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物質、隱喻與信仰:臺灣當代漢人民間宗教生活中的儀式力量

物質、隱喻與信仰:臺灣當代漢人民間宗教生活中的儀式力量

Materiality, Metaphor and Belief: The Ritual Power of Popular Religion in Modern Taiwan

  • 定價:680
  • 優惠價:79537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15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民間信仰是臺灣漢人地方宗教文化底蘊的重要成分,地方社會的運作中充斥著民間信仰這個潛臺詞。對於臺灣民間宗教文化的認識,若是僅靠媒體的報導或有限的親身經驗,很可能只停留在「8+9」、燒香拜拜、廟會熱鬧活動等刻板印象;這些印象看似具象、讓人習以為常,但個中靈力的真偽及信眾的瘋狂程度,又常給現代人一種神祕與莫名的距離感。本書提供的社會科學解讀,有助讀者跳脫片面及刻板印象的窠臼,獲得多元又不失全貌視域的科學性理解,從而能夠理解為何民間信仰能「去中心卻成整體」、「雖傳統卻又後現代」。
 
  宗教社會學長期以來習慣從信仰來定義並理解宗教,忽略了儀式及儀式的物質性具有更多的潛能。本書透過大量的田野觀察與資料分析,從「境」、「進香」、「陣頭」、「建廟」這四個重要的向度切入,論述為何「儀式」是理解臺灣漢人民間信仰內涵的鎖鑰,並且在分析中提出「隱喻運作」來捕捉民間宗教文化的核心運作。本書嘗試闡述這些奠基於儀式之上的多元隱喻運作,如何創造了許多外溢的抗拒力,以及「宗教」與「非宗教」之間的異質共構,成為說明民間信仰在現代進行擴張、傳散又相互連結為一整體的密碼。這個密碼同時解答了,在現代治理的臺灣,傳統的宗教形式為何仍能持續找到生存與發展的立基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齊偉先
 
  德國畢勒費爾德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專長領域為宗教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藝術社會學與社會學理論。曾進行多國的田野研究,包括非洲布吉納法索畜牧經濟與信仰生活的田野研究,以及馬來西亞伊斯蘭智庫的研究與調查,長期關注地方社會的宗教生活及宗教面臨現代化過程中的轉變。
 

目錄

圖表目次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一、藤蔓與枝條
二、民間信仰的多元性:「民間」作為知識對象類別的正當性基礎
三、相關研究回顧與研究策略:開展以儀式為中心的考察
四、本書結構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理論框架:儀式中的抗拒力、物質性及隱喻性
一、儀式的宗教性
二、儀式的抗拒(resistance)潛能
三、物質轉向(material turn)下的宗教理解
四、儀式物質性的啟發:儀式的隱喻基礎
五、本書分析框架的理論定位

第三章 「境」:儀式社群與儀式權威
一、從府城說起
二、從七寺八廟到府城聯境組織的四安境
三、府城的「境」與「交陪境」
四、「境爭」:境域流動現象背後的儀式象徵性
五、「厚禮數」的府城
六、多層次的公共性
七、香境:天下第一香(西港香)
八、小結:儀式與儀式物的象徵化運作

第四章 進香:儀式分神與跨域連結
一、進香與朝聖理論
二、臺灣進香活動的特殊性
三、兩個意義的翻轉:進香的開放性與文化資產的公共性
四、作為信徒儀式的徒步進香:徒步進香作為召喚活動
五、徒步進香過程中的「分神」:儀式物的非儀式功能
六、徒步進香>進香:符碼形式的外溢與流動
七、進香活動在政經及組織面的外溢現象
八、「進香」:異質共構的儀式
九、「勢」作為進香活動外溢效應的強度指標
十、小結:圍繞「進香」儀式的隱喻運作

第五章 陣頭:展演傳統、文化治理與市場化
一、作為文化資產的民間信仰
二、作為環境治理對象的民間信仰
三、「被跨界」的民間信仰元素:藝術與宗教的交織
四、陣頭儀式vs.陣頭文化:現代文化治理的介入
五、現代治理下陣頭的市場化
六、陣頭市場化與民間廟會場域中性別意象的變遷
七、小結:現代文化治理與市場的共謀

第六章 建廟:社群媒介與宗教傳散
一、宗教的傳散(religious dissemination)
二、宗教與媒介
三、高度倚賴社群媒體的銀樓媽祖
四、透過網路力量而建廟的歸仁媽祖廳
五、媒介即力量:社群媒體在宗教領域的媒介力量
六、小結:品味社群作為宗教場域外溢連結的「信徒社群」

