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意外的新聞人生:編輯台憶往

意外的新聞人生:編輯台憶往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俞先生在二○一八年二月底開始在《上報》發表他的「編輯台憶往」,止於二○一九年六月底,每篇約四千餘字,引起廣大迴響,這些文章以時間脈絡為敘述主軸,一篇篇寫來,歷數新聞生涯的進入契機與重要轉折,不僅僅是個人的回顧,其實也是時代的縮影。他五十年的新聞生涯前期與「蔣經國時代」同幅奏,中後期則歷經李登輝時代,及台灣首度政權移轉的波濤洶湧,從黨禁、報禁的見證者,到報業解禁的言論開放,乃至網路時期的新聞變化,無役不與。行文平易,風格清新,依時依事寫來,讓人一目了然,內容有第一手的現場說明、有左派右派、有統獨交鋒、有時代人物的離合悲歡,更有壯志躊躇的英雄悲憫,以及媒體人失去核心的惋惜。「編輯台憶往」雖是一位終生追求新聞自由的媒體工作者的個人追憶,卻無意間成為當世華文媒體中最重要的時代見聞錄,大筆如椽,值得一讀。—王汎森

  我在新聞界工作共五十年,歷任八家臺灣及美國中文報業之總編輯或總主筆,其間顛沛出入,莫不環繞著一個最大的掙扎與困擾,即是爭取新聞自由的努力與挫敗。其間要面對的,有政治的壓力,有生活的需求,有老闆不可告人的私利。我曾有不畏壓力的怒吼,有不顧生活的飄然離去,亦曾有街頭擺攤維持生計的歲月,但值得我驕傲的,乃是不畏權勢,堅持新聞自由的原則。回憶往事,感慨萬千,有快樂,有憂愁;有成就感受,也有失落的傷痕。我應上報之邀,寫下一些編輯台上的點點滴滴,其中有「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有「令人絕望的冬天」。人間本有四季,每季都有值得回味的片段,集結此書,爰充臺灣新聞事業的斷代史吧!—俞國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俞國基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與故宮博物院合作之中國美術史研究所畢業。畢業後,進入故宮博物院任助理研究員,從事藝術研究工作三年半,後轉至新聞界,曾任:臺灣時報總編輯,臺灣日報總編輯。1979年赴美,曾任:舊金山遠東時報總編輯,紐約中報總編輯,紐約美洲中國時報總編輯、總主筆,紐約北美日報社長。1987年返台,歷任中國時報總主筆、自由時報副社長等職。
 

目錄

當世華文媒體第一手的時代見聞錄/王汎森
自序

1.—糊里糊塗進入新聞界
2.—蔣經國在臺灣,三十年後話功過
3.—政治黑手無情,報業紛往海外
4.—撫今追昔,媒體自由那麼難嗎?
5.—進軍大陸辦報,余紀忠未竟之夢
6.—故國緣,臺灣情,余紀忠心繫兩岸前景
7.—臺灣人愛辦報,一報又一報(一)
8.—臺灣人愛辦報,一報又一報(二)
9.—臺灣人愛辦報,一報又一報(三)
10.—美麗島事件衝開新聞自由之門
11.—我與江南─兼述陸鏗與崔蓉芝的黃昏戀
12.—那些年,美國華人圈的左派
13.—意外的人生─左派報紙走一遭
14.—似近忽遠,新聞自由如海市蜃樓
15.—「CD 心情」的心情
16.—美洲中時停刊,三十年後還是一團迷霧
17.—從非綠到深綠,自由時報的奇妙轉身
18.—從政治的恩怨情仇透視自由時報
19.—蘇志誠與新聞圈的幕前幕後
20.—我與宗教界的種種因緣
21.—官員寫社論,早就一拖拉庫
22.—暗藏機鋒,「眉毛」之用大矣哉!
23.—戒嚴時期訪美行的觀察與感觸
24.—「假新聞」與「同路媒體」古已有之
25.—全球中文報業花開花謝
26.—統獨爭鋒,牽動報業變化


 
 



