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
  • 電子書
力與交換模式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13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力與交換模式 (電子書)

力と交換様式

  • 定價:880特價:616
  • 特價再88折:542
  • 優惠期限:2024年08月06日止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日本重量級思想家柄谷行人跨科際、整合全面知識的顛峰之作!
  ★以動態的「力」而非靜態模式來理解歷史的運作,指出人類未來的方向!


  柄谷行人在經濟歷史學的貢獻,是以四種「交換模式」出發的觀點,補充、擴大了馬克思《資本論》中「生產模式」所無法涵蓋的層面。繼二〇一〇年奠定其理論體系的《世界史的結構》,十二年後,他在本書中進一步修補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說明歷史演變的原理,並以交換模式D作為對未來的展望。

  在這本被視為柄谷思想體系的顛峰之作中,柄谷行人以「物神」、「靈」的角度,闡述是什麼樣的「力」促使交換模式A(互酬式:贈予與回禮)、B(服從與保護:掠奪與再分配)、C(商品交換:貨幣與商品)、D(A在高次元中的回復)的複雜運作。

  在四種交換模式中當中,各自有強大的「力」在糾纏、拮抗。這些「力」難以被察覺,因此歷來學者少能釐清。例如,「交換模式C與B都具有超越人類意志的『力』。在民主主義的國家體制裡,人們認為自己是自由的;但他們並沒有察覺,自己只是變得對C與B的『力』更順從而已。」若不釐清「力」的真相,便難以具體描繪出模式D,人類將難以走出當今的困局。

  歷史上,嘗試揚棄國家(模式B)與資本(模式C)的學者大有人在,馬克斯避免了「神」的觀點,而康德則將社會的歷史,視為自然的「隱微的計畫」。他在社會的歷史中,發現了既不是人、也不是神的某種作用,並稱之為「自然」。柄谷行人則循著康德的思路,認為這「自然」就是模式D的作用。

  而模式D,將是未來人類的出路。

鄭重推薦

  紀金慶|臺師大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黃雅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廖欽彬|廣東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龔卓軍|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
  董啟章|小說家
  (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柄谷行人 (Karatani Kojin, 1941-)


  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理論批評家、思想家、哲學家,及文學評論家,研究主題跨越文學、經濟、歷史、政治、哲學等多元領域。曾任教於日本國學院大學、法政大學、近畿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加州大學,美國耶魯大學東亞系、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系客座教授。2006年退休。

  柄谷行人出身學運世代,曾參加反安保運動。1969年以討論夏目漱石的〈意識與自然〉獲得第12屆群像新人文學賞。1973年日本新左翼運動衰退後,重心逐漸移向理論與思想工作。近年來持續探討「國家」、「資本」、「國族」等概念,提出「Association」作為對抗之理念,2000年曾組織NAM(New Associationist Movement)運動。近10年來更積極參與反核。

  柄谷行人出版著述30餘種,代表作有《力與交換模式》、《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作為隱喻的建築》、《移動的批判:康德與馬克思》、《帝國的結構:中心.周邊.亞周邊》、《哲學的起源》、《世界史的結構》、《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以上均由心靈工坊出版)、《邁向世界共和國》(臺灣商務出版)等。

  2022年榮獲國際哲學界最高榮譽博古睿獎。2023年8月,獲美國知名《新聞週刊》雜誌日文版選為受世界尊敬的百大日本人之一。

譯者簡介

林暉鈞


  畢業於國立藝專,為國內知名小提琴家。醉心哲學與當代思潮,2011年起引介並翻譯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著作,已出版《力與交換模式》、《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作為隱喻的建築》、《移動的批判》、《帝國的結構》、《哲學的起源》、《世界史的結構》、《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另譯有《神話與日本人的心》、《高山寺的夢僧》、《革命的做法》、《孩子與惡》(以上均由心靈工坊出版)等書。
 

