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股市正在發生哪些事?K線知道
沒有人天生就是寫作高手。音樂可以依靠天賦,繪畫也可以,但是寫作至少得有某個領域的豐富歷練,再反覆練習。
這就像股市裡的買賣判斷,沒有人天生就是交易高手,必須先培養正確的認知、邏輯、原理、準則,還要對抗人性的盲點,才有機會成為準確判斷的投資者。
我跟大多數人一樣,人生第一筆股市投資以慘賠作收,但是很少人像我一樣,買進的第一檔股票三天後就暫停交易,就此下市。
我還記得那檔股票是易欣工程,在那個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網路的年代,無法即時得知股價,加上相信買低比較安全的錯誤觀念下,我賠光了當兵時期存下的所有積蓄。
當時的我天真以為,股市的投資重點在於得到內線情報,就能在垃圾裡撿到黃金,賺錢關鍵是在股價還沒被發現利多前低檔買進。更糟糕的是,我也沒有意識到買股不應該使用槓桿,所以才剛開始投資就遭遇融資斷頭。後來我花了六年時間艱苦的工作,才慢慢恢復元氣,然而,人生的歲月精華,又有多少個六年可以消耗?
在經歷了易欣工程的股票變壁紙後,我認為年輕人還是需要好好的工作,或是找到一個本業。當時我想進入投信業,然而投信公司根本看不上英文系畢業的我,因為他們並不在乎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或英國文學到底在寫什麼。最後,我選擇了一家當紅的投顧公司,打算繼續往更專業的領域嘗試。
股價不僅會跳水,還可以跳樓
一次茶餘飯後,有個同業告訴我,將來手機只會使用鋰電池,而全世界只有兩家公司正在研發鋰電池,一家是日本的索尼(SONY),另一家則是還未上市的鋰新科技。
當時我遍尋未上市盤商,都買不到這間公司的股票。同業知道後笑我笨,他說何必這麼辛苦,為什麼不直接買母公司台光電(2383)的股票就好?當時,台光電股價大約12 元。看到這個價格,我認為是天意,我也買得起,在飆股滿天飛的時代,我當然要「梭」(按:撲克牌遊戲術語,指下注所有籌碼)下去了。
我看準台光電的股價從32 元下跌,在12 ∼ 13 元盤整了半個月,心想該是時候出手了,這一次我堅信自己的投資判斷變得更聰明。
台光電的股票可以融資,我計畫把資金分成三份,分散承接風險。等到市場知道鋰電池未來會成為主流、股票上漲後,此時買進的價格將不再是風險,於是我先融資買進30 張,並且如我所願買在當天的最低點,到了晚上,我便帶著女友去吃大餐慶祝。
高興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台光電股價在一個月之內漲到14 元後,就開始跳水。當時雖然心裡有點小小的擔憂,但是我更慶幸自己將資金分批的策略是正確的,所以再融資補進了30 張。然而,投入越多,心裡越是忐忑不安。
那段時間我跟營業員的關係越來越好,她每天都會在十點半準時打電話陪我聊天,通話時間雖然不長,但是要傳達的數字絕對講得一清二楚:就是我被追繳的融資保證金。除了大學聯考外,我從來沒有這麼認真的去學習一個計算公式。如果維持率(按:股票市值除以融資金額的比率,股價越低,維持率越低)不夠,營業員會告訴我可以選擇賣出、補成現股,或是加碼買進,來拉高維持率。
頭都洗了,澡當然也要一起洗完。我深信:未來手機需要更大容量的電力,鎳氫電池終有一天會被淘汰,到時候就是鋰電池的天下。只要台光電轉投資鋰新科技這件事被媒體報導出來,我就能馬上翻身,因此,加碼拉高維持率才是正解。
然而,這是繼易欣工程後,我第一次發現股價不僅可以跳水,還可以跳樓。就在我「布局」將近200 張股票時,台光電開始跳空跌停。
股價一跌,我就失去了所有信心。我開始懷疑自己過去的判斷、質疑自己是否在危急時刻選擇了錯誤的加碼。那段期間,我的世界裡整個天空都是灰的,還遇到暴雨。
