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 電子書
亞洲海洋大歷史:從葉門到橫濱的跨海域世界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5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亞洲海洋大歷史:從葉門到橫濱的跨海域世界 (電子書)

In Asian Waters: Oceanic Worlds from Yemen to Yokohama

  • 定價:690特價:483
  • 特價再88折:425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06日止
  • 不可銷售區域:中國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我們的島,位於亞洲的海。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離開習以為常的亞洲陸地,來一趟深度亞洲海洋之旅吧!
 
  我們應該都聽過下面這個故事。十五世紀初,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可能曾遠抵非洲東南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其中一次航程,東非麻林國向來訪使團獻上神獸「麒麟」。神獸隨艦隊一路飄洋過海,最後順利抵達中國,站在永樂皇帝面前。今日我們知道,那不是麒麟,而是我們熟悉的長頸鹿。
 
  本書作者達瑞克(Eric Tagliacozzo)指出,鄭和下西洋其實是沿著古老的海上貿易路線前進,這些路線長期以來將東北亞與印度洋、中東乃至東非連結起來;因此,當這頭長頸鹿昂首闊步走在南京城街道上供民眾瞻仰圍觀,如同是以其肌膚、筋脈與血肉,對亞洲海上航道的連繫效用,做最飽滿且具象的呈現。
 
  《亞洲海洋大歷史》全面探討亞洲海上航道如何形塑地球上一個無比廣大的地區:時間跨度從史前時代的南島民族遷徙,到今日南海的緊張局勢;空間範圍從非洲東部海岸、東南亞群島,一直延伸到北方的日本海。作者以跨海域和跨學科的寬闊視野,描述人員、商品、宗教、文化、科技與觀念,如何藉由亞洲海路大規模流動,為這座全世界最大的洲創造歷史,也為現代世界留下深刻印記。
 
  全書用主題架構,以展現亞洲海洋所蘊含的歷史經驗多樣性。內容方面不僅融會大量史料與研究成果,作者更時不時現身說法,穿插自己的旅遊見聞和實地訪談,佐證海洋連結真實存在且歷久不衰,寫法令人耳目一新。
 
  我們的島,位於亞洲的海。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離開習以為常的亞洲陸地,來一趟深度亞洲海洋之旅吧!我們將對這個世界產生全新看法,這也是本書的最大企圖。
 
專文導讀
 
  鄭維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國際讚譽
 
  ▲ 藉助於長時間的旅行、豐富的檔案、無數場碼頭對話,達瑞克的傑作讓我們看到海洋亞洲環環相扣的歷史,如何形塑今日我們的世界。這是一部既壯闊又切身的亞洲海洋史:洋溢著港口城市的活色生香,由一位天生的說書人以優雅與同理心娓娓道來。──阿姆瑞斯(Sunil Amrith),《失控的水域:降雨、河川、海岸、海洋如何形塑亞洲歷史》(Unruly Waters: How Rains, Rivers, Coasts, and Seas Have Shaped Asia’s History)作者
 
  ▲ 達瑞克輕車熟路,穿梭在層層疊疊的主題之間:環境、宗教、帝國強權與科技、都市主義與貿易,寫出一部精采的亞洲海洋史。《亞洲海洋大歷史》帶領讀者踏上一場冒險發現之旅,追索從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到南海的歷史連結。──鮑斯(Sugata Bose),《一百道地平線:全球帝國年代的印度洋》(A Hundred Horizons: The Indian Ocean in the Age of Global Empire)作者
 
  ▲ 《亞洲海洋大歷史》是一部取材深厚、行文流暢、涵蓋全球的歷史作品,從東非海岸與紅海出發,橫渡印度洋,進入南海與蘇祿海,來到太平洋。達瑞克沿著宗教傳播迴路展開旅程,行經古代與現代的港口城市,遊歷生產海參與香料的地帶,與在地民眾及學者辯論政治、海盜、貿易公司、海道測量站、燈塔、佛牌與航空母艦,為數百年來的亞洲海洋譜寫出一部史詩之作。──馬特.松田(Matt K. Matsuda),《我們的海:一部人類共有的太平洋大歷史》(Pacific Worlds: A History of Seas, Peoples, and Cultures)作者
 
