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臺灣偏鄉醫療簡史

臺灣偏鄉醫療簡史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1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相對於都會地區,偏鄉醫療長期處於資源欠缺及人力不足的弱勢,故日治時代建立了「公醫」及「限地醫」制度,國民政府則有「公費醫師」制度。

  自西方醫療傳道者來臺奉獻,經日治時代迄今,始終有這樣的一群人,不辭辛勞,翻山越嶺,為偏鄉民眾奉獻一生!

  本書共分為七章,陳順勝教授的〈臺灣原住民與原住民醫療發展史〉與〈臺灣與國際偏遠地區醫療影響因素〉,為偏鄉醫療服務進行歷史回顧,並介紹現正進行中的實況;周恬宏副院長的〈教會醫療傳道與偏鄉醫療〉完整且系統性介紹西方醫療傳道者和教會體系醫院對臺灣偏鄉醫療的貢獻;蔡篤堅教授與李孟智醫師的〈臺灣偏鄉醫療的緣起與歷史演變〉則以個案深入時代背景制度,精彩探討日治時代的偏鄉醫療服務;劉景寬教授的〈臺灣山地偏鄉醫療政策之演進〉詳述日治之後,國民政府沿襲再發展的新政策與重點計畫,以迄今日健保制度下的臺灣偏鄉醫療發展脈絡;蔡式良醫師以自身從事衛生所工作的經歷,挑選在偏鄉衛生所服務的8位醫師,在〈臺灣偏鄉醫療人物群像〉文中呈現他們真實生活和工作的經驗;陳永興醫師的〈臺灣偏鄉醫療奉獻典範人物〉一文則挑選近百年間,各個時期奉獻於臺灣偏鄉的12位典範人物,供讀者學習參考。

本書特色

  ★首部臺灣偏遠地區醫療史,介紹井上伊之助、南志信、樂信.瓦旦、杜孝生、薄柔纜、譚維義、范鳳龍、何義士等偏鄉醫療典範人物,並從傳統原住民部落、教會傳道醫療以至今日的偏鄉醫療制度進行全方面研究,為臺灣偏鄉醫療歷史留下珍貴紀錄!
 

作者介紹

策畫主編簡介

台杏文教基金會


  由陳永興醫師倡議、二十多位關心臺灣醫療人文社會的醫界人士共同組成,過去曾經協助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籌設「臺灣醫療史料中心」,也促成「臺灣醫學史學會」的成立。成立以來除了鼓勵成員從事臺灣醫療發展史的研究,亦經常舉辦有關醫療人文社會關懷的講座和醫學史相關的研討會,近年也積極籌設「臺灣醫療史料圖書館及故事館」,未來將繼續透過出版、展覽等活動,深耕醫療人文。

作者簡介

  陳順勝(高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
  周恬弘(嘉義基督教醫院副院長、臺灣教會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
  蔡篤堅(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
  李孟智(前衛福部台中醫院院長、衛福部台南醫院院長)
  劉景寬(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
  蔡式良(前高雄市大樹區衛生所所長)
  陳永興(前羅東聖母醫院院長、前高雄市衛生局長)
  (*依篇章次序為序)
 
 

目錄

出版的話/陳政宏、陳永興
序 台杏文教基金會對偏遠地區醫療的奉獻/陳順勝
序 落實人類健康平權/劉景寬

第一章 臺灣原住民與原住民醫療發展史/陳順勝
第二章 教會醫療傳道與偏鄉醫療/周恬弘
第三章 臺灣偏鄉醫療的緣起與歷史演變/蔡篤堅,李孟智
第四章 臺灣山地偏鄉醫療政策之演進/劉景寬
第五章 臺灣與國際偏遠地區醫療影響因素/陳順勝
第六章 臺灣偏鄉醫療人物群像/蔡式良
第七章 臺灣偏鄉醫療奉獻典範人物/陳永興

 
 



台杏文教基金會對偏遠地區醫療的奉獻
陳順勝(高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


  台杏文教基金會成立的目的在促進臺灣文化之發展及各項人文學術研究暨文教公益性業務。而對臺灣偏遠地區支援醫療的重視與參與是最實際的落實。

  台杏的成員陳永興等在醫學生時代就組成「百達山地服務團」,長達十年到屏東原住民山地部落從事醫療服務,開創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風氣,1984年曾獲「臺美基金會社會服務獎」鼎定台杏對我偏遠地區醫療的基礎。