所幸在山窮水盡時,萬泰銀行(按:已於2015 年更名為凱基銀行)的喬治瑪莉卡(George & Mary,臺灣第一張現金卡,以臺語的諧音「借錢免利」命名)出現了。那是當時臺灣金融界的創舉,在信用卡市場飽和之後,首創可以負額提領的塑膠貨幣,許多銀行也開始跟進。
我會有這張卡,起初是為了捧場朋友的業績,拿到卡後就一直放在抽屜裡。為了躲這場雨,我決定開卡啟用,畢竟股價再跌,人還是要吃飯,只要不去想股票,人生還是很美好。當時我依然認為,只要不將股票脫手,忍過了就是海闊天空。可是就在某晚的電視新聞裡,我才發現自己已經身在操作生涯的地獄。
那天所有電視臺都在播報兩棟摩天大樓冒煙的畫面(按:指2001 年9 月11 日發生在美國的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幾乎看不到其他新聞。接著台股連兩天崩盤大跌,政府把當時跌停板7%跌幅縮減到3.5%,但是一切都為時已晚,四天累積下來還是可以再跌14%。當跳水變成了跳樓,你才會發現原來地板的下面還有地下室。
融資本身就是妖魔
我已經忘記最後怎麼賣掉這檔股票,只記得當時砍掉的價位是7 元。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積極投入正職工作,完全不思考生活上的欲望,每餐吃著一模一樣的簡單菜色。
這是一種贖罪。因為弓要向後拉,箭才會射得更遠,股票也是如此,我得先承擔虧損的後果。低調度日的生活持續了一年,某次酒後,我向同事說出了這段不堪的回憶,才第一次真正面對我犯下的錯誤。
從此,我開始認真的畫K 線,學習K 線中力量的意義、組合變化、型態趨勢的轉變,想辦法找出每一種不應該買進的股票。即便人心躲不開多頭市場想要「低接、拉回再買、逢低布局」的魔咒,但至少我得學會辨識,什麼型態的K 線不能買進。
我曾在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描述親身經歷,並表示:「槓桿是不必要的,應該要避免使用融資。」有人認為我把融資妖魔化,我並不生氣,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但我還是回答他:「我沒有妖魔化融資,而是融資本身就是妖魔。」
有多少人在開信用戶時就已經認知到,當用融資買進股價100 元的股票跌到60 元時,並不是虧損4 成,而是「完全賠光」?一定很少,大家都以為只要設定好停損,善用槓桿也能創造績效。
我在寫這本書時,心裡想的是緣分,是我與各位讀者的緣分,也是投資人與K 線的緣分。美國已故投資家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曾說:「對於手中只有鐵鎚的人來說,世界就像是一根釘子。」更貼切一點的解釋是:心裡只有鐵鎚的人,看什麼都像是釘子。
會寫一本關於K 線判斷的書,我期望的是先改變「投資人手上只有鐵鎚」這件事。正因為認知會改變觀念、觀念會影響思考,而思考會衍生行為,所以必須先導正認知,才有可能提升最後的交易行為。
就像股市行情有好有壞,投資模式不同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這是「報酬順序風險」(Sequence Risk of Return,按:由資產報酬的先後順序所帶來的風險,將導致投資人面對相同波動卻擁有不同的報酬結果),但是多數人都受到「近因偏誤」(recency bias,按:人們在判斷事物發展趨勢時,會認為未來事件將會和近期體驗高度類似)的影響,把過去一段時間的經驗,直接當成未來決策的法則,這就是投資人避不開空頭市場的原因。
一瓶水在觀光區、飯店、便利商店或家裡,價格截然不同,K 線也是如此。多頭市場時期,攻擊K 線的價值斐然,但到了空頭環境下,強勢飆股不過是教科書上的想像空間;在空頭趨勢末期,型態學中的「頸線突破」價值超越萬金,可是當多頭趨勢持續超過3 年,市場只剩下績劣股還沒突破頸線,這個型態已經失去判斷的價值。
這就是每個投資人必須懂得K 線的原因,有武器才能作戰,能看懂市場正在發生哪些事,投資才會穩當。