  ▲ 這部包羅萬象的作品將徹底終結東方主義者的陳腔濫調,讓人們知道亞洲不只是一塊由農業帝國盤據的大陸。達瑞克以生花妙筆描繪跨度五百年時光,指出海洋亞洲才是現代性及其問題的誕生地。《亞洲海洋大歷史》是一部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作品。──特里維拉托(Francesca Trivellato),《信用的承諾與危險:一則被遺忘的猶太人金融傳奇,與歐洲商業社會的形成》(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Credit: What a Forgotten Legend about Jews and Finance Tells Us about the Making of European Commercial Society)作者
 
  ▲ 《亞洲海洋大歷史》時而近距離觀察特定的海岸或港口,時而放眼綜覽帝國、宗教與交流,這是一部生動活潑、萬花筒式的作品,帶領讀者進入海洋歷史的偉大故事。──維根(Kären Wigen),《大陸的神話︰元地理學批判》(The Myth of Continents: A Critique of Metageography)共同作者
 
  (以上內容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授權使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達瑞克(Eric Tagliacozzo)
 
  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約翰.史坦堡歷史學講座教授(John Stambaugh Professor of History),著有《祕密貿易,疏漏邊界:東南亞邊地的走私與國家,1865-1915》(Secret Trades, Porous Borders: Smuggling and States along a Southeast Asian Frontier, 1865-1915)、《最漫長的旅程:東南亞民眾與麥加朝聖》(The Longest Journey: Southeast Asians and the Pilgrimage to Mecca)。
 
譯者簡介
 
閻紀宇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從事翻譯與國際新聞報導。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重要譯作包括《中國即將崩潰》、《遮蔽的伊斯蘭》、《魔鬼詩篇》、《非理性的魅惑》、《紙醉金迷哈瓦那》、《別對我撒謊》、《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強國論》、《決斷2秒間》、《價格戰爭》、《永不屈服》、《向法西斯靠攏:從尼采到後現代主義》、《石頭之屋:家園、家族與消逝中東的回憶》、《美國夢的悲劇》、《新疆再教育營》等書。
 

目錄

【導讀】亞洲的海,與我們的島:《亞洲海洋大歷史》的即戰力閱讀法(鄭維中)
誌謝
語言說明

第一章  南起長崎,西起荷莫茲

第一部  海洋連結
導言:亞洲海域
第二章  從中國到非洲:前言
第三章  越南的海洋貿易圈

第二部 水域
導言:兩座海洋交錯相疊的歷史
第四章  南海走私業:非法活動史
第五章  中心與邊陲:印度洋如何成為「英國的海洋」

第三部  乘著浪潮而來的宗教
導言:亞洲水域的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第六章  佛牌的流傳:孟加拉灣的印度教—佛教傳播
第七章  民答那峨的三寶顏:世界盡頭的伊斯蘭教與基督教

第四部  城市與海洋
導言:都市主義的連結──亞洲城市的生命
第八章  「大東南亞」港口城市的創生
第九章  從亞丁到孟買、從新加坡到釜山:殖民地迴路

第五部  海洋的厚禮
導言:亞洲海洋的環境史
第十章  魚翅、海參、珍珠:海產物與中國—東南亞
第十一章  碼頭風雲:印度南部海岸如何成為「香料中心」

第六部  海洋的科技
導言:亞洲海洋史的科技要務
第十二章  另類的傅柯圓形監獄,照亮殖民地東南亞
第十三章  地圖與人:海道測量與帝國
第十四章  如果中國統治海洋

附錄A:亞洲海域大事年表
附錄B:斯瓦希里海岸口述歷史文獻
附錄C:沙那田野調查報告摘要
附錄D:印度與馬來西亞的印度裔香料貿易商
附錄E:荷屬東印度與當地海洋國家的協定
附錄F:東亞與東南亞的華人海洋商品貿易商
附錄G:華人海產品剪報,臺灣臺北