目錄

【推薦序一】 交換模式D的當代先知 / 董啟章
【推薦序二】 何處尋求未來棲身處:閱讀柄谷行人《力與交換模式》 / 廖欽彬
譯者序

序論
1、    上層結構的觀念性的「力」
2、    在「力」之前敗下陣來的馬克思主義
3、    來自交換模式的「力」
4、    資本主義制經濟中的「精神」活動
5、    交換的「力」與「物神」
6、    交換的起源
7、    拜物主義與偶像崇拜
8、    恩格斯的《德國農民戰爭》與社會主義的科學
9、    交換與「交流」

第一部  來自交換的「力」
預備性的考察:什麼是力?
1、    陌生人之間的交換
2、    自然的遠距「力」
3、    「看不見的手」與進化論
4、    貨幣之「力」
5、    定居化與交換的問題
6、    共同體的擴大與交換模式
第一章    交換模式A與力
1、    贈予的力量
2、    莫斯的視點
3、    原始的遊居民與定居化
4、    圖騰崇拜與交換
5、    後期佛洛依德
6、    共同體的超我
7、    具有反覆強迫性質的「力」
第二章  交換模式B與力
1、    霍布斯的契約
2、    商品們的「社會契約」
3、    酋邦制社會
4、    原始社會的各階段與交換模式
5、    當酋長成為君主
6、    領袖魅力統治
7、    歷史的「自然實驗」
8、    臣民與官僚制
9、    形成國家的「力」
第三章 交換模式C與力
1、貨幣與國家
2、遠距離交易
3、帝國之「力」
4、帝國的法
5、世界帝國與超越一切的神
6、交換模式與神的觀念
7、世界宗教與普遍宗教
第四章 交換模式D與力
1、    回歸原始遊動性
2、    普遍宗教運動與先知
3、    瑣羅亞斯德(Zoroaster)
4、    摩西
5、    以色利的先知
6、    耶穌
7、    蘇格拉底
8、    中國的諸子百家
9、    佛陀

第二部  世界史的結構與「力」
第一章    希臘・羅馬(古典古代)
1、    希臘藝術的模範性與回歸的「力」
2、    位於亞周邊的希臘的「未開化性」
3、    希臘的「氏族社會的民主主義」
4、    基督教的國教化與《上帝之城》
5、    悲慘歷史過程終點的到來
第二章  封建制(日耳曼)
1、    與亞洲式及古典古代共同體的不同
2、    日耳曼社會的特性
3、    日耳曼社會裡的都市
4、    修道院
5、    宗教改革
第三章  絕對君主制與宗教改革
1、    君主與都市(資產階級)間的勾結
2、    「國王神蹟」
3、    臣民的共同性
4、    近代資本主義(產業資本主義)
5、    常備軍隊與產業勞工紀律
6、    國家的監視
7、    新都市

第三部  資本主義的科學
第一章    經濟學批判
1、    名為貨幣與資本的「幽靈」
2、    一八四八年革命與皇帝麾下的「社會主義」
3、    《資本論》作為「物神的現象學」
4、    來自交換的「力」
5、    馬克思與霍布斯
6、    股份公司
7、    英國的霸權
第二章  資本─國族─國家
1、    不易消亡的國家
2、    康德的「和平聯盟」
3、    自然的「隱微的計畫」
4、    帝國主義戰爭與國族
5、    從交換模式所觀察到的資本主義
6、    讓資本得以自我增値的不斷的「差異化」
7、    新古典學派的「科學」
第三章  資本主義的終結
1、    革命運動與馬克思主義
2、    十月革命的結果
3、    二十世紀的世界資本主義
4、    以新自由主義為名的「新帝國主義」
5、    後資本主義與後社會主義論
6、    晚年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思想工作
7、    環境危機與「交流」中的「力」