第七章 結論:民間社會宗教生活及其「現代」的可能性
一、儀式與儀式物的「象徵化」與「隱喻連結」
二、儀式是公共的、信仰是私人的
三、臺灣現代治理情境中隱喻符碼的傳散
四、觀「勢」探「緣」:民間俗世生活的隱喻符碼
五、宗教的「物聯網絡」
六、隱喻的力量
七、結語

附錄一 鄭成功時期軍鎮系統及番號
附錄二 府城聯境廟宇的交陪數量統計表
附錄三 府城農曆七月普渡時序
附錄四 銀樓媽祖重大神啟事件紀實
引用書目
圖片出處
索引
 

自序(摘錄)
 
  這是一本「『理』失求諸野」的作品,「野」既是民間鄉野,也是田野。
 
  民間信仰曾是本人過去在博士論文中,大量倚賴二手資料進行分析而處理得不甚令自己滿意的章節,也因此後來一直頗為掛心。教了幾年書,十多年前,在一個機緣下動了親下田野、進行系統性探索的念頭。當時單純抱著補拼圖的補償心態,便一腳踏入這個和我個人原生環境頗有距離的場域。當時下這個決定時,背後還有另一個原因:在地毯式地搜索相關文獻時,總覺得臺灣民間信仰的社會學分析相當缺乏;更令人不解的是,一個占約臺灣六成人口的民間宗教社群,社會對之關注竟闕如若此。「社會學界欠民間信仰社群一個社會學的說法。」這是當時的真實感受,學術失缺的「理」,「求諸野!自己動手做吧!」因此決定盡點心力來給個說法。
 
  深入田野沒多久,就被其中的「野」味深深折服。「真是個寶地!」這聽起來或許有點像四百年前,歐洲殖民者剛來「大員」的感受。我帶著滿是西方社會學框架的腦袋進入田野,這縱使有千萬個缺點與不是,但腦中這些舶來的視角卻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用處,亦即讓我有辨識民間信仰場域為何是個「寶地」的能力。不是因為這些外來的框架足以完美解釋這塊寶地;恰恰相反,這些框架的不適用更突顯出其為「寶地」的價值。我眼中的這個民間信仰場域,是一個超乎現有宗教社會學框架可以駕馭與說明的領域,因而是個令人長見識的寶地。在接受這個自我挑戰的過程中,沒多久我就明確意識到,短期內想抽身已不可能。資料蒐集與視野的拓展時程,從本來的一、二年,上調至以三、四年為計算單位。值得慶幸的是,我沒有花太多時間,就在田野中遇到一群對的人,在他們「醍醐灌頂」的帶領下,我被迫「見識」到的現象,總能提醒我不要因為過快類型化而走入歧路,因為總是有超乎分類表所能涵蓋的其他類型;行路難、「拔劍四顧心茫然」是過去田野中常有的心境寫照。在田野場域中遇到的人都禮貌地稱呼我「老師」,但這客氣的職業稱謂在田野中總讓我有些不自在,因為他們之中有太多我的「老師」—實質意義上的「老師」。過去的路程,路雖難行,有師相伴,破浪有時。衷心感謝在資料蒐集中,曾經協助過我的「老師」群,非常享受「求諸野」的奇幻歷程。這本書只是階段性的「回饋」,歷程仍將繼續。
 
  真誠是無法偽裝的,學術上更是如此。研究者在真誠地面對資料時,深層的關懷總能在議題表象背後的潛臺詞中被尋著。過去長期進行田野研究的過程中,田野資料不斷迫使我與兩個議題糾纏,因此擺脫這兩個議題就成為我寫作歷程中縈思的「自我期許」。之所以說是自我期許,是因為擺脫它們的糾纏更像是解決我個人的不快,而不全然是因應學術主流論述的需要。簡言之,這兩個議題並非宗教社會學群中現行的主流議題,並沒有清晰地浮現在社會學領域的專業視野中,因此更像是田野資料加諸於我身上的枷鎖與刺激。最終,這兩個議題也因此成為本書進行不同的學術議題分析外衣背後的潛臺詞。
 
  其一是靈力議題。社會學並不直接處理靈力,或許因為太個人、太宗教、太不「社會」,所以無法被放入社會學框架,頂多是進行世俗性的轉化解讀,將之詮釋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再生產機制。這類主張的基調,無疑是一種否定靈力或對靈力視而不見的主張,明顯離地方民眾的理解很遠,離民間信仰文化的內涵也很遠。所以在這基調上所構築的解釋框架,給人一種不接地氣的感受,與「民間的真實」有很大的隔閡感。田野資料所透露的民間真實是,民間信仰社群奠基於相信靈力、關注靈力的基礎之上,學者若堅持採取錯位理解,只願從中擷取片面的觀察來滿足自身的解釋框架,至少也應該在解釋框架中,找到足以安置民間信仰社群透過自身經驗累積其「真實」認知的位置,否則終流於僅是學者尋求自我滿足的立場宣示(像是標示靈力只是民間信仰社群「誤認」之類的說法)。那麼,如何可能發展出接地氣的靈力理解,找到靈力在學術分析框架中的位置?面對這個難題,我很慶幸地終能在社會學的分析中,發展出安置的方式。簡言之,本書中涉及「開放性溝通」以及「緣/勢」作為隱蔽性替代的論述等,背後的潛臺詞就是在分析架構中找到安置靈力的學術位置。
 