注釋
參考書目
 



【第一章】南起長崎,西起荷莫茲

  突然,汽笛聲湧進全面敞開的窗子,充斥了微暗的房間……承載著關於海潮的所有情思,千百次的航行記憶。──三島由紀夫,《午後的曳航》(譯按:譯文節錄自木馬文化中譯本,徐雪蓉譯)

  那年我來到日本長崎,第一件事就是登上當地的山丘。這些山丘環繞港口,只留一條狹窄的水道,讓船舶從大海進來。四百年前,這些船舶開始運進愈來愈多「事物」,包括珍稀的商品和奇特的外國觀念。當時的長崎統治者認為這太過分,勢將動搖國本,必須採取行動。海洋危機四伏,海洋帶來的禮物也同樣危險。統治者逮捕了數十名基督徒;他們多數是改信這種從港口登陸的新宗教,另有一小部分是外國來的教徒。統治者下令部屬將這些基督徒釘在環繞長崎港的木樁上,讓停泊在港內的船隻一覽無遺。此舉明明白白地讓那些來自海洋的異鄉人──以及那些容易被說動、甚至膽敢信奉他們教誨的當地日本人──知道,誰才是長崎的主人。位於港灣的小小聚落:出島,也因此荒廢了一段時間;這裡是外國船隻隔離檢疫的所在,讓長崎既能得到與外國人貿易的利益,又能與對方的危險觀念隔絕。長崎大名的恐怖行動收到成效,那些從海上來的「外國人」被嚇得不敢發出異議,但也只維持了一小段時間。不久之後,出島的商業再度興盛;接下來的兩個世紀,儘管日本設法獨立於海洋世界的潮流之外,但點點滴滴的影響仍然從港口滲透進來。槍炮被引進日本,各方迅速採用,儘管伴隨著不少憂慮、道德掙扎與討論。時鐘也被引進,還有西方的曆法,以及更多的西方觀念。然而時至今日,近五百年前那場集體處決的陰影,仍舊籠罩著這座港市周遭的山丘。這令人不免想知道,當年的殉教者是否覺得自身的犧牲值得:將來自大海的禮物送到一個根本不想接受的地方。

  來到位於阿曼(Oman)海岸地帶的城鎮蘇爾(Sur),我走進占地廣大的魚市場,走到疲累才停下腳步。蘇爾位處的海岸地帶,正是阿曼伸入阿拉伯海(Arabian Sea)之處;沿著那片海岸繼續向西,水道彎曲形成荷莫茲灣(Gulf of Hormuz),然後急轉入波斯灣。天氣晴朗的時候,沿著荷莫茲灣阿曼海岸線再往北走,還依稀可以看到對岸伊朗的點點淡粉色微光。我在魚市場走了幾個小時,隨手記下認得的魚種的名字,不過有許多魚種我並不認識。大自然的豐饒盡在眼前:碩大的鯊魚被割下魚鰭,那些鰭即將送往中國市場;細小的礁岩魚類,有螢光紅色的、橙色的,還有洋紅色與藍色相間的。一隻體型堪比摩托車的鬼蝠魟躺在自己的血泊中,混凝土地面一片髒汙;牠的尾部指向大海,有如以細長的手臂召喚著什麼。和長崎一樣,在蘇爾可以感受到異國與遠方的存在,除了魚翅之外,有一間小咖啡廳以印尼特色做廣告,印尼語招牌告訴顧客──大概是來自印度洋另一端的建築工人──可以來店裡打電話回雅加達,順便嘗一嘗懷念的家鄉味。魚翅與咖啡;基督教與停泊在起伏潮水中的安靜船隻。亞洲這兩個天南地北的港口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是又截然不同。在一個港口聽到的是阿拉伯語,另一個則是日語;兩種聲音都來自雙手粗糙、皮膚黝黑的碼頭工人。然而,這兩個地方之間有著隱隱約約的連結,這點絕對不會錯。我們甚至不需聆聽,只需觀看。當幾艘阿拉伯帆船從蘇爾出海,乘著季風朝東航向開闊的印度洋,我自問:「我是不是曾經見過這樣的景象?」我無法給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答案,因此開始做筆記,準備寫這本書。