  早在1968年暑假期間我也志願參與高醫大寄生蟲學科前往三地門山地原住民部落,從事廣東住血線蟲引發嗜伊紅性腦膜炎之調查研究,體會偏遠地區醫療之專業性與需研究之投入。

  2003年台杏文教基金會受委託經營高雄市衛生局「臺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成立史料工作小組整理也展示包括偏遠醫療之醫學歷史,這工作小組後來發展為臺灣醫學史學會,繼續臺灣醫療史之整理與研究,而本書之出版即為部分成果之一。

  當時並通過與高醫大合作,直接支援高雄縣偏遠原住民居住地區之醫療,成員直接輪派參與偏遠地區之醫療,前後四年作為本基金會重要工作之一。

  本基金會決定由台杏成員與臺灣醫療史學會會員,共同整理臺灣偏遠地區醫療史,本書之出版將為臺灣首部全方位整合偏遠醫學史之回顧,也做為日後有志之士奉獻偏遠地區醫療之參考。

2024年2月15日



落實人類健康平權──從臺灣偏鄉醫療到國際醫療志工
劉景寬(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前高雄醫學大學校長)


  400年前,以終年常綠的美麗之島Formosa呈現在大航海時代的世人面前,臺灣西部平原有著從北到南橫向平行排列、注入海峽的許多溪流,陸地上草長鹿馳,島嶼中央山巒疊起;原住民族族別眾多,各有其優美的神話與特殊的信仰文化。少數的漢移民與首先在臺灣建立統治政權的荷蘭人(1624-1662年),除了獲得肥沃土地的資源供養及貿易利益之外,也立即面對了熱帶傳染性疾病所帶來的試煉。

  短暫的明鄭時期(1661-1683年)與長期海禁的清領時期(1683-1895年)帶來以漢移民為主的大量移民,面對鮮少接觸過的各種熱帶傳染性疾病,不像原住民族可能已經具有群體免疫,漢移民深為之苦;輾轉瀕死的各項疾患歷歷於史冊之上,「瘴癘之島」成為熟知的島嶼代名詞。漢移民社會中的郎中、草藥與為數稀少的漢醫,難以對抗高溫多雨、缺乏衛生管控的環境中之「瘴氣」。

  1895年日本領臺之初,面對的最強大的臺灣抗日力量,不是抗日軍,而是瘴癘之氣。日軍登陸臺灣與澎湖地區,死於戰事的極為有限,死於瘧疾、霍亂者,卻是傷亡枕藉,連率軍登臺的指揮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亦因染患傳染病(多認為是瘧疾)而死於臺南。日治臺灣初期,立即投入醫療公衛之建設:南北各大城設立公立醫院、創設醫學校以培育醫師人才、普設衛生所、推廣公共衛生等等。隨著城市的開發與衛生條件的提升,熱帶傳染性疾病多盛行於鄰近山區之處,日治政府也因防治所需及開發資源政策關切偏遠地區之醫藥衛生工作。1930年代推行的「理蕃政策」即包含對於居住在山巔海隅原住民族之現代醫療。因此,臺灣偏鄉醫療狀況獲得重視是始於日治時期(也有局部偏鄉山區是19世紀末期進入臺灣的傳道醫療)。

  經過百年的臺灣偏鄉醫療的推展,難以忽視的是:原住民地區與其他地區之健康巨大差距仍舊長期持續。雖然在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後,原住民健康改善有幾項重大衛生政策的推動,但就算在醫療可近性大幅提升後,原住民和非原住民間的健康差距(如「平均餘命」差距,2006年原住民之平均餘命仍較全國國民少9.4歲)仍然存在相當的距離。

  經過數十年的山地醫療服務支援計畫的經驗,及深入探討原住民疾病型態和健康問題後,政府與民間醫療群體終於比較了解:完善的山地醫療照護在地化工作,必須奠基於部落與社區總體營造。必須是長期、全面、具有文化敏感度且法制化的臺灣原住民醫療照護政策,才能有效落實育才(偏鄉醫療人才)、留才方案,達成充實在地醫療人力資源;進而能執行健康促進及預防照護的有效性利用,發展原鄉離島生命週期健康監測指標,建構符合文化敏感度及因地制宜之原鄉離島長照整合模式。