股市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年輕時我有一位女性朋友,沒有工作收入,但生活不疾不徐、不急著改變,因為有個男人每月給她3 萬元的生活費。她沒什麼工作能力,也自覺離不開對方,所以每個月都需要這3 萬元。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三年多前她借給對方500 萬元周轉,一直未還清,就以每個月3 萬元來償還。要還清500 萬元,這段關係至少要持續12 年以上,等於是男人用她的錢來養她。這500 萬元最後能還完嗎?沒有人知道答案。
這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按:指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同情、認同加害者的某些觀點和想法,甚至反過來幫助對方),明明被長期不合理對待,最後卻離不開對方。這也像是股票族的處境,一旦被深深套牢了就離不開,只好痴痴等待解套。
但是,只有在獲利狀態下才算是真正的投資,如果非要等到解套才願意退場,就像那位女性朋友,想等到拿回500 萬元後再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現在只能等對方慢慢還錢,沒有思考過12年後的事情,青春就這樣虛度。
股市熱絡時,人們想的並不是盡快提升K 線的判斷能力,加入戰場,反而到處找尋自我安慰的方法,例如:不管配發的現金股利是價差、本金或成分股的配息,就貿然投入高股息型ETF,有錢進帳就當作被動收益。人們的觀念真的如此糟糕嗎?當然不是,而是不想承認這只是假象。因為假如承認了,就要重新想辦法努力,面對自己錯過的機會。與其認錯,不如找個替代品,假裝有被動收益。
「舒適」的投資判斷多是盲點及誤解
投資的真相是「本多終勝」,富人一年的被動收益就算只有3%,可能也是一般人主動收入的10 倍以上。然而,一般人卻把微薄的勞務所得,換取虛假的5%報酬,即便得到了100 萬元的5%,也只相當於一天136 元,還不如省下一杯星巴克(Starbucks)咖啡。
但是,人們會安慰自己,有投資、有收益就行,錢哪裡來的並不重要,凡事都是無可厚非。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在一次利空事件中,折損了3 年的存股收益。這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剛爆發時,金融股存股族把股票砍到最低點的原因。
只是找個東西買,解決不了投資問題,重點還是認知和觀念,以及學習判斷技巧,必須放棄會讓自己覺得舒適的技術分析,然後脫離自己的立場,客觀判斷K 線的力量。
這是我的第二本書,內容比第一本更加詳盡完整,期望可以全面改變投資人的盲點,和對K 線判斷的誤解。其實,交易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個性,然後依目的建立交易準則,剩下的就是確實執行,這一點難度其實最高。
每個人都有等待解套的經驗,股價下跌時,攤平成本沒有難度,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然而即便意識到問題存在,多數人也往往只是擺著,心想以後再說。這麼做不僅無法止住這次的虧損,也會錯過下一次的多頭市場。依樣畫葫蘆的運用技術分析,很難進步。
推薦序一
「順勢而為」看似容易,其實最困難
財經主持人/葉芷娟
我跟家洋老師是在節目上認識的,對他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嚴謹」。開始錄影前,他會要求先跟主持人通電話,完整闡述一次他的想法,確認主持人完整理解他想表達的主題後,才會正式錄影。在我接觸過的來賓裡,這是非常少見的情況,我覺得也代表他的自我要求非常高。