第四部  社會主義的科學
第一章    社會主義的科學1
1、    資本主義的科學
2、    「烏托邦」與無產階級的問題
3、    羊與貨幣
4、    共同所有
5、    「科學社會主義」的末日
6、    寫給查蘇利奇的回信
7、    「一國」革命
8、    氏族社會的個人自由
9、    私有與個人所有
第二章  社會主義的科學2
1、    重新思考恩格斯
2、    一八四八年革命挫敗後的《德國農民戰爭》
3、    一五二五年的「階級鬥爭」
4、    有關原始基督教的研究
5、    從交換模式觀看共產主義
第三章  社會主義的科學3
1、    物神化與物象化
2、    考茨基與布洛赫
3、    布洛赫的「希望」與齊克果的「反覆」
4、    班雅明的「神性的暴力」
5、    無意識與未意識
6、    古老社會「在高次中的回復」
7、    交換模式D的問題
8、    以交換模式A為依據的反抗運動之極限
9、    D在危機中的到來

〈後記〉
 

推薦序一

交換模式D的當代先知
董啟章(小說家)


  讀到柄谷行人先生的《力與交換模式》中譯本,無疑是今年的最大收穫。對像我這樣的柄谷忠實讀者來說,這是一本期待已久、終於能一睹原貌的書。雖然是譯本,但在林暉鈞先生嚴謹而明暢的譯筆下,我相信這是完全能傳達作者原意的版本。這是身為讀者的巨大幸福。

  《力與交換模式》是柄谷先生對世界史畢生探究的總結,也是他中期到晚期作品——包括《移動的批判》、《作為隱喻的建築》、《哲學的起源》、《世界史的結構》、《帝國的結構》等——的集大成之作。不過,這並不表示你要先讀他的前作,然後才能讀懂《力與交換模式》。你也可以把本書作為入口,回頭去認識柄谷的學說。甚至,就算你只讀這一本,也肯定會獲益良多。

  這本書的寫法,既是繼承前作的深化和發展,但也同時對基本概念作出扼要陳述,所以新讀者不必擔心要先具備任何入門知識。相反,柄谷探究方法的特色,是顛覆既有的思維習慣,解構不辯自明的定見。讀者唯一要具備的是開放的態度和批判的思考。也許你未必會立即同意他的觀點,但你肯定會被牽引進入激辯之中。這種批判的交換,應該是柄谷先生所樂見的吧。

  早年的柄谷從事文學研究和批評,但後來感到單純批評的局限,覺得必需在更基本的層面上,尋找世界史的結構。柄谷深明從事批判和從事系統建立之間的矛盾和張力——前者是解構的,而後者是建構的。但他沒有放棄批判,而是同時在做兩件事,因為要建立新的系統,就要先解構舊的系統。柄谷建立新系統的方式,不是平地起高樓,而是轉移觀點,從而發現舊有觀念中的顛倒,並將之再次倒轉過來。他把從閱讀康德和馬克思而領悟到的方法,稱為「移動的批判」。

  傳統政治社會分析,都以生產模式來區分歷史階段和當中出現的不同社會制度,馬克思主義或者歷史唯物論尤其如此。柄谷所做的「移動」和「倒轉」,是以交換模式取代生產模式,作為世界史結構的源頭和基礎。這個洞見主要來自對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的細讀,並輔以大量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和宗教學論述的參考。所以,《力與交換模式》不只是一本政治經濟論著,也是一本跨科際的、整合全面知識的作品。

  柄谷行人提出的交換模式A(互酬/共同體)、B(服從與保護/國家)、C(商品及貨幣交換/資本)、D(A在高次元的回復)的區分,既簡明清晰又富有靈活性,不但沒有把繁複多變的歷史情景簡化,反而能夠解釋許多案例的異同。交換模式並不是柄谷發明出來的,而是最原始和根本的經濟關係形態。但將之發掘、分析和綜合,而成為能夠解釋普遍現象的理論,則是柄谷的劃時代貢獻。這個觀點的重要性,無異於一場知識的「範式轉移」。也即是說,從此以後,我們不能繼續(只)以固有的觀點看事物,而必須採取新的範式。

