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溫德斯談電影情感創作&影像邏輯【經典版】

溫德斯談電影情感創作&影像邏輯【經典版】

Wim Wenders on film: Emotion Pictures & Die Logik der Bilder

  • 定價:550
  • 優惠價:79434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18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溫德斯談電影全集,三部曲之第一、二部
第一手觀點
▎從影評人到導演,見證溫德斯成為德國新浪潮導演的第一個20年 ▎
德文翻譯‧全新繁體中文版
●探索德國電影大師的讀影&創作心法!●
暢談──為何拍電影∣故事會撒謊

拍攝《夏日記遊》、《守門員的焦慮》、《紅字》、《愛麗絲漫遊城市》
《歧路》、《公路之王》、《美國朋友》、《水上迴光》、《神探漢密特》、《事物的狀態》、
、《巴黎,德州》、《尋找小津》、《慾望之翼》……經典創作的過程&思考

  ●經典問卷《666 號房》──如何訪問高達、史匹柏、法斯賓達、荷索、
  安東尼奧尼等14位名導,看電影未來
  電影創作不是要把人們的注意力從這個世界引開,而是要把這個世界指給人們看。    ──溫德斯

  ▌電影大師,如何反思影像及創作?
  譯自德文的溫德斯電影寫作全集,依時間集結,分為三部曲「情感創作」、「影像邏輯」及「觀看的行為」,依時序收錄他於報章雜誌上的電影書寫、演講稿和訪談紀錄。

  本書為第一部「情感創作」和第二部「影像邏輯」的集結,溫德斯1970拍攝首部劇情長片之前,就開始撰寫文章,首部曲收錄他從1968年至完成《巴黎,德州》的1984年間,於各種場合寫的文章和電影評論。二部曲則收錄了他作為電影人第一個二十年,帶領讀者見證他的創作歷程,影像和小說是如何融合的?音樂如何啟動他的第一部短片?並詳述他在這段期間完成的逾十四部電影的創作歷程與思考。

  ▌首部曲:情感創作──夢想的啟動
  本書收錄溫德斯在1968年至1984年,十六年間寫的文章和電影評論。揭示了他如何透過觀看電影,聆聽音樂,來對電影媒體反思。他的思想如何密不可分地陪伴並塑造他的電影作品。溫德斯不遺餘力地書寫電影──出於對德國電影評論和電影文化現狀的憤怒;真誠表達對那些糟透了,或是與之相反,堪稱學習典範電影作品的關注與驚愕。

  溫德斯從未以新聞的立場來評論電影。他更著墨於電影感知的瞬間,即「電影夢想」,並將其與電影史,以及佔據了整整一世代人的當前經驗聯繫起來:不論是最新的高達電影或是滾石樂團最近的唱片;爺爺時代的老電影之於德國新浪潮的首次嘗試;不論是《逍遙騎士》或《狂沙十萬里》等經典片,亞佛烈德.希區考克、勞勃.阿特曼、法蘭索瓦.楚浮的作品,亦或是搖滾電影等。在對佛列茲‧朗的悼詞中,溫德斯反思了被摧毀的德國電影傳統;在與約阿希姆.費斯特的「希特勒電影」辯論中,他遵循了意識形態、電影語言和電影敘事之間的連結;另一篇文章則闡述了溫德斯的「美國夢」和「公路電影」的思想。

  這些文章都有一個共同點,目的在於展現電影對於我們的意義:電影與生活有多密切關聯;電影比起過去的戲劇、音樂或視覺藝術,成為對我們這個時代更準確且更全面的文獻;電影可以透過疏離人們的渴望和恐懼,對我們造成傷害,相反地也能開拓我們的生活並揭示自由,為我們帶來益處──電影遠遠不只是製作電影的產業。

  ▌二部曲:影像邏輯──電影的實踐
  二部曲收錄了溫德斯作為電影人的第一個二十年:從早期的音樂電影,德國的公路電影《公路之王》,到美國電影夢《巴黎,德州》和《慾望之翼》;展現溫德斯身為一個導演與朋友和同仁之間的對話:與荷索和法斯賓達、安東尼奧尼和高達等當代電影大師,討論了電影是否還有未來以及前景為何;多篇電影回憶錄,其中談論了拍片緣由,開拍時的經濟條件,拍攝的冒險過程和剪接台上編輯工作的酸甜苦辣。

