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
  • 電子書
日不落金融戰:倫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27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日不落金融戰:倫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電子書)

  • 定價:398
  • 優惠價:318
  • 不可銷售區域:中國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從未止息的日不落金融戰|比華爾街更古老的金融聖地

──每日外匯交易額達6000多億美元,是華爾街的兩倍。
──承攬了全球36%業務的場外衍生性金融商品。
──管理著近3萬億英鎊(近6萬億美元)的全球資產。
──全球最大的黃金交易市場,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屬交易市場。

「即使是女王,未經過允許,也不可以隨意進入!」
──歡迎來到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



 ∥那「一平方英里」──倫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倫敦金融城實際上指的是倫敦傳統的金融區,它位於泰晤士河北岸,英國人都習慣稱之為倫敦市或倫敦城。
  從羅馬時代以來,倫敦金融城一直是經濟活動中心;17世紀下半葉以來,成為英國和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心臟,更是國家政治的「財庫」。百年前,為了維護皇室的統治和拉攏貴族的支持,從法國來到英國的威廉國王賦予了倫敦金融城特權──保留一塊專有領地,並賦予倫敦金融城中的「富豪」們特殊的地位和權力。從那時起,經過皇室認可的、賦予「無上」權力的管理者,就是倫敦金融城市長和倫敦金融城政府的市政官員。

 ∥伊麗莎白一世豪邁的金融殖民史
  在伊麗莎白一世即位之際,英國還外債累累;然而到了1580年代,英國的財政就比1568年增加了兩倍,不僅償還了外債,而且國庫充裕。
  為了增加皇室收入,女王在倫敦金融城建立了巨大的交易所,並取名為「皇家交易所」,女王的錢袋很快鼓了起來;而除了經商,女王也支持海盜搶掠,在1578年的海盜遠征中,女王投資5000英鎊,獲得了26萬英鎊的報酬,報酬率達到5000%!

 ∥從咖啡店到證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
  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前身,為17世紀末倫敦金融城交易街上主營咖啡飲品業務的露天市場的一個咖啡店(Jonathan’s)。1773年,這個咖啡店由露天市場遷入倫敦金融城司威丁街的室內,並正式改名為倫敦證券交易所。
  1802年,倫敦證券交易所獲得英國政府的正式批准,此後,在英國其他地方也出現了證券交易所。
  1973年,倫敦證券交易所與其他地區的交易所合併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證券交易所。
  1995年12月,該交易所一部分歸屬愛爾蘭共和國,另一部分歸屬英國,即現在的倫敦證券交易所。
  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主要證券交易中心之一,它在世界三大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倫敦證券交易所中歷史最悠久,有200多年的歷史。

 ∥跟著本書來到金融戰最前線,一窺一觸即發的商業大戰!
  為何現代英國對造船、鋼鐵、汽車、航天等逐步輕視?英國名門羅斯柴爾德家族,是怎樣篡改了亞當斯密的思想?「看不見的手」指向金融領域何種黑暗操作?「日不落帝國」究竟何去何從?
  本書面向對經濟、金融、管理等感興趣的讀者,具有一定金融財經知識基礎的專業管理人員、大學生和研究生,以及金融和金融財經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國際專家媒體強烈好評

「閱讀本書,讀者了解的不僅僅是倫敦金融城、倫敦金融城政府以及金融和商務常識,還將對英國的歷史和現代發展有一個深入了解。」
──大衛‧克勞斯(David Crowther)

「了解倫敦金融城的運作與特色,對於從粗放型商品經濟轉變為以金融等服務業為重要支柱的集約型現代化經濟,將大有裨益。」
──《英國經濟日報》

「本書順時順勢,讀一卷書如行萬里路,其對讀者了解倫敦這個世界領先的金融中心及把握全球金融發展動向很有幫助。」
──《歐洲版星島日報》

 