  交換模式的理論,早在《世界史的結構》中已經確立,但關於交換摸式如何產生作用,以及交換模式D的具體內容,柄谷卻繼續花了超過十年的研究,才在《力與交換模式》中作出解答。他提出了兩個出人意表的新觀點:一、以動態的「力」而不是以靜態的模式或結構,來理解歷史的運作;二、以「靈性的力量」來描述觀念性的「力」。共同體、國家和資本,不但不只是經濟和物質基礎的上層結構,其自身也具有觀念性的「力」,以促成相應的政治社會效應。但這種「力」不是憑個人或集體的意志而出現的,而是源自經濟交換模式。柄谷藉此同時容納觀念和物質的解釋,而不受其中一方的局限。

  比較具爭議性,但我個人認為更具啟發性的,是把交換的「力」視為「靈性的力量」這個大膽的說法。這個的觀點同樣來自《資本論》第一卷,關於貨幣和商品「物神」(Fetishism)的論述,也即是資本的「靈」,如何取得對人類的支配的過程。柄谷強調說:「靈性的力量,不單是一種比喻,而是來自不同的交換模式且確實對現實產生影響的觀念性力量。」他接著由物神談論到巫術和泛靈論等,為的當然不是宣揚迷信,而是想回頭在原始社會A(共同體)中,尋找揚棄B(國家)和C(資本)的條件。而原始信仰共同體,或者是所謂的普遍宗教,無論是早期的猶太教、佛教或基督教,都是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交換模式D的實踐。至於最近代的D的顯現,柄谷認為是十九世紀的社會主義運動。

  由此可見,柄谷啟動的範式轉移,不但關乎如何詮釋過去(歷史),還關乎怎樣理解和面對當下,也即是以「國族—國家—資本」(A+B+C)為主導的世界秩序,以及在這個秩序的支配下,新的交換模式D出現的可能性。不過,柄谷多次強調,「D不是因為人的意志或計畫而實現的東西。相反地,它的出現違反了人的意志或計畫。因為,它顯現為觀念性的力量——換句話說,就是『神之力』。」柄谷在書中多次談到的「神」或「靈」,可以理解為來自無意識的「力」。他曾引用佛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說法,把D形容為「被壓抑者的回歸」。

  柄谷在書中談論了舊約先知的角色,認為他們並不是預言家,而是回歸遊居共同體模式(自由、平等、互酬)的呼籲者。先知們並非自願地向以色列人曉諭神的旨意,而是違反意志地這樣做的,因為這種強迫性的呼喚「來自彼岸」。我不知道柄谷先生從事思想史研究有多自願,但從他多年來鍥而不捨地闡述他的理念,可以感到當中有強烈的迫切性。在這層意義下,柄谷先生是一位當代先知。

  就如舊約先知一樣,柄谷沒有試圖在《力與交換模式》中作出任何世界局勢發展的預告。對於交換模式D最終會以甚麼形態出現,他只是勾畫出一些基本原理,而迴避過於具體的猜測。然而,有一點他卻是肯定的:D會在危機中來到,也即是未來將會出現的戰爭和經濟恐慌。但這觀點也是繼承自康德的——只有在一場世界大戰之後,真正的世界共和國才有可能實現,並達至永久和平。

  雖然柄谷先生拒絕作出預言,但我們和未來的世代可以根據他提出的論述框架,去辨認新的交換模式D出現的徵兆。我大膽地猜想,新近發展起來的區塊鏈,以及相關的Web3模式,所促成的去中心貨幣、去信用金融、點對點交易、財務自主、平等參與、開放共享、互酬精神、社群共治、數字遊民,甚至是Network State的倡議,會不會是歷史上首次為交換模式D創造了大規模實現的條件?

