清政府認知到外國勢力介入原民的危境,開始更加深入原民工作。是時,因經濟發展的向北急遽發展,土番屢次“出草”無差別殺人一事,閩粵漢族深受其害,反覆向官衙申訴遇害情形並要求處理。例如台北板橋林家內閣侍讀學士林維源、台中霧峰林家中路營務處道員林朝棟均向官方禀報反映。面對如此強大的漢族民意,官方不可能置之不理,結果只得派軍緝捕剿辦。

  劉銘傳進行剿撫時知道生番是處於原始狀態,不能用對漢族的律法處理。故劉銘傳對番族是採取寬大懷柔政策,只要肯就撫不再背天朝,發誓不再殺人,就允許就撫,甚至為生番等清結民番積欠,並訓令「生番地界,各歸各業,不許軍民侵佔。」換言之,就是再三宣示生番的土地所有權。斯時,劉銘傳的撫番政策落實結果,甚至遭論者批判,是待番如驕子的過猶不及政策,這包括前述“番租恤番”政策,但也可說展現清政府仁深澤厚的恢宏格局,彰顯中華文化的王道襟懷,這與同時代十九世紀美國對北美土著印第安人進行百年種族滅絕大屠殺相較,可說是天壤之別。

  清政府在台灣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洋務運動,可說與閩省息息相關  尤其是與福州船廠密不可分。單就1874年日本侵台之役,當時福州造船廠已建成砲艦、通訊砲艦、快速兵艦及運輸艦等共15艘新式船艦,其中12艘投入此次備戰行列,或載運軍隊、或運送武器,使我國能迅速地將增援部隊及武器彈藥運抵台灣,從而以威武之師震懾日本,逼退日本。

  至於在台灣同步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洋務運動,那更是離不開福州船廠的支援。例如早在1868年夏,福州馬尾船政局就曾派礦師赴台勘察雞籠(今基隆)煤礦。1875年福州船政學堂藝生繪製臺灣第一幅現代城市地圖。1877年5月閩撫丁日昌派福州電報學堂學生至台灣府城勘察支援,旋於福州親自安排將年前收購的電線電桿等運至台灣,8月時開始架電線,在電報學堂學生的主持下,是(1877)年10月16日完成府城至旗後(高雄旗津區)、繼由府城至安平,全長95公里的電線,並自次月起開始對外營業,由中國人自行管理。當時,自安平至台灣府城間的電報,每單位收費洋二角。十年后的1888年,劉銘傳完成台灣台北-福州川石間的海底電線。是時(1886年),劉銘傳在台灣組設商務局,該局第一艘船“萬年青”也是福州造船廠自製首艘船艦。

  事實上,因為當時台灣府隸屬福建省,斯時省級領導丁日昌、吳贊誠、岑毓英等均常親抵台灣視察,推動建設閩省,當時清政府是以福州馬尾中國第一代海軍兵工造船廠的全國最先進科技,支援台灣。

  皇朝歷史就是國家歷史  清朝在台官員,以其優異學識,從國家宏觀視野俯瞰,客觀分析漢原社會互動情境及洋務建設,所留下的珍貴史料,我們宜以寬容感恩的心境視之。不宜將台灣主體無限上綱,視為皇朝台灣歷史,質疑其非台灣平民之台灣歷史? 若然,十六世紀中葉,早已有許多閩南漢人來台,甚至不乏葬在台灣,1590年代閩人互市北港(台灣),民人已是日往如鶩。但土番無文字,漢族勞苦大眾亦因都未接受良好教育,直至1603年才有對岸菁英陳第來台,寫下台灣最早文字信史記錄的《東番記》。再者,前清台灣土番仍處於無文字時代,移民台灣的閩粵勞苦大眾幾乎都不識字,又如何能以文字準確紀錄當時歷史。即使日據時期接受完整漢文教育且富甲一方的霧峰林家林獻堂,但個人能力有限,也是無法撰寫當時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歷史,更遑論製作台灣全島地圖,因為那是國家公權力方有的力量。

  再者,那些在台灣為官的國家菁英(台灣科舉菁英是在北京或派往外省任官),也是大清子民,渠等以公權力官職地位所閱所搜集所觀察的資訊,更能全面反映當時台灣漢原互動情境,反映當時台灣平民的情境。此外,清政府治下留下許多當時有關台灣奏摺,地圖,更是一再佐證奏摺公文的歷史敍事。今日我們方能藉此史料,遙想各個時期記錄的生活空間,與亙古濃郁的滄海桑田歷史韻味;尤有甚者,上述諸多地圖及前述的一府三縣台灣歷史,肯定都須地方官與本地知識菁英的大力協作,方得以完成。無疑地,本地菁英在參與的過程中,也凝聚了大一統的國族意識。

  2023年夏,余應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副省長長江爾雄邀請,參加在台閩籍社團懇親活動,6月2日與江爾雄會長在福州的“海峽兩岸閩籍台胞社團民間交流基地”共襄揭牌儀式,是日曾參訪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因筆者研究台灣歷史,於法國艦隊摧毀福州船廠略知一二,故參訪時百感交集。因兩岸隔絕70年,講解員未詳船政學堂與台灣的關係,故頓生此念,余著《台灣史》第三冊部份,取名“後清開港保台與洋務”,增補福州船政部份,強化晚淸20年福州船政參與抗日抗法保台,及其推動台灣洋務建設的巨大貢獻,俾使讀者可自福州與廈門的視野,知曉昔日清政府閩省省級領導對台灣的高強度支持與用心治理。彰顯閩台兩岸豈止一家親,閩台是原屬一國。