  讀者更可見證他從《夏日記遊》到《巴黎,德州》、《慾望之翼》的完整創作過程:影像(體驗、夢境、想像)和故事(神話、小說、混合訊息)如何融合在一起,電影創意又是如何發想的。本書文字為讀者呈現出一幅關於電影美學的廣泛草圖,這一切來自於攝影機後的實踐,與其在影像及其邏輯之間不斷思辨的成果。

  ▌那一夜,我想起溫德斯的話
  ‧電影中最大的冒險就是生活本身。
  ‧在一部電影中不惜一切代價講一個故事是沒有意義的。
  ‧小津教我,就算沒有「故事」也可以講述一場電影。
  ˙電影的可能性,在於「忠實呈現事物原貌」,藉此得以「拯救事物的存在」。
  ‧千萬不要試圖講一個故事後再去尋找角色,你必須先擁有角色,再與他們一起尋找故事。
  ‧我拍的許多電影其實都是根據旅行路線,而不是劇本。
  ‧到達任何地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旅途中有正確的「態度」。保持在路途中,不是為了去「哪裡」,而是「行進」。

各界讚譽&推薦

  溫德斯是電影界的異議分子。他不斷指出電影的困境,但同時也為電影指出新的出路,並開啟一些新的空間和經驗:新的故事。──《時代週報》(Die Zeit)

  溫德斯電影作品的出色之處就在於它們呈現出覺醒者的激動,以及人們對所見之種種的驚訝和好奇。──《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溫德斯是魔法師!──《明鏡週刊》(Der Spiegel)

  沈可尚|導演
  若要看待一位作者電影的世界觀,本書非讀不可!

  林木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以電影探尋事物的本質,必必必必看!

  張榮吉|導演
  觀看過程彷彿是回到導演的起點,回到電影的最初。

  陳駿霖|導演
  溫德斯是過去四、五十來最偉大的導演和藝術家之一,這套書驚人地帶領我們進入他的創作歷程。

  瞿友寧|導演
  溫德斯教會我其實可以披著翅膀看這世界,而距離的衡量是多餘的。

  饒紫娟|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總監
  曾經凌晨排隊買票只為了看《巴黎,德州》,後來更因為《一頁台北》陪他走過台北一些巷弄,那些我們覺得不起眼、他卻覺得異常有趣的地方。他把世界的實景透過電影攝成「真實的虛像」,這本書不但是所有編導製片應該要讀的,喜愛文學的讀者們更可以在其中找到個人的理想之境。

影壇13人,好評推薦

  王志欽|影評人
  王派彰|策展人
  沈可尚|導演
  林木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徐明瀚|電影與藝術評論人
  張榮吉|導演
  陳駿霖|導演
  黃以曦|影評人
  黃嘉俊|黑糖導演
  聞天祥|金馬獎執委會執行長
  楊元鈴|溫德斯【在路上】影展策展人
  瞿友寧|導演
  饒紫娟|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總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溫德斯 Wim Wenders


  1945年8月14日出生於德國杜塞道夫。

  1964至65年於弗萊堡大學研讀醫學與哲學,隨後中斷學業。由於一心想成為畫家,而於1966年前往巴黎,隨後他的藝術興趣轉向電影方面,但當時未能如願通過巴黎高等電影學院(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inematographiques)的入學考試。隔年,他返回德國報考慕尼黑電影暨電視學院(Hochschule für Film und Fernsehen)並獲得錄取,在學期間已開始為《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和《電影評論》(Filmkritik)雜誌撰寫影評,前後長達四年。

  1971年,他和參與「德國新電影運動」的導演共同成立作者電影公司(Filmverlag der Autoren),1975年獨自成立公路電影製作公司(Road Movies Filmproduktion),1984年獲選為柏林藝術學院會員,1989年榮獲巴黎索邦大學榮譽博士學位,1991年獲頒穆瑙電影獎(Friedrich Wilhelm Murnau Filmpreis),自1996年起,擔任歐洲電影學院(European Film Academy)院長至今。

  影片在國際影展間屢有斬獲,《美國朋友》(1977)曾獲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事物的狀態》(1982)曾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巴黎,德州》(1984)曾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慾望之翼》(1987)曾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並於2015年榮獲柏林影展榮譽金熊獎。《我的完美日常》(2023)獲得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獎及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