作者介紹

李俊辰,原名李引亞,知名國際金融專家和投資顧問,獲倫敦城市大學碩士學位,旅英工作。擅長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投資、風險投資、非公開權益資本(含併購)、物流、品牌推廣、倉儲管理、證券市場、企業社會責任和道德建設等領域的研究與實踐。
曾擔任英國華人青年聯會主席、歐金(倫敦)投資有限公司特約首席經濟學愛及投資顧問、英國《頭條辰報》名譽社長及顧問總編、倫敦經濟學院客座教授等。先後為包括《金融時報》(英國)和著名國際媒體撰寫專欄和文章。

 

目錄

專家熱評
媒體熱評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章 倫敦金融城:女王也不能隨意進出
 一、《大憲章》締造倫敦金融城
  (一) 英倫三島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二) 《大憲章》規範下的統一英國邁向金融強國
 二、倫敦金融城銀行家締造的「日不落帝國」
  (一) 伊麗莎白一世的「黃金時代」
  (二) 金融寡頭的「英國東印度公司」
 三、點滴英國
  (一) 論英倫風尚
  (二) 現代英國掠影
第二章 倫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一、倫敦金融城的歷史變遷[1]
  (一) 今朝「霧都」倫敦不多霧
  (二) 那一平方英里
  (三) 全球金融業的聚集地,世界的金融中心──倫敦證券交易所和勞合社
 二、倫敦金融城的領先優勢[9]
  (一) 無可爭議的國際金融之都
  (二) 歐洲的金融中心──世界和歐洲彼此連接的大門
  (三) 國際化毋庸置疑
  (四) 專業服務和商業服務的中心
 三、核心機構之「市長」
 四、核心機構之自治機構──倫敦金融城政府
 五、產業協會、商業產業公會的璀璨滄桑
 六、倫敦金融城金融機構的建築魅力和歷史內涵
  (一) 瑞士再保險公司總部大樓
  (二) 英格蘭銀行
 七、倫敦金融城的著名旅遊及娛樂景點
  (一) 聖保羅大教堂
  (二) 倫敦大火紀念塔
  (三) 倫敦塔
第三章 倫敦金融城與倫敦與投行高盛帝國
 一、倫敦金融城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 倫敦直選市長
  (二) 金絲雀碼頭對倫敦金融城的「有效補充」
  (三) 金融與航運──倫敦金融城給上海的啟示
 二、工作、生活在倫敦
  (一) 純銀的標準和人才湧入
  (二) 語言和交通
 三、倫敦金融城與倫敦共擁最佳商業環境的優勢
  (一) 理想的辦公之所
  (二) 獨特的風景線
 四、漫步文學倫敦金融城
  (一) 布克獎
  (二) 從聖保羅大教堂到塔山的文學之路
  (三) 從大廈之屋到老街
 五、高盛排除萬難擠進倫敦金融城
  (一) 投行還有生命延續嗎
  (二) 相當於英國工人六週薪水的小費
  (三) 滲入英國金融界
 六、中國和倫敦金融城的淵源
  (一) 現代的相互交流與合作
  (二) 倫敦金融城在中國的歷史「罪惡」
  (三) 中國各大城市的金融之爭
第四章 在倫敦金融城上市: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多層次市場
 一、古老而新型的倫敦證券交易所
  (一) 咖啡與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淵源
  (二) 1980年代的「大爆炸」
 二、倫敦金融城以倫敦證券交易所為中心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一) 在倫敦金融城上市的優勢
  (二) 倫敦證券交易所的組織和三種上市途徑
  (三) 倫敦股票交易市場──主板、二板、三板及其他特色板塊
  (四) 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需要考慮幾點具有挑戰性的因素
  (五) 倫敦證券及衍生工具交易所
  (六) 富時股票價格指數
 三、倫敦證券交易所AIM市場
  (一) AIM二板/創業板市場與倫敦證券交易所
  (二) AIM市場的優勢和特徵
  (三) AIM市場的運作、監管及條件
  (四) 在AIM市場上市的過程
  (五) 投資顧問們所扮演的角色
 四、高科技成長型風險企業的成功退出和倫敦金融城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以及AIM市場的配合對中國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啟示
  (一) MTI投資Flomerics項目背景
  (二) 投資者MTI風險投資公司的背景
  (三) Flomerics牽手MTI──兩輪融資和國際拓展
  (四) 倫敦AIM市場的風險投資退出
  (五) 上市後風險企業的運行
  (六) 案例分析:對中國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啟示
第五章 英倫玫瑰長盛不衰的祕密: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與穩健創新的結合
 一、活力四射──倫敦金融城和英國的創新魅力
 二、投資的回報
 三、英國私募股權投資和風險投資的結構
 四、英國私募股權投資和風險投資的規模
 五、英國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的投資趨勢
  (一) 投資階段
  (二) 投資領域
  (三) 地理特徵
  (四) 投資表現
 六、英國政府對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的支持
  (一) 法規
  (二) 專業公司
 七、英國政府對早期階段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支持
  (一) 大學挑戰基金
  (二) 地區風險投資基金
  (三) 早期成長發展項目和英國高技術基金
  (四) 產業支持(以生物技術產業產業化為例)
附錄一 從規則到原則──英國FSA監管方法改革的啟示
附錄二 金融與憲政
後記