當世華文媒體第一手的時代見聞錄
王汎森


  我好像是在一九七○年代後期經陳國榮先生(已故)介紹,認識了《台灣日報》總編輯俞國基先生。當時黨外運動正有風起雲湧之勢,黨內、外鬥爭的主要地盤不在立法院,而是在省議會,所以位於台中的「台灣日報」,因地利之便,常大幅刊出省議會辛辣的質詢稿,成為黨外運動的重要喉舌之一。我記得有一次刊出某位省議員大罵的名言「什麼法統!馬桶啦!」

  當時俞先生的交友圈主要也是一群痛恨「三台聯播」的年青人,在他台中的「豪宅」及台北親友住處的客廳中,關心時政的人們齊聚議論台灣未來政治—而所謂的「未來」也便是如果威權政權倒台後可能的政治情況。記得有一次議論中,有人提到將來會是「集體領導」,忘了是哪一位政治學者(好像不在台灣任教)衝口而出,「所有政治體制到最後實質權力都集中在少數一兩個人的手中,沒有什麼『集體領導』這回事」。一語擊醒我這個滿腦子全是不切實際政治想像的大學生。在台中的「豪宅」中,還有另外一位客人,落拓瀟灑的中興大學老師施肇錫,他是史學家施之勉的公子。他總是施然而來,但並不侃侃談論,只是坐在一旁抽菸、喝酒。

  當時另外一個談論的主題是俞先生在台大讀書時的室友張光直先生。俞先生經常說到幾件事:一、張光直在學生時代即已獲得李濟的欣賞,李濟在研究室擺一張小桌子,讓張光直在那裡讀書。二、張光直非常用功,經常熬夜,頭上戴了一圈當時日本人做的「散熱器」。三、張光直有時會責備室友:「你們整天玩,為什麼不做點正事呢?」後來張光直先生由哈佛回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對於這樣的成就,俞先生不只一次用豁達的口吻說:「人家過什麼日子?我們過什麼日子?」

  一九七八年八月底,國防部總政戰部授權黎明文化出資買下台灣日報,形同封禁,俞先生便突然失業了。失業之後的俞先生,最後應聘去了美國,先在加州的遠東時報,後來到紐約的中報、北美日報擔任總編輯。俞先生中、英文俱佳,在台灣大學唸書的時代也翻譯過書,他所翻譯的第一本書就是後來年輕學子英語學習時必讀的《狄克遜片語》,領過一、二次版稅,幾十年後竟發現這本書連譯者的名字都被換掉了,俞先生一笑置之。在這些年中,我與俞夫人(陳冷女士)偶有書信來往。一九八七年,我赴美留學時,俞先生的大公子俞璿來紐約拉瓜底亞機場接我和內人。記得當天Eastern航空罷工,是以晚了五、六個小時才到達。在前往普大報到之前,我們便住在皇后區的俞府,當時除了日日與俞璿參觀紐約各個聞名已久的景點之外,還曾遠赴西點軍校;記得就在西點軍校的一處花園,我突然被狂蜂猛螫,抱頭鼠竄。

  有一次我與俞先生在他的住處旁的小公園閒坐,他告訴我「美國是一個真正可以隱居的地方」,對於這句話我曾沉思許久。一九八七年八月末,是俞府全家用車子把我與內人送到普林斯頓大學的勞倫斯宿舍,開始五年多的留學生活。

  我與俞先生第三度盤桓是在一九九三年的台北。這時他已應余紀忠董事長之約,從美洲中國時報回台擔任中國時報總主筆,並且聘我為「主筆」,議論時政。對我來說「主筆」這個工作挑戰非常大,嚴格說來表現也不出色。我當然也隱然覺得這是余、俞兩位先生照顧我,給我一份津貼的意思。當時正是李登輝主政的高峰,我記得有一次談論台灣未來的發展時,俞先生說,李登輝應該是想把台灣交付給國際社會。

  俞先生思想開通、作風爽朗,他大我將近三十歲,卻始終以小友待我,從我們剛認識開始,便始終對我有所期許。他頭腦清晰、文筆洗鍊,一篇一、兩千字的社論,常常操筆立就、一氣呵成。對於正在發展的時事,通常也有非常準確的掌握,所以長年負責報紙的言論,後來到自由時報當副社長時,也是兼任總主筆一職。