  你可以早上起來喝杯咖啡,有部分要歸因於亞洲的海上航路。在西方世界,如果你在上班途中聽到有人說中文,有部分要歸因於亞洲的海上航路。如果你的信用卡交易是由位於孟買(Mumbai)的電話客服中心所核准(大概不是第一次),同樣有部分要歸因於亞洲的海上航路。何以如此?已經存在數個世紀的海上航路,為何會是我們生活中諸多日常事物的部分成因?這種說法看似不合常理,其實千真萬確。緩慢、優雅的船隻從現代早期的葉門運送咖啡到全世界;安靜無聲的帆船將中國移民帶到天涯海角;工業與人口在印度乾旱、綿延的海岸地帶發展壯大──這些現象全都彼此連結。這些散播事物的參與者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要素:海洋將地域性的地點,連結到極為廣大、跨越地域的現實世界。這麼說應該並不誇大:亞洲的海上航路,以及所有往返其中的人、觀念、物品,造就了人類現代世界中相當可觀的一部分。世人大多與亞洲海洋的歷史有著某種形式的連結,只是未必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所體察。

  《亞洲海洋大歷史》嘗試將亞洲的海洋史整合為一個單一、內部相互連結的網絡,探究海洋是如何將亞洲的諸多海岸地帶連繫成一個既區塊化(在此同時)又一體化的迴路;時間起點約莫是五百年前,就在所謂的「接觸年代」促使已開啟的模式與交往加速發展之後。因此,對於當今各個學門正在書寫的新型態跨國史而言,本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是一部以這片廣大地理區域和這段長久時期為敘事重心的歷史。 珍妮特.阿布─盧格霍德 (Janet Abu-Lughod)針對本書起始年代之前不久的亞洲有一段著名的評語:「在一個體系之中,真正需要研究的是各部分之間的連結。當連結增強並形成網絡,整個體系就能以『興盛』稱之;當連結減弱,體系也會隨之衰微,然而之後也可能會重整旗鼓、重獲新生。」本書整合了阿布─盧格霍德式的跨國史與愈來愈多學者運用的其他史觀取徑,例如環境史、科學與技術研究、庶民研究、帝國批判史。這些研究路徑相輔相成,為我們打開一扇窗,一窺今日的全球運作機制。

  我在本書指出,藉由檢視五百年來亞洲海洋的「大曲線」,幾個促使我們共有之現代世界形成的重要主題,都將一一現身。一個主題就是外來勢力的步步進逼,以及因應此一現象的本地行動與能動性。另一個主題則是從區域開始、最終擴及全球的貿易;涉及各式各樣的物品,與海洋可能相關也可能關係淡薄,但都是透過成千上萬艘船舶流通。最後一個主題是宗教如何藉由海洋傳播,以及早期固有權威因此遭遇的政治挑戰。這些概念──勢力、貿易、帝國興衰、人口流散、宗教傳播──都是貫穿本書的主題。《亞洲海洋大歷史》試圖將這些殊異的概念連結起來,透過一系列的主題框架形成一套研究,並且探討:亞洲幅員廣大,如果我們看待它的視角從陸地轉移到海洋,並且將它視為一個整體故事當中的一部分,我們對全世界最大一塊大陸及其歷史的觀察會發生哪些變化?這種固有模式的變化又會如何改變我們的集體史觀?

