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
  • 電子書
金玉藝采:漢寶德談文物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14
人收藏
適合平板

金玉藝采:漢寶德談文物 (電子書)

bronze and Jade: Tales of cultural relics told by HAN Pao-The

  • 定價:266
  • 優惠價:199
  • 優惠期限:2024年07月31日止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七個篇章,揭露歷史文物的身世流轉與滄桑,漢寶德文物論述精彩集結,
透過獨特的「漢氏觀點」,一同心醉神馳,千迴百轉也不倦的藝術文明之旅!

  「在古代器物中找到中國古文化精神的代表,除了玉器之外,就是青銅器了。古人把青銅器稱為金,所以用『金玉滿堂』這句話來描寫富貴的氣象。到了後世,金指的是黃金,金、玉合起來,就顯得滿俗氣的,與漢代以前的文化已有相當距離了。如果說中國是玉的文化,同樣也可說是青銅的文化。玉為中國人所獨鍾,發展出的器物,代表中國人所特有的價值觀,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與思想觀念。同樣的,青銅並非中國獨有的材料。在比中國更古老的文化中,青銅早就被發現,可是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一樣地喜愛青銅,發展出那麼多采多姿的器物,成為人類史上獨樹一格的,很難超越的藝術品。」——漢寶德

  建築大師暨博物館公眾美學的先驅──漢寶德,亦是文物資深玩家,他不以珍奇貴重為尚,不汲營於市場價值,而要以獨特的漢氏觀點,探尋古玉、青銅器、碑柱、陶瓷等華夏文物的淵源與品賞趣味,生動再現骨董文物橫亙古今、令眾生癡迷的種種情貌與故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2014)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此外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編者簡介

黃健敏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

  文化部及台北市等多縣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國美館及北美館諮詢委員。曾任教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北藝大、北科大等校。

  1993年起參與台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著書撰文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年1月至2004年7月出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致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畫建築師公會與台北市文化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演講系列。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科學及技術類」。

  ■著作:《貝聿銘的世界》、《建築藝術卷1:台灣建築的先行者》、《藝術,盡在街頭:美國東部城市藝術公共空間導覽》、《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探索貝聿銘》等。

  ■編作:1999-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2016第五屆公共藝術獎專輯》、2001-2003年《台灣建築獎專輯》、《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等。

  ■策畫:「ARCHI‧建築」叢書(典藏藝術家庭)等書。
 

目錄

1.玉與中國文化
2.揭開古玉的神祕面紗
3.中國的青銅文化
4.青銅器中的童趣
5.石破龍出話碑首
6.一只宋枕中所見的文化精神
7.明清銅爐展的文化意義
■編後記:溫玉吉金話文物緣

 
 

編後記

溫玉吉金話文物緣


  2000年之際,我為漢先生的《為建築看相》一書配圖,繼而展開一系列的共同書刊出版計畫,因此我倆常有機會討論一些相關事宜。有一回漢先生特別提到《金‧玉緣》與《認識中國建築》兩本小書。這是為了紀念故世的師母蕭中行女士所刊行的叢書,委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印刷暨發行。這兩本書的印刷數量不多,流通不廣,因此漢先生表示有意重新編輯刊行。當時我並未將此兩書列在計畫之中,關鍵在於不像建築專書,《金‧玉緣》所需之圖片非我所長所有,以致編輯《金‧玉緣》一書暫時延宕。所幸如今賴資訊公開,許多美術館的圖片得以引用,本書圖片凡標示©者,皆取材自各個美術館之網站,餘者則是我參觀美術館之際所拍。

  2014年漢先生故世,出版的計畫暫停了一段時日,2018年與「典藏藝術」合作重啟漢寶德系列書刊,於是將《金‧玉緣》納入。《金‧玉緣》原書有〈玉與中國文化〉、〈中國的青銅文化〉與〈明清銅爐展的文化意義〉3篇文章與22張圖片。為了符合系列書刊的體例需求,乃特選了漢先生所撰寫的〈青銅器中的童趣〉、〈石破龍出畫碑首〉與〈一只宋枕中所見的文化精神〉等,編輯完成《金玉藝采:漢寶德談文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1994年10月9日至1995年4月9日舉辦「認識古玉展」,配合展覽出版了《認識古玉》一書。〈玉與中國文化〉是漢先生為展覽與書所撰的專文,書首有一篇〈何謂古玉〉的短篇引文,與一篇〈揭開古玉的神祕面紗〉序文,本書特將此3篇文章悉加編入。

  繼「認識古玉展」之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1995年8月1日起至10月31日,與上海博物館交流舉辦「認識古代青銅器展」,計有63件作品蒞台展覽。配合展覽有專刊出版,惟漢先生所撰的〈中國的青銅文化〉一文,因為籌備期間職務更迭,他轉任台南藝術學校籌擘建校任務,以致文章未能用上,不過他為展覽的專刊所撰寫了一則短序,今配合本書的編輯,特將該序文編為「中國的青銅文化」之附錄,誌記這段因緣。

  〈青銅器中的童趣〉一文曾收錄於漢先生另一本文物書《收藏的雅趣》,可惜當時只附了一張鶚卣的小照片。2007年漢先生擔任宗教博物館館長之時,賀歲的卡片是一款極可愛的豬尊,這張卡片連同其他我在網站搜尋的一些相關照片,共同為〈青銅器中的童趣〉增添具體的閱讀趣味。

  〈石破龍出話碑首〉係1977年為龍年之應景文,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在當時戒嚴的時代,報紙只有兩大張,合計僅8頁,這篇占了一整頁的文章可說是極珍貴的大作。〈石破龍出話碑首〉刊出時附有8張小小的照片,由於印刷效果欠佳,實在難以配合文章的內容讓讀者清晰地了解碑首的奧妙。這8張照片,按漢先生所言是從日人研究之書所翻拍的。我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留學時,校內研究生圖書館二樓的東方圖書室,在館藏的中、日、韓文書籍中,我發現了日本建築學者伊東忠太的《支那建築裝飾》,合計5卷。當年兩岸阻隔,對於中國傳統建築的學習只能透過前輩們的研究成果,眼見這5大卷書,真是遇到瑰寶,當下我就翻拍了一些資料,未料竟在多年之後編輯本書之際派上用場,誠乃一段奇妙之因緣……。

  在日本,除了伊東忠太,另有竹島卓一、常盤大定與關野貞等學者專研中國傳統建築,他們的著作皆是極有價值的檔案文獻。寫下這段歷史謹做為漢先生《金玉藝采:漢寶德談文物》一書的註腳。祈盼本書編輯的圖片能將漢先生所撰的宏文增添藝境光彩!
 
黃健敏
2020 / 9 / 8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905772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8.4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生活風格】2024臉譜全書系展,電子書單書85折,任選二本82折!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