  溫德斯向來被視為「作者型導演」(auteur director),喜歡搖滾樂,包括滾石、清水、奇想樂團以及吉他手哈維‧曼德(Harvey Mandel)的音樂,喜愛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及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潛行者》,除了電影創作外,他更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和攝影家。

譯者簡介

蕭心怡 (p26–p192; p237–p413)


  畢業於德國波昂大學翻譯系,目前旅居德國,遊走於生活與文字之間。熱愛旅行、電影與文學,希望透過翻譯,打開世界的一扇窗。

張善穎 (p6–p25; p193–237)

  詩人。譯有《給不讀詩的人》。
 
 

目錄

I. 首部曲:情感創作
沒得「實驗」
《Kelek》
韋納‧修海特的絕妙電影
泛美帶您展翅高飛
節目表:演出地點、演員、結局……
驢與煩燥
《一加一》
《莉迪亞》
《三雄喋血》
努力前行
鐵漢嬌娃
從美夢到夢魘
《逍遙騎士》
影評年誌
鄙視你的商品
《紅日》
厭倦等待
留尼旺島的白雪公主
重映《黑岩喋血記》
第十張奇想樂團專輯
剪接檯上的希區考克
情感影像
范‧莫里森
《野孩子》
蒙特利流行音樂節
不存在的類型
老疤痕新帽子
國際青年音樂大秀
無畏的飛行員
《納許維爾》
娛樂世界希特勒
醉心電影
死亡並非解答
牛仔競技場的男人
美國夢

II. 二部曲:影像邏輯
您為什麼要拍電影
歷程與動作的連續性
《紅字》
英雄另有其人
《公路之王》
《美國朋友》
《反向鏡頭:紐約來信》
《666 號房》
電影小偷
向隆隆聲響的老電影告別
不可能的故事
《尋找小津》
宛如沒有儀表板的盲目飛行
小依賴成大癮
首次描述一部無以描述的電影
致英格瑪‧柏格曼
一個虛構電影的故事
天使的氣息

溫德斯電影作品表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338933
  • 叢書系列:On-master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8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您為什麼要拍電影? 
Warum filmen Sie
 
自從我被問了這個可怕的問題,腦中便一直盤旋著各種答案。早上有一個,晚上有一個,在剪接檯上剪輯時冒出一個,看著從前拍攝工作的照片時想起一個,與會計師談話時出現一個,回想起合作多年的夥伴時又是一個。所有這些關於拍電影的理由都是標準答案,也都是真的,但我對自己說,這些理由的「背後」必定存在「更真實」的東西,那或許是種「承諾」,或甚至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
 
十二歲時我用 8 mm 攝影機拍攝了人生中第一部影片。我當時站在家中窗戶旁,從上面往下拍攝街道、汽車和路人。父親看著我,問道:「你拿著攝影機在那兒做什麼?」我說:「我正在拍攝街道,你不是看見了嗎?」「為什麼?」他問我。我不知道答案。在那之後經過了十年,抑或十二年後,我拍攝了第一部 16 mm 短片,約三分鐘長。我將攝影機固定後,從七樓往下拍攝一個十字路口,直到底片全部拍完。這之間連一次想要提前按下終止鍵的念頭也不曾有過。事後回想,我必定將中斷拍攝這種行為視為是一種褻瀆一份意見調查的答覆吧。
 
何謂褻瀆?
 
我不擅長理論,也記不太住讀過的東西,因此無法完整引述貝拉‧巴拉玆(Béla Balázs)的原句,但他所說的話深深打動了我。他談到電影的可能性(和責任),即「忠實呈現事物原貌」,藉此得以「拯救事物的存在」。
 
正是如此。
 
或者引用另一個畫家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曾說過的句子:「事物正在消失之中。如果你要看東西的話,你得快一點。」
 
無論如何,這真是個討厭的問題:為什麼我要拍電影?嗯,因為……事情發生了,我見證其發生,拍下它,透過攝影機關注著,試著將一切經過保留下來。如此一來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被觀看。事情雖會過去,但再次觀看其發生過程是有可能的,存在過的真相將不會消失。拍電影可視為一種英雄行為(雖然並非總是,也不常發生,但偶爾還是有可能的),足以暫時停止外在現象和世界逐漸走向崩壞。攝影機也成了對抗事物苦難命運的武器,亦即對抗其消逝的事實。問我為什麼拍電影?難道你沒有其他比較聰明的問題嗎?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