  先知的工作已經完成,是否聽從「神」的呼喚,則是每一個人的抉擇。

譯者序

  作為譯者,我努力保持隱形。但〈譯者序〉或許是我可以發表自己意見的地方。

  首先,我想談談對「nomad」這個字的看法。過去這個字在台灣和日本多半譯為「遊牧民族」、「遊牧民」,但我認為這樣的譯法有誤差。Nomad是非定居的,但不一定從事放牧;一邊旅行一邊以狩獵採集、行商、勞動、占卜、甚至偷盜營生的人,也稱為nomad。另外,也有人將nomad的生活方式稱為「流浪」;但nomad雖然沒有固定的住所,通常卻不是漫無目的地移動。許多nomad會在固定的季節遷徙到固定的地點,時間、空間上都有某種規律。因此柄谷先生用日文的「游動」來表達這個概念,我則選擇將它翻譯為「遊居」、「遊居民」。

  ※    ※  ※  ※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對於柄谷先生使用「靈」或「力」這麼抽象的概念來說明人類的社會與歷史的演變,感到疑慮與不安。但是在反覆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能理解並同意他的看法。事實上,日常生活中規範我們行為的「愛」、「責任」、「信用」等等概念,其抽象與含糊的程度並不亞於「靈」;我們對權力與金錢的追求,更不輸給任何宗教性的狂熱。如果我們想要理解人的世界,首先必須從承認這一點開始。這或許也是柄谷先生選用「靈」這麼大膽的字眼的理由吧。

  ※  ※  ※  ※  

  有些人質疑,為什麼柄谷先生對於中國這個新興霸權的種種惡行視而不見、避而不談?老實說,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懷疑。特別是在翻譯《帝國的結構》的那段時間。是因為對二戰期間日本侵華的史實感到莫名的愧疚嗎?我有不少日本友人的確是如此。還是對同為左派陣營(即使只是名義上)下意識的寬容?

  經過這幾年的思考,我的想法有了改變。不是柄谷先生對中國特別寬容,而是我對他有不恰當的期待。柄谷先生窮其一生之力,思索人類社會的原理;我卻像被欺負的小孩子,只希望他為我主持公道。我們當然可以批判他——以批判的方式閱讀,是對思想家的敬意——但應該把焦點放在他的思想上。

  剩下的,是我們的事。

後記

  《世界史的結構》在二〇一〇年出版之後,我開始研究與思考其中未曾觸及的問題。《哲學的起源》、《帝國的結構》、《遊動論——柳田國男與山人》、《憲法的無意識》就是這些思考的成果。這幾本書,可以說補充了《世界史的結構》不足之處。但是在那之後,我又開始重新思考這些著作裡未曾充分論述的問題,那就是交換模式D。

  於是二〇一五年到一六年之間,我在季刊雜誌『at プラス』(太田出版)連載〈D的研究〉,持續探討這個問題。但是在連載結束後,我仍然感到不足。我覺得,不只交換模式D,包括A、B、C都需要進一步思考。於是我開始思考交換模式A、B、C所產生的觀念性的、精神性的「力」。我所思考的是,這些「力」是何等地根深蒂固;它們如何一方面相互對抗、一方面彼此勾結,而共同存續下去。

  通常,人們不會意識到這些「力」的存在。而且,雖然有一些像馬克思或霍布斯這樣的思想家,局部地發現這些「力」的存在,卻沒有任何人探討過這些不同的「力」之間的對抗與勾結。因此,想要完成這樣的研究並不容易。結果,我花了六年的時間。而在這段期間內,世界局勢的發展正如我的預期。

  在上述的過程中,〈D的研究〉與《力與交換模式》的問世,分別承蒙落合美砂女士與小島潔先生的許多幫助;而最終的成果,更是在島村典行先生的協助下完成的。謹在此表達我誠摯的謝意。

二〇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於多摩丘陵
柄谷行人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3289
  • EISBN:97898635735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MB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3/10/30
心靈工坊出版許多柄谷行人的譯作,多年前(2014)曾在耕莘聆聽其座談,讀此部著作《力與交換模式》雖飽含序論、四大部(以及內部的章節),蘊含知識、歷史、制度、學術探究的對話,卻彷彿聽故事(說書)的饗宴,縱使未必盡讀多數重要的前人鉅著,卻不必然形成障蔽,仍然可以專注在柄谷行人老師著墨的觀點。