  在1960年代,高醫創辦人杜聰明院長熱心山地偏鄉醫療,不僅積極培育山地醫學專班學生,而且帶領師生從事暑期山地醫療服務與教學研究,蔚為民間山地醫療服務與義診之風潮。實踐高醫創辦人杜聰明博士揭櫫的服務弱勢山地偏鄉醫療之教育精神,高醫醫療體系數十年長期支援南臺灣偏鄉醫院與衛生所。諸多校友畢業後回到山地偏鄉服務,四十多位傑出校友因此獲得醫療奉獻獎。台杏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永興醫師,在高醫就學期間即帶領百達山地服務,也強化了高醫校友服務偏鄉之傳統;本書的出版與相關展覽,再次印證其醫療平權的普世精神。

  高醫師生校友比健保IDS計畫更早,以高雄縣的山地鄉為主要對象推動山地偏鄉義診醫療。高醫醫療體系及高醫校友也將醫療服務山地偏鄉弱勢之精神推展至海外醫療照護之志工服務。繼1970年代高醫謝獻臣校長及熱帶醫學專家遠赴非洲參與WHO援助非洲計畫,2005年起高醫附設醫院展開15年和所羅門群島國的醫療援助合作關係,並於2016年高醫與索羅門大學建立姐妹校關係,協助並培養該校師資,更進一步將醫療保健工作深入至醫療教育研究範疇。高醫海內外校友秉持此種協助偏鄉醫療的精神,也在南亞、非洲、南太平洋、中南美洲各地偏鄉從事醫療志工服務,實踐健康平權。

  2016年起聯合國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第3項即為落實健康平權,是21世紀全世界醫療界的共同努力目標。為落實健康平權,政府對內應積極以「醫療在地化」、「照護社區化」及「救護即時化」為政策目標,追求醫療衛生資源可近性及資源平等,並發展符合地方文化、因地制宜的原鄉離島醫療照護服務。強化向前延伸之健康促進與預防,及向後的長期照護整合服務,為偏鄉及離島地區創造更好、更有效率的醫療照護環境。臺灣政府對外也應響應聯合國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3項,擴大參與全球偏鄉醫療健康服務工作,以落實全人類健康平權,善盡作為地球村一員的責任。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346808
  • 叢書系列:讀歷史
  • 規格:平裝 / 182頁 / 14.8 x 21 x 0.9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二章 教會醫療傳道與偏鄉醫療/周恬弘
 
臺灣近代第一位西醫師、來自蘇格蘭的宣教師馬雅各醫師(Dr. James L. Maxwell)在160年前踏上臺灣的土地,1865年6月16日在臺南看西街租屋做為佈道和診療所,這不僅是他個人專業生涯的起點,更是教會團體在臺灣醫療傳道的里程碑,對臺灣偏鄉醫療有深遠的影響。
 
我們大致可以將臺灣的教會醫療傳道與偏鄉醫療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一)19世紀下半葉長老教會的醫療開拓期、(二)20世紀中期二戰後教會醫療團體的醫療傳道期、(三)21世紀全民健保下教會醫院的多元服務期。
 
一、19世紀下半葉:長老教會的醫療傳道開拓期
 
臺灣醫界前輩杜聰明博士,在其《中西醫學史略》一書中將臺灣醫學史分為五個時期,其中第三個時期是1865年至1895年的教會醫學時代。這段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位醫療宣教師分別是馬雅各醫師、馬偕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和蘭大衛醫師(Dr. David Landsborough),他們分別受英國長老教會與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差派,陸續來到臺灣,開辦佈道所、醫館和教會,逐漸演變成今天的臺南新樓醫院、臺北馬偕醫院和彰化基督教醫院。當時整個臺灣可說都是醫療的「偏鄉」,缺乏現代醫療人才、設施與資源,來自英國與加拿大的長老教會將西醫帶進臺灣,並結合醫療服務與傳道工作。
 
19世紀的臺灣,傳染病盛行,環境衛生條件不佳,民眾飽受疫病之苦,對醫療有迫切的需要,1860年在廈門的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杜嘉德牧師(Rev. Douglas Carstairs)建議,將臺灣列入醫療傳道的宣教區,安排醫師背景的宣教師前來。
 
除了來臺第一位宣教師馬雅各是醫師之外,長老教會在1895年以前,來臺的20名男宣教師中有6名具有醫師的資格,比例超過四分之一;1945年前,60名男宣教師中21名是醫師,比例達三分之一強,而女性宣教師則多曾接受護士訓練。儘管有些宣教師不具醫護身分,但大多仍具備醫藥常識,像馬偕牧師就擅長拔牙與用藥。當時傳道團隊曾因治癒原住民部落大頭目的疾病,而贏得族人感謝與認同,進而使整個部落接受基督教信仰。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聯經_領券折百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