  (中略)

  本書分為十四章,包括以廣闊視野呈現海洋重要性的緒論與結論。緒論從日本與中東(本研究的兩個地理極點)談起,結論則以中國壓軸。其他十二章均分為六個部分,每個部分探討一個與亞洲海洋歷史關係重大的主題。我為每一個部分準備了一篇短短的導言,讓讀者掌握接下來兩章的背景。接下來,主題連貫的兩章有如兩個並排的窗口,以廣泛但詳細的方式呈現與海洋相關的某個大主題的動態發展。如此一來,兩章的運作便有如既可壓縮、又可伸展的手風琴,各自往反方向發展──也像是相機的光圈──其中一章將討論中的主題擴大,另一章則是收窄。整體而言,本書涵蓋的水域一邊是太平洋岸俄羅斯地區與日本,另一邊是阿拉伯東部與紅海,沿路停靠中國、東南亞、印度次大陸與中東,以不同方式進行分析。某方面來說,東南亞是本書的「中心」,因為我的本行是東南亞研究,也因為東南亞在很多方面都是亞洲海上航道的地理中心。因此,本書是一部「洲」級的歷史,嘗試循著這些廣闊的航道,觸及學者、學生,以及有興趣的一般讀者。它顯然不是記錄過去數個世紀亞洲所有來往船隻的歷史,然而它可以作為審視這些船隻的一種方式──以主題形式加以濃縮概括──將這些航行與航行者納入一體、廣闊的視野中。我也不認為本書提及的任何人口在「族群組成」方面是靜態的,而是贊同一些關於亞洲族群形成的研究,認為所有曾在這裡活動的人,他們與海上航道連結時,是在各個不斷演變的「分類」進進出出。本書的六個主題融合多種探究海洋及其歷史的取徑,運用了幾種不同的研究方法:檔案史料學、人類學、考古學、藝術史、地理學/資源研究。過去三十年,我在本書寫到的每一個地區都待過一段時間,因此本書的資料混合了歷史與親身經驗,後者通常是以人物訪談與口述歷史報導的方式呈現。

  我盡可能讓在地民眾發表意見,好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主要做法是在各地港口與市場進行民族誌調查:例如造訪印尼與菲律賓的海港,以及訪問從香港、臺灣、中國南部、新加坡、馬來西亞到印度南部的香料與海洋商品貿易商。我在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與非洲東部海岸地帶的旅行見聞也成為本書的素材。過去三十年間,我有幸在亞洲生活或工作,前前後後累計大約十年,本書內容反映了我的這些經驗。書中原始資料與人物訪談使用的語言包括印尼語/馬來語、華語、荷蘭語、法語和義大利語(還有英語),所以內容相當多樣化。《亞洲海洋大歷史》是一本同時連結廣闊地理空間與漫長時間框架的書,但它無庸置疑是一個連貫的故事,而且讀者必須先感受其寬廣度,才能領會其連貫性。亞洲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區域,然而在東京港的霓虹燈、中國南部的工廠、孟買周邊的海濱村莊之外,還有一個關於這些世界如何融為一體的故事。過去,在地與外國的商販搭乘豪華雅致的船舶穿梭於這些港口之間。如今商販依然穿梭來往,只是船舶現在搭載的可能是巨大的貨櫃。過往的海洋貿易,就由這些波形鋼板貨櫃接續下去。

  本書第一部檢視「海洋連結」。第二章〈從中國到非洲〉對亞洲海域採用最寬廣的視角,探究中國與非洲東部之間悠久、但鮮少被討論的歷史連結。兩個地區的連繫儘管看似不可能發生,卻可以回溯到好幾個世紀前,在編年史與一般史籍、乃至考古學與去氧核糖核酸(DNA),都有跡可循。亞洲海域的這兩個極點(畢竟印度洋也湧上東非的海岸)之間,有著年代久遠的貿易接觸。我們知道這樣的連結歷久不衰,而且非洲至少曾經一度──在十五世紀初著名的鄭和下西洋時期──讓中國朝廷相當關注。鄭和的遠征船隊曾經帶回一頭活生生的長頸鹿,還在首都南京的街頭遊行展示,第一次抬頭仰望這種奇獸的中國人不知作何感想。第三章〈越南的海洋貿易圈〉也是檢視海洋連結,但做法不同於第二章的「綰結兩個終端點」,而是反向思考,討論一個地方──現代早期越南綿延的海岸──與廣大海洋世界的關連。在這個時期,越南開始從政權林立的狀態化零為整,並且開始經由海路與諸多遙遠的民族貿易。這一章分析這類貿易,並且探究一個數百年歷史的古老政體如何逐漸開放,擁抱國際航道帶來的新機遇。當然,越南在此之前也曾與其他地區貿易,只不過在接下來的數個世紀,海洋商業的重要性和先前不可同日而語。