先前曾經讀《刺蝟讀書:董啟章隨筆集》,作者亦對柄谷行人的著作有許多的筆記、討論。在2023下半年引介的《力與交換模式》,除了上述第一層次較為愜意、概覽、(彷若)聽著柄谷行人先生談「歷史唯物論」,也逗趣地談著馬克思的「幽靈」,許多的人類經濟與貨幣的交換模式、發展、政治制度的演進,都有許多啟發,從古典到當代,「過去」的歷史在重新詮釋和釐清問題的脈絡以後,變得不再無聊。

當然,《力與交換模式》是一部很難三言兩語簡介的龐大著作,我特別會思考到「風土」、「社會模式」的概念,甚至會聯想到臺灣有陣子在討論「社區貨幣」(community currency)的連合、流通方式,要怎麼在更大的歷史條件、社會發展當中思考?甚至我也會想到關於《債的歷史》這本書也會讓我納入思考。總之,打個比方,我會認為初讀《力與交換模式》之後,本書似乎也扮演著驅動思考的「力量」(好比fossil不再只是fossil,成為某種程度的fuel,讓我去找尋更多閱讀的材料、和知識的體系)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0/30
力的世界,交換的世界

劉韋廷
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2023.10.30

這是一本值得閱讀,咀嚼再三的好書。作者柄谷行人是日本當代思想家,著作等身,學生時代參加反安保運動,深知國際局勢變化,對於經濟歷史學的發展提出研究原創性,擴大傳統歷史演變解釋,本書即是他以動態之力來解釋歷史,成為研究世界史,不可忽視的觀點。以下筆者略讀本書的前半部份,提出個人淺見,與大眾分享。

1.力的變化

作者在序論破題,提倡「從生產模式到交換模式」論點,這是柄谷行人長久以來著作的核心。從馬克思主義開始,認為生產模式是經濟基礎,而有關政治、觀念性的上層結構則由經濟基礎決定。但後來這論點遭到不少人反駁,社會學大師韋伯是其中之一,強調像宗教這樣的觀念性的上層結構,並非被動地受經濟基礎所決定,而是受到主動的「力」所影響。此外,涂爾幹與佛洛依德對該馬克思主義也提出質疑,柄谷行人認為他們沒看到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發現上層結構來自交換模式,不是生產模式,這是作者所要加強之處。

2.交換過程

在我看來,作者不斷鋪陳馬克思的思想脈絡,試圖要為後人批判馬克思的誤讀,加以翻盤。比方馬克思看到在商品交換之中,存在一種對人類有強制性的「力」,這並非只是簡單的幻覺或妄想,亦非純粹的拜物主義,相反地,背後有馬克思探詢交換起源的用心。作者帶出生產關係的交換ABC方式,如要詳細得知其中奧秘,請見書裡精彩分析。重要的是,交換模式D,是作者閱讀馬克思之後,看見這來自於「神之力」,觀念性的力量,絕非因人的意志而生。

3.誰是先知

東西方宗教文化的起源,無論是祆教拜火教的瑣羅亞斯德,或是以色列的先知,作者援引韋伯對先知的區分,一是倫理的,二是模範的。前者如耶穌、穆罕默德等;後者則像佛陀、老子、孔子等,指引人類救贖道路。有趣的是,作者質疑這種分類,認為模範的先知,大多看起來不像宗教的先知,作者以蘇格拉底為例,提出他是「接受神委託」的倫理的先知,說明先知/哲學家並非容易區分,世界各地皆有先知的出現,這是打破一般大眾對先知的想像。

4.世界與力

當作者用了篇幅不少的論述,談第一部份,來自交換的「力」,接著用畫龍點睛方式,說明第二部份,世界史的結構與「力」的關聯性。作者細緻地談古典古代的希臘羅馬,談羅馬帝國如何衰亡,基督教如何變成了國教,這裡作者有精闢解釋,值得讀者停駐,會發現作者補充了宗教史,論述宗教與政治的關係。其次,承接羅馬帝國的封建制度的日耳曼社會,以及後來的絕對君主制度和宗教改革,作為全書的前半回顧,引用恩格斯觀點來印證其言不虛,早在論著中,指出社會學家沒有讀到的東西,這個二十四歲青年的真知灼見。