 

序言二

  不知不覺,到倫敦已經超過十年了。風霜雪雨,一切似乎經歷些許改變。俯瞰泰晤士河,如浴千年歷史長河。迎接新千年而建造的世界最大摩天輪──倫敦眼和象徵帝國之威的倫敦塔之古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就是現代大都市的大倫敦市和帝國之都倫敦金融城的寫照──相隔千年卻渾然一體。

  連日來,倫敦的天氣並不算好,處於倒春寒。雖偶爾有藍天白雲陽光,卻寒風刺骨。當你看到摩肩接踵的白領上班族邁著快速的步伐走進位於倫敦金融城一棟棟掌握「世界經濟動力」的大廈時,你會感受到藝術的、商業的、財富的、古典的、高雅的氣氛包圍著你,讓你一時間不知身在何處,不知道來到了什麼年代!從來沒有想到過,寒風裡一輛擁擠的公共汽車緩緩駛過充滿現代和古典的倫敦金融城的畫面也能給人帶來靈感。看著奧運的標牌,想到,嗯,這是倫敦第三次舉辦奧運了。

  長久以來,關於全球金融中心的狀元之爭持續不斷,究竟是倫敦金融城還是紐約華爾街。倫敦金融城的崛起,蘊涵了世界經濟史中的高潮部分。市場力量的驅動、區域經濟的博弈、政府管制的進退、科技手段的崛起,在倫敦金融城的成長歷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倫敦前市長李文斯頓說過,每個大都市都有自己興盛的特殊時代,比如19世紀是法國的巴黎,1950、1960年代是美國的紐約,而現在(指21世紀)則是倫敦的「金色時代」。2005年《新聞週刊》高級記者威廉姆•恩德希爾撰寫的《走向全球:歐洲猶豫不決之時,倫敦向全世界敞開大門》將倫敦標榜為今日「開發商的克倫代克」、21世紀大都市成功的典範。兩年後的2007年,麥肯錫報告,《維持美國及紐約的全球金融領導地位》和美國《紐約》雜誌的封面故事《倫敦是21世紀的世界之都》又將倫敦排在了紐約之前。可以看出,在倫敦日漸壯大的今天,連一直以紐約華爾街為榮的美國人也岌岌可危。即便是在歐債危機之際,英國和倫敦仍然有自己強大的話語權。

  2012年3月,倫敦又重新被權威機構評為最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市,這應該對英國經濟的復甦之路加分不少。《2012年財富報告》顯示,在調查了全球120個城市的競爭力之後,他們的結論是,全球城市吸引財富的格局並未有大的變化,倫敦仍是最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市。緊隨其後的是紐約、香港和巴黎。而且,倫敦在未來10年內仍將會被億萬富豪視為最重要的城市。個人安全、經濟開放度和社會穩定是發展成國際都市的主要指標,而倫敦在這些方面遙遙領先,是全球最受富豪青睞的城市。可以說,倫敦的國際地位令英國人自豪。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中樞。金融搞好了,全盤皆活;金融搞亂了,全盤皆輸