  本書第二部聚焦於「水域」,兩個對亞洲而言無比重要的水域。第四章〈南海走私業〉採行長時段(longue-durée)研究法,聚焦於走私模式與庶民運動,探討強大的國家如何嘗試掌控像南海這樣的非國家空間,也探討當地民眾如何抵抗這種由上層強加的現實;常見的做法是以行動表態,將貿易與商業轉移到官方許可的渠道之外。本章既是歷史研究,也關切當前中國與東南亞這兩個「大區域」之間的關係。第五章〈中心與邊陲〉檢視從大約一六○○年到一九○○年這三百年間的印度洋,將發生在這個廣大地理區域的交流趨勢問題化;此時亞洲人與歐洲公司的接觸也逐步演變成長期的殖民統治。本章記述這些變化,一部分透過亞當.斯密(Adam Smith)、馬克思(Karl Marx)等思想家的理念,他們在有生之年見證了這些變化;一部分則是透過仔細研究當時的事件,地點遍及廣大印度洋周邊的數個濱海地區。

  本書第三部探討「浪潮上的宗教」,兩章首先呈現早期印度宗教的海外傳布,然後說明幾個全球性宗教如何在菲律賓一個偏遠的地方融為一體。第六章〈佛牌的流傳〉解析佛教如何從南亞(印度南部與斯里蘭卡)傳布到東南亞大陸,然後再反向傳回。本章研究的範圍鎖定孟加拉灣,探討這個空間何以會有載運佛教僧侶的船隻熙來攘往,讓這些僧侶最終將自身的信仰普及化,成為這個區域的主流宗教。本章仰賴佛教經文、物質文化(包括佛牌與佛像的考古學發現)與人類學的研究,來勾勒這段複雜而迷人的宗教傳布史,並且特別聚焦於暹羅(Siam)南部。第七章檢視一座嚴重探討不足的城市:三寶顏(Zamboanga),位於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Mindanao)的西南部,是當地主要港口。三寶顏曾經有一座西班牙要塞與西班牙火炮,用來控制當地穆斯林族群達好幾百年。穆斯林分離主義在當地也很活躍,有許多人帶著強大火力上街,還有一個名為「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的團體是「基地」(Al-Qaeda)組織的分支。然而三寶顏還有一個龐大的天主教社群,對宗教的極度包容更是歷史悠久。本章檢視這兩個南轅北轍的趨勢,並探究這座港口何以既是亞洲海洋文化根基的代表,同時又是異數。

  本書第四部探究亞洲的「城市與海洋」對貿易路線沿途的廣大地區來說有何意義。第八章檢視「大東南亞」海岸城市的歷史,然而「大東南亞」一詞的範圍很寬鬆,涵蓋的部分港口位於今日主流概念的東南亞之外,包括廣州與香港。本章探究海岸城市成為亞洲貿易路線要角的經過、何時發生、為何發生,以及最終在大海沿岸形成怎樣的都市生活形態。本章採用寬廣的視角,以利檢視這些模式在這片廣大地區與這段漫長時間中的樣貌。第九章將規模更大的帝國(主要是大英帝國)海洋地理在亞洲連結起來:從葉門的亞丁到印度的孟買,從東南亞的新加坡北上至殖民地朝鮮的釜山。本章檢視海洋航道上旅行、活動與理念的「迴路」(circuits),涵蓋殖民地官員與統治者,還有為帝國服務、最終挑戰帝國以擺脫殖民並建立自己國家的亞洲人。本章使用了主要來自英國公務員的大量記述,將這些糾葛的歷史融合為一個一體又複雜的故事。