如果說柄谷行人是一位縱貫古今的學者,這點毫無疑問,那麼人類的經濟發展從古老到現在,社會變遷迅速,如何看到未來走向,柄谷行人絕對是當中的先知之一。讀完本書,讀者們會發現經濟思想史相當有趣,除了數字,更多的是人類交換模式的不斷變化,柄谷行人為我們指引了一條反覆思考的道路。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0/29
劇透警告
力的主宰——聯繫「他者」的交換模式
基於認同物質性的市場經濟受到「力」的主宰,當看到書名《力與交換模式》隨即引發我的興趣。日本哲學家柄谷行人指出上層結構的觀念性的「力」是來自經濟性的下層結構,只不過不是來自生產模式,而是來自交換模式。強調馬克思在《資本論》已發現從商品交換中產生促使人們自發性服從的「力」(物神)。
柄谷行人為馬克思被忽略的「靈附著於物體之上」的說法去爬梳其是如何依循黑格爾的邏輯:「精神(靈)從自然、直接的型態,朝向自我實現而發展」,從這個過程揭露人類社會史並不是在某種人類的意圖或設計之下被創造出來,而是受到「無意識」的強制所形成。馬克思以原始遊居民作為人類社會史的出發點,定居造成「有機的」狀態,遊群想要回到無機狀態,柄谷行人稱為「原遊動性」。
書中提出交換模式A是贈予與回禮的交換。以氏族來說,其共有某個領域或特定資源使用權,是一種親密的、互惠的團體,人數以一百五十人為上限。氏族社會與部族社會的人們雖然形成團體並服從團體的紀律,仍然保有平等與獨立性(自由),因此一旦他們對團體產生不滿就會離開。在酋邦中,人們就算服從於酋長,也不會因為服從而失去「自由」與「平等」。如果酋長不能妥善執行被賦予的任務,就會被解除職務,甚至殺害。
在保持氏族社會固有的自由與平等原理的同時,克服氏族社會的排他性而形成城邦,馬克思重視「古典古代」階段。希臘事實上是個部族社會,後來受到亞洲的影響而開始發展「生產力」,但強烈地留存未開化的性質,不過在雅典,一個人是否能成為市民,仍必須由血緣來決定。日耳曼社會的都市形成了商人與工匠的盟約聯合體(association)與公社(commune),並不是因為它比亞細亞式專制國家的共同體更近代化,而是相反——它保留了更多的未開化性,可以說日耳曼社會未形成專制國家正因不願意失去未開化性。
交換模式A的互酬性是水平的關係,而垂直的上下關係則是交換模式B,國家就是在以自發性的服從換取保護所成立的從上而下統治的組織。除了基本的武力(實質力量)的支配,權力的來源更需要「領袖魅力型統治」。交換模式C是商品交換,物品的交換價值由雙方的當事人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合意決定。在古代東方結合交換模式B與C,建立起「帝國」。帝國不只形成了世界貨幣,還形成了適用於多數共同體的原理與技術。
以交換模式來說,「資本─國族─國家」有其三位一體的關係。馬克思針對共同體提出:「共同體只存在於每次各成員團結為一體的場合,平常是看不出任何共同體的跡象的。但統一性與共同體沒有關係,它是內在於血統、語言、共通的過去與歷史的東西。因此,共同體並非作為統合體(Verein)、而是作為聯合體(Assoziation)出現;它不是統一的單元,而是一種協議(Einigung)。」
交換模式D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與友愛,以更高等的型態復活」。值得深入了解的是何以柄谷行人認為共產主義是屬於交換模式A在高次元的回復。恩格斯看到了「人類分解為各自具有獨自的生活原理、獨自的目的的單子(monad);也就是說,原子的世界在這裏達到它的頂點。」這是由英國產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變化,「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只會愈來愈加劇,與此同時,卻也存在另一個可能性。資本主義農業的消費破壞了讓土地永保豐饒的自然條件,需要協議出恢復物質的「自然代謝」,與整體大自然「交流」。