  很多人都知道紐約,知道紐約的華爾街。也有很多人知道英國的「霧都」──聞名世界的大都市──倫敦。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倫敦金融城。在這泰晤士河流經的「一平方英里」上聚集有近300家外國銀行、180多個外國證券交易中心,每日外匯交易量近萬美元。倫敦的倫敦金融城有自己的市長、法庭和獨立警署。連今天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想進入倫敦金融城也必須事先徵得倫敦金融城市長的同意。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倫敦金融城政府、市長、行會、慶典、建築等獨特風格,並展現了倫敦金融城今日的偉大變革、創新發展、金融革新、市場博弈、財富夢想和光榮未來。

  倫敦金融城究竟與倫敦有何關係?倫敦被稱為世界金融中心與倫敦金融城有何關係?它們是一體的還是相互獨立的?2007年出版的本書兄弟篇──《倫敦金融城──金融之都的騰飛》是第一本且唯一全面介紹「倫敦金融城」的中文著作,目前在中文網路上關於介紹「倫敦金融城」的資料大部分均來源於該書。英國《金融時報》曾於該書出版前進行過連載。

  1986年,倫敦證券交易所就交易方式等進行了重大改革,被譽為倫敦金融業內的一次「大爆炸」(即「金融大爆炸」,也稱為「金融大變革」)。「大爆炸」標誌著倫敦金融城進一步放開金融服務領域。同期大量湧入的國際資本逐步確立和鞏固倫敦金融城作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倫敦金融城金融服務以及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使其成為許多年輕人心目中的「尋夢聖地」。世界各地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紛紛來到倫敦,進入倫敦金融城尋求自己的「搖錢樹」。現代金融業競爭激烈,企業希望隨著市場的變化而進行必要「擴張」抑或是「收縮」。然而,這在歐洲大陸並不容易做到,因為直到現在,歐洲大陸各政府還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靈活高效的勞動力市場。相對歐洲大陸的勞工法而言,英國更容易操作。

  當然,所有事物都存在著聯繫。「大爆炸」(「金融大變革」)也不例外,其影響力不單純地局限於金融服務及其相關的諸如律師、會計師、公關公司等領域,在資本的培育下,體育、文化、藝術、娛樂、音樂等產業也如浴春雨,如沐春風,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來自由馳騁。

  2000年,倫敦發生了一個對倫敦人的日常生活產生非常重大影響的事件,即倫敦市市長開始以民主直選的方式產生,任期4年。同期伴隨產生的還有選舉產生的擁有25名議員的議會,任期也是4年。根據1999年《大倫敦法案》的規定,倫敦市長的職責權限都大大超出了倫敦金融城區域。相對於倫敦來說,倫敦金融城畢竟只是以倫巴底街(Lombord Stree)和針線街(Threadneedle Street)的銀行中心為主的一個狹小區域。倫敦市政府議會和市長的主要任務就是促進倫敦的經濟發展、改善環境,涉及的事務包括交通、經濟規劃、安全、消防、文化、體育和其他緊急事務。