  其二是民間信仰作為一個宗教類別的基礎在哪裡?學術定義不難,例如可以視民間信仰為所有制度化、組織化宗教團體之外的「其他項」。但這種簡化的定義方式明顯展現出一種與真實疏離的學術姿態!我在田野研究期間,面對這個問題時,曾經嘗試用「民間神明信仰」這種找尋類別特徵、給予特質定位的方式來捕捉民間信仰的整體性。然而在這項企圖逐漸宣告失敗的過程中,我從審視建構運作這個切入點看到曙光。與其去問民間信仰的共相特徵是什麼這類死胡同的問題,不如換個方式嘗試掌握其建構運作:同類型的建構運作,在不同的地方脈絡得以「長」出不同的樣貌,但同時也「長」出了連結一氣的整體。這個取徑可以掌握多元異質表象背後的整體性,只不過這整體性不是因於某種特質,而是基於某種動態的建構運作。試圖在多元異質的現象中找出共通特質,誠屬緣木求魚;但是若能從中發現重要的建構運作,不僅能用來解釋地方社會的宗教現象,也能解釋諸多現象背後的社會意涵,這對社會學界來說算跨出了關鍵的一步。本書提出有關「基於儀式的隱喻運作」此核心論述,就是本人對這個議題的回應。我在得到這個發現的過程中,同時開展出「異質共構」等概念。至於這些建構運作是否是民間信仰場域的唯一關鍵運作?是民間信仰場域所特有,還是在更大的文化場域也存在?這些衍生的問題,已非本書設定的討論範圍,有待未來持續探索。
 

詳細資料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導論(摘錄)
 
一、藤蔓與枝條
 
陳永華字復甫,曾任明鄭時期諮議參軍,鄭成功曾譽讚此人「復甫乃今之臥龍也」,有鄭氏諸葛的稱號。1661年隨陳永華來臺的軍隊中奉祀有廣澤尊王,今奉祀於府城臺南孔廟對面巷內,屬府城過去聯境組織的六合境,俗稱六合境柱仔行全臺開基永華宮。2021年十一月十日臺南府城全臺開基永華宮舉行「金籙祈天五朝福醮大典」,乃為紀念永華宮主祀神明廣澤尊王神尊於三百六十年前隨陳永華軍隊來臺。筆者在田野中與永華宮主委聊到規劃此醮儀的背景時,他表示:「為紀念廣澤尊王護臺三百六十週年,原想做一個法會,老祖(廣澤尊王)指示要做五朝,但因五、六年後,廟也需要整修了,才舉辦不麻煩交誼境的福醮。」但為因應防疫,廟方人員向神明請示,決議不立燈篙、不放山水燈,僅依傳統醮典進行祈福科儀,整體算是低調行事。「福醮」是臺南府城特有的醮儀,形式上的科儀安排彈性較大,也算是廟方主事人員對神示「要做五朝」的大規格安排所進行的一種「協商」。
 
永華宮主委簡短的這段話,精要地透露出臺灣民間信仰中,廟宇運作的幾項重要特質:(1)與廟宇相關的重大決定,一直維持請示神明的傳統,並且與神明的溝通有權變「協商」的可能性;(2)請示的內容,往往涉及的是一些以儀式實踐為中心的大事;(3)「不麻煩交誼境」的考量透露出一間廟宇的儀式活動,在舉辦時必須考量許多地方廟際關係的特殊脈絡。這三項特質—神示機制、以儀式為中心、廟際關係的脈絡性鑲嵌—涵蓋了現代臺灣民間地方廟宇「人神共工」的運作特性,精要地呼應了本書所欲突顯的「儀式優位」概念所涵蓋的核心特質。本書透過分析不同層面的田野資料,試圖具體勾勒臺灣漢人民間信仰中所呈現的「儀式優位」特性,並將揭示此特性是解釋民間信仰在現代治理的臺灣地方社會中,仍能維持其生存及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本書對「儀式優位」的勾勒,也同時對比出既有宗教社會學,因過度放大以信仰為中心的理論取徑,致使在分析上有其框架限制。本書在爬梳儀式實作在民間信仰場域中的優位特性時,還同時發現儀式的物質性以及相應衍生的隱喻運作這些既有相關研究尚未觸及的視角。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