馬克思看見交換的起源在於「商品交換,始於共同體的範圍結束之處,也就是說,始於共同體與其他共同體、或是其他共同體成員接觸的地點」。人作為一個「點」,和其他點所連結起來的是「邊」,很多邊會形成「社交關係圖」(sociogram)。在網絡中,與其他人之間的關聯才是對行為產生巨大影響的要素。若以羅納德•斯圖亞特•伯特的「結構洞」來進一步理解——在某個網絡內,衡量人與人之前關係有多密切的指標,叫做網路密度(density)。密度高的網路,代表網路只連結自己喜歡的人或跟自己有相同思考力的人,可以說「結構洞小」。
人的天性喜歡和自己有類似想法的人親近並產生連結,大多數的社會往往是密集的強連接,結構洞會變得愈來愈小,影響所及,流通的多半都是已知的資訊,置身其中的大部分人卻以為世界就是眼前接受到訊息的樣貌,這即是網絡閉合的狀態,處於其中,往往恐懼與眾人不同會遭受制裁,被所屬的同溫層帶風向。發展與不同群體聯繫的橫向關係才可能產生變革,作為橋梁的中間人堅持突破同溫層擁抱多元性,這當中包括柄谷行人提到的墨子主張的「兼愛」,那是對弱勢者的愛,至於「非攻」,是要保護、幫助軍事上的弱者。另外,瑣羅亞斯德不僅尊重動植物,甚至連火與水,也視為必須尊重的他者。聖方濟各對於小鳥、野狼,甚至是火,都稱呼它們為「兄弟」。
人類最重要的「進化」其實發生在游動狩獵採集民的階段,獵物必須受到平等分配,透過嚴厲的處罰使得平等主義得以貫徹,這種處罰的社會選擇應用在「對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很寬厚」,波姆稱為「透過名聲的社會選擇。」由人類想像出來的理想社會(烏托邦)是馬克思所批判的,他拒絕將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視為人類靠著有意識的計畫就能實現的事物。「共產主義並非某種必須建構的狀態,也不是現實必須奉為基準的某種理想。我們稱之為共產主義的,是揚棄目前狀態的、現實性的運動。」對他來說,共產主義是無法趕走的,作為亡靈,總在四處遊蕩徘徊。
所謂的高次元違反了人的意志,顯現為「神之力」,光是從政治、經濟的層面無法說明,要從出現在帝國的周邊,與帝國相抗的信仰的「普遍宗教」談起。不同於追求「社會正義」的「世界宗教」,普遍宗教的出現需要各種不同的因素,也因此不斷暴露在矛盾之中。普遍宗教運動有各式各樣的外觀,卻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交換模式D的強迫性到來。
對照於現今擁有橫向聯繫力量的數位原住民正解放自己的能力,長久被縱向社會控制的世代要如何加速適應這樣的變化?隨著區塊鏈的出現,貨幣的核心型態可視作從中央集權到分散共享的轉換,必須回到在制度面推動對多元發展的包容力:充分運用各種種族、國籍、性別、學歷,正視自己是進行生產行為的消費者。
社會主義根本上追求交換模式D,D反抗B與C,回復A。在柄谷行人的分析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是耶穌拒絕交換模式C,其所主張的最要緊的誡命:「你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因為定居化而受到壓抑的原遊動性的回歸具有反覆強迫的性質,無論是否意識,都將越過交換模式A、B、C。D的到來在是「神之國」的到來,改變的即是交換模式。我目睹越過各種密集的強連接的社會關係去聯繫「他者」正如火如荼開展著。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2024臉譜全書系展,電子書單書85折,任選二本82折!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