  任何區域或城市的發展,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倫敦金融城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時代。除了倫敦的獨立運作外,倫敦金融城還面臨著來自倫敦金融城東區金絲雀碼頭──這個金融機構新的匯聚地的挑戰。當然,毋庸置疑的是,倫敦金融城及其當局──倫敦金融城政府的獨立性,這點早在1215年就列入了《大憲章》中。從城市的發展來看,其與經濟活動的方式和規模密不可分。在全球化日益推進的今天,城市之間以及城市區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已不再局限於所在區域或所在國,而是追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而進行的,尤其是對倫敦、倫敦金融城、金絲雀碼頭這樣備受世界商業巨頭關注的地點。雖然,不同層級的區域具有互補作用,但由於爭取上升到更高層次的區域功能,激烈的競爭不可避免。倫敦這樣包含有倫敦金融城的城市,就好像紐約擁有紐約華爾街一樣,處於世界城市的頂端。而倫敦金融城和紐約華爾街正是金融服務高尚品質的代名詞。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可以說是倫敦金融城的當前寫照。然而,「百舸爭流,不進則退」,倫敦和金絲雀碼頭以及其他因素迫使這個「古老」的「城中城」面對現實,改變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成為一個「高處不勝寒」的「無畏者」。2000年起,被稱為別樣的倫敦金融區的「金絲雀碼頭」如磁石一般開始吸引包括花旗集團在內的美國銀行和企業,而越來越多的對沖基金公司和投資公司也著眼在倫敦西區皇宮所在地的西敏市的梅菲爾區(Mayfair,倫敦上流社會住宅區)和聖詹姆士區(St. James,以充滿英國皇室風情著稱)尋求新址發展業務──倫敦西區是威望的象徵,是白金漢宮和皇室花園所在地。

  金絲雀碼頭鱗次櫛比的眾多大廈中,包括許多銀行的總部、分部和商業巨頭的總公司,耳熟能詳的有匯豐銀行、花旗銀行、英格蘭銀行、渣打銀行、摩根大通等,還有每日電訊、獨立報、路透社以及鏡報等國際媒體巨頭。在英國倫敦,一個世紀前著名的金絲雀碼頭,如今正在打造商業金融CBD。 金絲雀碼頭的船塢貿易,在1930年代達到了高峰。然而,到1980年,碼頭已經停止了營運,徹底被廢棄。這個時候,倫敦市政府開始介入。此後,金絲雀碼頭被倫敦市政府定位為都市內的新城區,利用原本的碼頭地理位置,創造新穎的水岸都市,整個新城區的規劃走向更以「金融區」為導向。 將舊碼頭改造成現代意義上的金融中心,倫敦市政府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在多年前筆者就提到,面臨著金融和航運中心雙重發展機遇的上海,可以未雨綢繆,為將來某一天的「飽和」先謀劃好退路。這也是現在上海的發展重點之一。

  倫敦的「發家史」,依然遵循著「以港興城,以城建港」這一歷史規則。天然港口的地理優勢在老牌金融中心倫敦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倫敦航運交易所成立於1744年,它的前身是一家供水手休息、交換輪船資訊的咖啡館。時至今日,倫敦航交所依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航運市場資訊權威發布部門。除了發布航運資訊外,倫敦航交所還依託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主動搭建平台,讓企業從事船舶融資、航運保險、二手船舶交易等業務。隨著航運的發展,為了給航運提供金融支持,包換融資、結算、兌換在內的各類金融服務開始在倫敦聚集。作為英鎊的重要結算場所,倫敦的金融地位與日俱增。航運金融衍生產品發展潛力巨大,倫敦金融城對於航運業融資、保險、擔保等業務同樣介入甚多,是歐洲船舶經紀、船舶金融、船舶保險的中心。金融與航運相互促進,共同造就了倫敦的繁榮。

  英中金融投資商會及倫敦金斯特格諮詢公司的相關統計表明,雖然倫敦港集裝箱吞吐量已萎縮到200萬貨櫃,卻仍是舉世公認的國際航運中心,是因為它掌握了全球船舶融資市場的18%,油輪租賃業務的50%。這些數據無一例外地表明金融和港口發展關係非常密切。

  數世紀以來,全世界的金融家及其家人都把倫敦金融城當成能「安居樂業」的城市。他們締造了富有創意的多語種文化,並從十分有競爭力的稅收制度中獲益。從某種角度看,倫敦和倫敦金融城的成功祕訣包括對外國移民「包容」。

  倫敦人是出色的生意經紀人。成千上萬的倫敦人,他們來自國外或英國其他地區,在倫敦金融城工作生活,成為新倫敦人。古往今來,似乎已成為一種傳統:13世紀,來自英國東方的德國人就在此設定純銀的標準;倫巴底人在銀產業的深遠影響是一個傳奇;6個世紀前,年輕的義大利銀行家漂洋過海來到倫敦,至今他們仍源源不斷,紛至沓來。相對於米蘭的保守,倫敦金融城是個充滿活力的市場。這一國際金融中心是引力巨大的磁石,吸引著歐元區數以萬計的銀行家。