  俞先生在台灣威權時代主持各大媒體,陳獨秀說:「出了研究室便是監獄」,好像這是「辣手著文章」的讀書人應有的歸宿。俞先生雖然幸而不曾進過監獄,但我親見他數度從總編輯的位置失業,「失業」也算是一個媒體人的天職吧!不過,俞先生半世紀新聞人生涯中,「失業」都只是短暫,他總是很快又被重用,開闢新戰場,正因如此,才會有歷任八家華文媒體的豐富閱歷,見證半世紀海內外華文媒體的發展。

  俞先生在二○一八年二月底開始在《上報》發表他的「編輯台憶往」,止於二○一九年六月底,每篇約四千餘字,引起廣大迴響,這些文章以時間脈絡為敘述主軸,一篇篇寫來,歷數新聞生涯的進入契機與重要轉折,不僅僅是個人的回顧,其實也是時代的縮影。他五十年的新聞生涯前期與「蔣經國時代」同幅奏,中後期則歷經李登輝時代,及台灣首度政權移轉的波濤洶湧,從黨禁、報禁的見證者,到報業解禁的言論開放,乃至網路時期的新聞變化,無役不與。行文平易,風格清新,依時依事寫來,讓人一目了然,內容有第一手的現場說明、有左派右派、有統獨交鋒、有時代人物的離合悲歡,更有壯志躊躇的英雄悲憫,以及媒體人失去核心的惋惜。「編輯台憶往」雖是一位終生追求新聞自由的媒體工作者的個人追憶,卻無意間成為當世華文媒體中最重要的時代見聞錄,大筆如椽,值得一讀。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780839
  • 叢書系列:當代叢書
  • 規格:平裝 / 342頁 / 15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糊里糊塗進入新聞界
 
我怎會進入新聞界?我大學四年未想過,研究所三年亦未想過。我平日愛閱讀報章雜誌,但始終覺得這個行業是一座高山,高不可攀,非我輩所能及。
 
一九六四年,我任教臺南一中新化分部。教學生涯,頗為閒適,亦有得意之處。每日以機車代步,早出晚歸,樂在其中。惟當時薪資微薄,僅供糊口,居住於父母舊宅,無需房租,尚能維持簡單生活。當時年輕教師率多如此,年長教師則居於學校宿舍,雖房屋簡陋,亦未聞任何怨言,有住有吃,別無他求。休閒生活,人手一報,或是聆聽廣播。中廣節目,甚為豐富,除新聞報導外,有歌唱,有相聲,更有長輩一代最喜愛的連續劇。那時的報業,處於蓬勃發展初期,公、民營報均力爭上游,雖受限於三大張之規定,但仍在有限的篇幅內,力求新聞之多采多姿。
 
因緣際會,開啟新聞之路
 
國民黨治下,雖限制言論自由,但各報仍設法另闢蹊徑,或專攻社會新聞(如聯合報),或以副刊、專版、專欄取勝(如中央日報),或趁臺灣經濟起飛之勢,以財經新聞為主軸(如徵信新聞報,後改為中國時報)。當年由於運輸不便,南北交通皆以火車為主,南部讀者中午以後方能讀到北部報紙,故當地亦有出版報紙的空間。臺南有黨營的中華日報,高雄則有省政府直營的新生報南部版(一九四九年出刊),因頗受當地讀者歡迎,於一九六一年改名為「臺灣新聞報」。這兩家公營的南部報紙,因佔地理優勢,雖規模無法與北部報紙相比,但南部確有獨立新聞之需求,發行與廣告,均可維持營運,反可自樹一幟,與北部報紙作地域差別之競爭。猶記臺南火車站設有一公告牆,牆上有一大塊閱報欄,每天貼上中華日報,供旅客免費閱讀,這塊壁報居然貼了五十年。前數年我在臺南乘車,仍看到中華日報貼在報欄內,但已看不到讀者駐足報欄前的熱情了。這是臺南一奇景,數十年來的旅客,應都還有記憶。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OKAPI世界閱讀日|植感閱讀】讓植物告訴你,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需要閱讀什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