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飲食」出發的生命教育
毛奇(飲食作家)
回頭想起跟昭儀認識的經過,已經好久好久了!那是我剛開始經營粉絲頁,在網路上記錄做菜以及食物料理有關的心得,響應了昭儀舉辦的愛心便當活動,因此設計便當菜色跟讀者們分享;接著還參加了「街頭義煮」,在尾牙時給無家者添菜。回頭一看,這些鍋鏟庖廚的愛心活動,居然已是二O一五年的事了。時光悠悠,竟然就這麼過了九年。多幸運,我還走在跟食物有關的路途上,寫作、料理;而昭儀跟她的「我愛你學田」以及夫婿羅文嘉一起運營的水牛書店,這九年來持續愛鄉愛土,涓滴實踐、關懷下一代的教育──從「飲食」出發的生命教育。
有時候我看她上山,跟桃園復興鄉的國小孩子們一起做菜,我自己也參加過一回。我們事先籌備菜單,討論如何誘發孩子更多的思考,身為兩個孩子母親的昭儀,有真誠的分享與愛,推己及人,讓每個參與的孩子也可以透過食物開啟思考的機會。
這本《好好吃教室-與孩子一起實踐的十四堂食育課》,內容分成十四個章節,這是昭儀多年來執行飲食教育的集結。把日常菜色轉化成引人深省思考的腦袋食糧,從小學學童、中學生夏令營、乃至於頂尖大學生,都是她用食物傳承、啟發的對象。從十四個不同的教案,可以見到她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受眾,所打造出不同的食育模式。比如小學生的飲食教育,宜搭配繪本,循循善誘,還可以加入英文單字的學習,讓小朋友在品嘗異國風食物料理的同時,宛如上了一堂地球村的飲食課;知道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飲食偏好,卻有著相同期盼幸福的巧思。
《好好吃教室-與孩子一起實踐的十四堂食育課》也導入時下最重要的一些飲食關鍵概念:台灣米、菜市場、永續海鮮、食物里程、格外品(醜蔬果)、自煮自食。每個教案包含了:活動描述、溝通重點知識、活動執行注意事項,透過深入淺出的記錄,能夠給予第一線的教育者很實際的參考,並轉化成適合自己操作的飲食教案。因此,此書除了窺見《好好吃教室》的思路,也能當作教學的參考。最後就是能夠在本書中,看到台灣人的飲食見識與時並進的思考,讓人覺得昭儀在教育與公益的路上,「食」事求是、「口口」是道。
推薦序
最佳的食農教育書籍
陳吉仲(農業部首任部長、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
二O二二年食農教育法立法通過開始實施,食農教育對消費者、對農民皆是正面幫助,食農教育法做好,消費者會知道食物的來源、讓農產品的消費和營養結合、體會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許多優點,農民也會因消費者購買本地農產品而獲益。讀完昭儀的《好好吃教室:與孩子一起實踐的十四堂食育課》之後,第一個感想就是,昭儀非常適合擔任全國的食農教育宣傳大使,讓昭儀的貢獻影響到全國。
文中提到菜市場中的青菜分類,多少人不知道萵苣和青江菜的差別?哪些食材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和胡蘿蔔素?哪些是有機和產銷履歷?當我們要鼓勵使用在地食材時,若市場的農產品沒有清楚標示,消費者很難分別國產與國外農產品。書中所介紹的產銷履歷和有機農產品,就是讓消費者可以清楚了解並購買在地食材。目前國內有機及友善已接近兩萬四千公頃,產銷履歷是超過十萬公頃,這兩個標章是農民對消費者及自己負責的方式,這兩種標章安全檢驗合格率超過99%,所以消費者喜歡購買這兩種標章的農產品,也因需求而帶動農民持續的生產,進而達到農產品安全和農民收入增加雙羸的結果。
「食物的天堂與地獄」將小朋友們票選出來的地獄食物,透過不同的料理方式變成天堂食物,焗烤茄子和梅子苦瓜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個活動讓我們想到,八年前,全國國中小三千多所的學校午餐選用在地食材不到10%,在「三章一Q」(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以及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條碼)的獎勵下成長到98%,可是還是有許多學校的午餐吃不完而成了廚餘,我想這不是食材的問題,而是料理的問題,若能像昭儀這樣將小朋友地獄食物轉化為天堂,學校午餐絕對是小朋友們每天最期待的天堂食物,更能大量減少糧食浪費的情形。
「舌尖上的小火車環島旅行」一篇,讓小朋透過好玩的小火車搭配各地的火車站,小火車到那一站介紹當地的農特產品,這是一個瞭解在地農業、認同當地的農業,到最後支持當地的農業最佳典範。舉例來說,全台文旦有十大產區,從台南柳營和麻豆、嘉義竹崎、雲林斗六、苗栗西湖、新北八里、宜蘭冬山、花蓮瑞穗和玉溪、台東東河,每個產區文旦因地理氣候環境不同而產生不同風味。如果能依此製作出全國文旦地圖,之後每年白露採收文旦時,大家一定會想購買不同產區的文旦來品嘗,而辛苦且一年只有一收的農民也能獲得保障。全國數百種的農產如果都有農產地圖讓大家了解,這就是支持及認同在地農業最佳行動。