  本書第五部進入綠意盎然、都市化程度較低的地區,探討生態層面與「海洋的厚禮」。第十章〈魚翅、海參、珍珠〉潛入大海,沿著數百年來連結東亞與東南亞的貿易路線,研究海洋商品運輸的歷史(包含親身經歷)。就許多層面而言,這項商業的極盛期出現在十八世紀晚期與十九世紀初期,當時海產物協助促成中國「門戶開放」,迎來全球商業,也迎來了鴉片癮(鴉片與海產物是西方用來交換中國茶葉、瓷器與絲綢的主要商品)。不過本章也有一半篇幅是民族誌,觀察中國─東南亞海洋貿易在今日如何運作。第十一章〈碼頭風雲〉探究印度南部海岸如何成為印度洋香料運輸的「中心」。這種運輸是在大型企業(英國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等)的海運航線上進行,後來大型遠洋輪船業者(鐵行輪船公司〔P & O〕、皇家鹿特丹勞埃德〔Rotterdamsche Lloyd〕等)興起,印度南部的發展也遲滯下來。馬拉巴(Malabar)與科羅曼德(Coromandel)海岸自古就有不少港口以迷人的方式(主要透過香料)連結亞洲與更廣大的世界。但是一八六九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大幅改變了這些模式,也從根本改變了在這些古老港口進行的商業。本章(一如前一章,同時兼顧歷史學與人類學,都運用了田野調查與人物訪談)探索這些過程,並特別著重與東南亞的連結。

  本書第六部將「海洋的科技」當作一個關於亞洲內部連結性(interconnectivity)的主題來探討。第十二章〈另類的傅柯圓形監獄,照亮殖民地東南亞〉分析諸多海洋專屬科技的其中一項:這個區域的燈塔歷史,從蘇門答臘島(Sumatra)北部的亞齊(Aceh)延伸到新幾內亞島(New Guinea)與大洋洲變動不居的邊界。燈塔是保護船隻與經商安全的關鍵設施,但也被新興殖民國家利用,透過「趕集」與監控,將亞洲航運限制在帝國政權認可的航道上。第十三章〈地圖與人〉探討另一項在亞洲海洋史上極其重要的科技:海洋測繪(sea-mapping),殖民時期稱為海道測量(hydrography)。在亞洲,海洋測繪至少和陸地的地圖繪製一樣重要,而且從第一批歐洲人航行到亞洲時的十五、十六世紀之交就是如此。測繪出淺灘、礁石與其他海上威脅的位置,讓歐洲人的殖民計畫得以順利上路,逐漸減少人命損失。海洋測繪後來也催生出(以傅柯的話來說)一種權力與知識的結合,讓人數上居於劣勢的西方訪客最終占得優勢。

  第十四章〈如果中國統治海洋〉總結本書,既回顧過往也前瞻未來。最後這一章討論的地方主要是中國海岸,這裡似乎被許多「專家級」與非專業的觀察者認定為接下來一個世紀的全球經濟發動機。本章從歷史觀點檢視這項假定,從過去與現在的情況來探究其合理性。在約莫兩千年前的中國漢代,朝臣死後下葬時口中會含著丁香。當時丁香只產於數千公里外印尼東部的新幾內亞外海,顯見在人類歷史上,海洋貿易的驅動力是何等強大。約莫兩千年之後的現在,在同樣的中國海岸,每天都有新式的中國船舶出海啟航,為外面的世界送上滿滿的貨物。如果中國成為海洋霸主,會發生什麼狀況?這會是一個和平的過程,就像彼時漢朝人尋求讓大臣死後口氣清新的丁香那樣?還是說這個接觸廣大世界的過程會全然不同,海洋從連繫與貿易的大道變成追求征服事業的大道,重演其他(西方強權)在「接觸年代」開始後,不斷登陸遙遠海岸的歷史?本章提出這些問題,同時也為那些關於全球最新超級強權的浮誇論述增添些許史學觀點。據說,這個超級強權注定要稱霸海洋。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236550
  • EISBN:978626723657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4.3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12段學術遊蕩   ●三千年時空穿梭。《翦商》作者全新力作──《歷史的遊蕩者》。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