  本書特點  如今,誠如台灣先賢堅信期盼的祖國雄飛世界,如今中國大陸崛起,惟遇百年變局,兩岸情勢嚴峻。值此時刻,能有機會第14次增修《台灣史》,心境百感交集。當下兩岸所需的現代化「台灣通史」,已不僅僅是歷史的敘事,且因現代歷史事涉多個學科領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考古、社會、建築,後者甚至包括社會階層流動/城鄉建築等多學科的交叉表述;至於具體佐證,又事涉及圖片/照片的印證。本版除增修內文外,這次又回復1998年版的詳附註解方式,以昭公信,更與時俱進地精選多幅珍貴圖片與地圖,圖隨文走,後者許多奏摺和地圖當時是上呈皇帝閱覽的,極其珍貴。在立足「歷史真相是唯一的立場」的條件下,活潑生動可讀的展現歷史。

  值得讀者肯定 一是全書詳附嚴謹注釋,與國際學術規範接軌,展現客觀台灣歷史真相。二、全書注釋來源99.0%取材於台灣本島的出版品。三、全書嚴謹地圖隨文走,配置大量圖片,俾與大敘事文字的有機結合相互印證。也就是說,就是將歷史以學術規範方式,現代化、普及化,俾與讀者分享十九世紀初台灣社會發展情境,後續開港英美勢力入進台灣,及晚淸20年閩台連動的清政府台灣保衛戰與建設台疆的壯麗史實。

  值此美國全球各處結盟遏中、拱火台海、謀我日亟之際,鑒於恢復真實歷史是建構認同的基礎工程,筆者盼為兩岸正確深入認知真實台灣歷史,盡一己之力,特出版本書。遡大清應運鼎新,提封萬里,修台灣入版圖,郡縣其地時,美國安在?世事滄桑,不勝唏噓;回望清政府治下,台灣與內地兩岸融合血脈的歷史,尤其是閩台歴史,深信唯有回歸台灣真實歷史,才能反映我們祖先在兩岸踏過的足印,才能感性內化兩岸百年血脈相連的國族認同。

  最後,本書得以完成,藉此機會,衷感念在此領域兩岸一代一代專家學者的貢獻,尤其浙江黃嚴人周憲文、台北故宮博物院“中研院近史所/台史所、社科院台史研究中心、廈大台研究院等”的貢獻。

戚嘉林
2024年2月20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667585
  • 規格:平裝 / 517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十二章 第二代洋務建設-劉銘傳推動台灣近代化

追懷劉銘傳

海氛騷動寇東瀛 詔起將軍斧鉞征
柱可擎天悲末劫 戈難反日壞長城
六年未了生前事 三郡空傳身後名
惆悵大潛山下路 英魂憑弔不勝情
-丁寶濂、台灣人、1911年作-

第一節  劉銘傳在台灣興建鐵路

在晚清的洋務運動中,劉銘傳力主興建鐵路。1880年12月3日劉銘傳在京上摺朝廷,分析天下大勢「中國自與外洋通商以來,門戶洞開,藩籬盡撤,自古敵國外患,未有如此之多且強也。彼族遇事風生,欺陵挾制,一國有事,各國環窺。」對中國而言國際形勢險峻,認為「自強之道,練兵、造器固宜次第舉行,然其機括則在於急造鐵路。」其利「不可殫述,而於用兵一道,尤為急不可緩之圖。」日后有事,「惟鐵路一開,則東西南北呼吸相通,視敵所驅,相機策應,雖萬里之遙,數日可至,雖百萬之眾,一呼而集,無徵調倉皇之慮,無轉輸艱阻之虞。」換言之,劉銘傳完全是從百年變局,「事關軍國安危大計」的自強國防之道,前瞻性的力主興建鐵路。

計劃興建基隆-台南之縱貫鐵路 1885年6月21日法軍撤離基隆、7月22日退出澎湖,劉銘傳完成朝廷付予抗法保台的艱鉅任務,立即於7月29日向中央上呈條陳臺澎善後事宜摺,內容就包括「設電、購輪、造橋、修路,以通南北之郵」等一系列洋務建設。此時,保衛台灣有功的卓著聲望,使劉銘傳在政治上能在台灣獨當一面,故即在其治理轄區台灣實現其興建鐵路的抱負。

1886年5月19日上海《申報》報導,劉銘傳擬在基隆先造鐵路以便運媒至海口,然後再在艋舺造至滬尾,據云日後由臺北至臺南亦須造一大鐵路。現有前在臺灣之英國領事官施本思願代中國此事。

劉銘傳在其1887年4月13日的〈擬修鐵路創辦務摺〉中強調「臺灣四面皆海,除後山無須辦防外,其餘防不勝防」「如遇海疆有事,敵船以旱隊猝登,隔絕南北聲氣,內外夾擊,危迫將不忍言。若修鐵路既成,調兵極便,何處有警,瞬息長驅,不慮敵兵斷我中路。」並上呈類如今日企劃案即章程〈清單〉如后: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4/05
本書講述台灣在經過清朝百年統治後,開墾的移民逐漸增加,因為地理位置的優越,許多西方國家希望可以與台灣貿易。在英法聯軍後,台灣開港通商站上世界舞台。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