  從1990年起,倫敦的人口成長了約50萬。在這些新移民中,很大一部分湧入倫敦金融城。另一個吸引人的特點是英國的財政政策,企業和個人稅均十分有競爭力。倫敦金融城的薪水收入較高,在社會保險稅和勞動力機動性方面有特殊的優勢。倫敦金融城在養老金和社會福利自我保障上有悠久的傳統,就業環境優越。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某家法國銀行關閉其除了本土以外的其他後台辦公室,卻加強了在倫敦金融城的後台辦公。倫敦金融城強大的成本優勢也是許多全球品牌公司將整個財務部門從東京、巴黎、法蘭克福或其他城市移至倫敦金融城的原因。

  據統計,有超過1/3的倫敦居民不是在英國出生的。據英國的官方統計,在英華人有40萬人(不包括在英國留學的約8萬學生及其家屬)。根據騰飛中國基金會(歐洲)(Powering Ahead China Foundation-Europe)和英國華人青年聯會的估算,在倫敦的華人加上留學生,至少有10萬人。倫敦是世界上同時使用最多語言的城市,超過50個少數族裔平時交流使用超過300種語言。這就是世界級的主要航空公司將全球呼叫中心設在倫敦的原因──因為倫敦能滿足說各種語言的客戶的需要。在古代,城市的繁榮與衰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然資源或地理位置,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人才是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因素。而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在思維上的碰撞促進了倫敦和倫敦金融城經濟獨特引擎的發展。
 
  文化金融更是不可或缺。蘇富比、佳士得、寶龍(邦翰斯),這些響亮的全球頂尖拍賣公司總部均在倫敦。其拍賣更是屢次刷新紀錄。根據大笨鐘獎委員會和(英國)海外中華(流失)文物保護基金(會)的調查,目前越來越多華人躋身倫敦拍場,創造另類輝煌。

  但這並不意味著倫敦就是人間天堂,倫敦也有不少令人抱怨的地方,畢竟,倫敦不是「天堂」。而且,現在仍處於「後金融危機時代」。何去何從,讓我們拭目以待!

  不過,倫敦究竟魅力何在?倫敦金融城作為倫敦、英國、歐洲乃至全世界的金融中心,魅力何在、優勢何在?作為全球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倫敦金融城以區區方寸之地,為何能匯聚全球最多的金融資產?金融城歷史悠遠為何能歷久彌新,依舊引領時代潮流?真理越辯越明,透過破解百年全球金融中心屹立不倒之謎,真正了解倫敦金融城在金融方面的運作,可以為金融改革提供有益借鑑。

  在本書中,作者要揭開的正是倫敦金融城的「謎」……正如羅琳造就的《哈利波特》,為讀者洞開了一扇扇神祕而具魅力的門窗。本書更是為數不多的介紹倫敦金融城的中文參考讀物。

  2012年,倫敦第三次舉行奧運,可見英國的影響力。應該說,很多人都認為英國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在全世界擁有最高影響力的島國。然而,你可曾想過,「這個日不落帝國」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英國政府」所創造、開拓、管理並最後擁有的「土地」乃至「領土」。這裡面,和倫敦金融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為吸取倫敦金融城的發展經驗,為金融體制改革的發展造成促進作用。

  本書面向對經濟、金融、管理等感興趣的讀者,具有一定金融財經知識基礎的專業管理人員、大學生和研究生,以及金融和金融財經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如律師、會計師等。由於寫作時間和水準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廣大讀者不吝賜教,多提寶貴意見,及時反饋對本書的建議和要求,以便再版時予以修正。

李俊辰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165536
  • EISBN:9789865165536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7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破關人生,I'm in!職場「破」力養成指南,電子書/有聲書/影音課程6折起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