「山上的小廚師」一篇展現了人文關懷的一面,較偏遠或山上的小朋友有些因家庭因素需協助,昭儀帶領的團隊不是直接提供食品,而是教導小朋友如何透過當地的食材和菜車採購,來讓小朋友學習取得農產品,並利用這些產品做成一道一道的菜餚,回家後可以複製。這是土地與人的價值,也是陪伴孩子長大的力量,而農業及每天的飲食提供的最佳場域就是廚房,山上的小朋友可以這樣做,農村或都市的小朋友也可以來試看看昭儀的食農教育模式。這反映了許多家長期待自己的小朋友國中畢業前,可以自己煮一、兩道菜的願景。
另外值的一提的是,每個章節最後的「補腦畫重點」更是將食農教育重點一一劃出:食物里程、醜菜(或格外品)、節氣等就是一例,非常實用。
最後要說明最簡單、最有家的味道是米食,而最佳食米的方式是煮飯,讓小朋友從小認識台灣米進而喜歡吃台灣米,讓具有糧食安全、文化、生態環境等正面效果的台灣稻米,持續在這塊土地生產和孕育我們的下一代,這是台灣農業永續最棒的傳承工作。因此對食農教育有興趣、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的朋友們,我十分推薦昭儀的《好好吃教室:與孩子一起實踐的十四堂食育課》。
作者序
取悅小孩優先
劉昭儀
當初倡議在課綱中,加入「素養」這個重要概念的教育專家們,也許沒想到,之後的許多老師家長們,彷彿跟孫悟空一般,戴上了「素養」的緊箍兒,開始在原本的學習模式與評量中,盡可能無限素養。所以數學的題目開始繞圈圈、講廢話,為的是要考出孩子閱讀與理解的「素養」;或是讓孩子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卻是從各種非文學的層面,拆解內容符合哪些課綱中的「素養」?素養變成無所不在、卻又讓孩子難以下嚥的苦果。做為想讓孩子快樂學習的家長,真的不希望原本立意良好、想改變的填鴨模式,最終還是變成一隻死氣沈沈又僵硬的大烤鴨。
我決定試著透過食物,來跟孩子們一起玩一起學。當時還不知道所謂「食農教育」的概念,只覺得好吃的食物總是能取悅孩子,且是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跟家長一起實踐的行為(或說儀式)。剛開始,就在自己小孩的學校,透過家長會,組織一群相同想法的家長們,利用短短的晨光時間,設計跟食物有關的活動。我記得第一次是就地取材的帶著孩子們在校園裡,以闖關遊戲的形式,尋找可以入菜的植物:從幼稚園的小菜園、老師們自己種的九層塔、蘆薈、地瓜葉、還有可愛的小草莓等……由此帶出了生產履歷的概念,然後利用現採的食材,做了一個簡單的料理,讓孩子們現採現吃,嚐嚐樹頭鮮的好滋味。沒想到大家超投入、超捧場,家長志工們拍攝的現場活動紀錄照片,放在家長群組,搭配詳實的教案說明,孩子們回家興奮的分享,從此開啟欲罷不能、推陳出新的食育活動;讓孩子的口腹之慾跟營養發育、產地環境、節令風土、醜菜剩食零食等等結合,甚至還銜接到社會課本的內容,讓孩子們可以分組討論後,成為食育活動表現的主角。
也因為這段期間的訓練與經驗,因緣際會得到強大的信任和支援,讓我將食育活動的觸角,伸向偏遠地區的小學校。五年來我和團隊的夥伴們,上山之後,還前往了海濱。不同的偏鄉小校,缺乏的不是冰冷的物資,而是陪伴的能量與溫度。包含志工在內的大隊人馬,每次長途跋涉之後,也許只能服務30個左右的孩子,但也因此得到這些孩子滿滿活力、積極、專注,並且快樂享受的參與。每次看到活蹦亂跳的孩子們,又比上回看到時更高更壯,都會忍不住開心微笑(好像是我養出來的?!);最高興聽到老師們說,孩子們的抵抗力增強,每到冬天,集體「酷酷嫂」的狀況變少了;也曾經有孩子,參加食育活動後不久,家長就生病了,因此開始用學到的方法,試著接手掌廚,成為家庭變故後,維持日常家庭料理的重要支柱;最不能抵抗的是,在筋疲力竭的收拾善後、準備離開時,孩子們雀躍的圍著自己,搶著詢問:「還會再來嗎?」「下次要教我們什麼?」「可以給我抱抱嗎?」好的好的,你們說什麼我都不會說不(已融化)……
這些準備過程繁複,又重視細節與品質的食育活動,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累積,的確可以改變孩子們的飲食習慣、對產地的認識、永續理念的扎根、分辨「著時當令」的經濟實惠與飽足的養份,讓大家明白用飲食善待自己,是終身攜帶的禮物;而每次的實作,還能訓練孩子們的小肌肉,以及操作流程的系統思考;更重要的是帶回家中實踐,還能增進親子之間的交流與共識。
每個教案的執行,都動員許多夥伴的參與:比如在都市裡的學校,很幸運地加入了許多有共識、有能力的家長投入;在偏鄉小校若沒有隨傳隨到的優秀主廚老師,以及熱血感人的志工群,就無法成立;還有許多優秀的食材生產者,提供了最棒的鮮活教材,讓孩子們透過味蕾,感受到土地滋養的豐美;還有許多在教案形成過程中,不厭其煩、給予專業協助的許多專家職人……當然!也沒有忘記我的第一個食物老師:我的母親謝小姐,因為有妳的餐桌,才讓我學會品位生活的素養,讓我明白素養無分高低,而在於找到自己在生活中,實踐的能力與方法。老媽,謝謝妳的愛,我也努力成為更多孩子們的食物老師了!
如果你也想跟孩子一起玩、一起學、一起認識食物的美好,請準備跟我一起進入充滿愛意的「好好吃教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