家洋老師還影響了我兩件事:第一,他帶領我進入興櫃市場,且不只一次跟我分享,興櫃市場裡有很多即將昂首展翅的老鷹,應該試著多花點時間挖掘。第二,他改變了我對「創新高股票」的認知。
有一段時間,我透過自己的選股方式,的確可以找到一些開始走強的股票。然而,每當股價漲起來了,尤其是漲到「K線圖的右上角」時,心裡總會覺得,已經賺到錢了、股價也創高了,「應該差不多了」,結果常常賣掉之後沒賺到後面的主升段。
家洋老師不論在書裡、專欄裡或者自己的講座上,總是再三提醒學員:「創新高的第一天,才是股價攻擊意圖展現的開始。」他告訴我們,股價突破頸線創下新高,代表前面的賣壓全部化解完畢了,攻擊資金不必面對過去套牢的阻力,所以,就算來到新高價又如何,現在才正要開始猛力攻擊呢!他的這個觀念後來深深影響我對於股票的操作。
你是「右上角選股」還是「右下角選股」的追隨者?或許多數人只想買在相對低點,然而現實就是,除了價值投資型的買股(而且還要先確認,必須是基本面優良的股票),不然打算買在低檔區是不切實際的做法,因為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多頭攻擊意願的資金何時進場。
又或者,很多人也喜歡在盤勢好的時候,開始四處尋找與盤勢逆向的標的,認為接下來就會換它們補漲了。關於這一點,家洋老師也一再提醒,真的不要逆勢而為,當股價呈現連續的多頭趨勢,就應該順勢買進享受飆漲;至於空頭趨勢就不該堅持續抱,更不能加碼攤平。
散戶常自嘲,自己總是被主力盯上,一賣股票它就漲飛,一買股票就開始跌。但大家是否想過,這背後真正的原理,就是因為自己總是逆勢而為?技術分析的「順勢而為」,看似容易,但其實是最困難的。為什麼推薦大家應該學習?因為我相信,唯有觀念轉變了才會影響行為,而行為改變了才能扭轉命運。現在跟著家洋老師,透過本書,讓我們再好好疏通一次自己做股票的觀念吧!
推薦序二
他是最懂散戶問題的投資教練
大是文化總編輯/吳依瑋
學校剛畢業後的第一個暑假,我除了找媒體相關工作,白天閒閒沒事,就跟著親戚去「號子」(劵商)蹲著。
那是一個沒有手機、更沒有網路的年代,要看盤只能去券商,要下單只能寫紅單。那時沒有人在存股。每天收盤之後,就是聽分析師拿線圖說故事,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什麼是K線和均線。
當時臺灣第一次經歷股市萬點,市場熱到連賣菜的阿婆,都可以跟你聊幾句紅K創新高、一路長黑快點跑。
K線(Candlestick Charts)又稱為蠟燭線,看似一根根彼此獨立,但串聯起來就可以看出目前股市裡多、空的端倪。難怪高手常說:「股市裡正在發生什麼事,K線比財報更早知道!」特別是將K線和均線組合起來判斷,就可更清楚的掌握買賣點。
出版市場裡,談K線的書非常多,很多都標榜100張、120張、140張圖讓你看懂。所以當林家洋老師第一次找我談出書時,我特別想知道,他的書跟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版的書籍,哪裡不一樣。
見面開會時,他沒有吹噓自己功力有多深、有多少張圖表可以展現,而是不斷問我,這個「不該買進」或「不該賣出」的概念,要如何用最簡單的圖表或是說明,讓讀者看懂;怎麼用K線說明多空意圖、賣壓化解,讓散戶能夠自己翻書就會。
每次來公司開會改稿,他永遠神采奕奕,不吝於跟我分享他那幾天在股市上的新觀察,還關心我是「繼續持有」,還是「分批出清」。幾個月相處下來,家洋老師不僅是我的作者,更成為我可以隨時請益的老師。難怪他的學生都稱呼他「最懂散戶問題的投資教練」。
寫這篇序的下午,台股大跌九百多點,加權指數失守21,000點。讓我想起家洋老師書中提到的,跳空有4種,怎麼知道該耐心等還是快跑?
或許就像本書的書名一樣,該續抱還是快逃,股票要漲、要跌,不能純靠題材,更需要資金拉抬。K線比財報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