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形成》《戊戌維新和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渡》五編組成,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這三次...more
明代衛所不是簡單的軍事組織,更不是一座座大小軍營,而是兼具軍事、行政、財政、司法、民政和社會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軍政管理單位,本書以“封疆之制”為題,對明清時期衛所制度的基本屬性、運作方式、制度...more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5·大清風雲篇》延續上一卷的敘事脈絡,以十二個篇章幽默風趣地講述清朝挺進中原、一統天下後,迎來中國封建史上最後一個鼎盛篇章——康雍乾時代。通過清兵入關、至順治帝定都北京,吳三...more
一部從社會史、文化史視角重新解讀“清承明制”傳統命題的創新之作,全景勾勒明清世俗化社會的全貌,深入考察明清國家治理與社會變遷的內在繼承性。 作者著眼于地方治理的繁難、人事制度的瑣碎、社會群體的...more
本書是著名漢學家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關於清代“邸報”在歐洲流傳情況的研究。現存1800年前的邸報的資料來源主要是清初生活在中國的歐洲人編纂的歐語文獻,這些文獻在中國彙編完成後以私人信件、報告...more
201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作者,偶然間邂逅了一批珍貴的晚清至民國時期的一手資料,這批資料中包含了大量的書信、日記、回憶錄及照片…… 這批珍貴資料聚焦于1887至1950年間,一個西方...more
正德帝身後無子,由興藩世子朱厚熜繼皇帝位,是為嘉靖帝,文武百官請其入繼大宗,作為嗣子,改認堂伯弘治帝為父,而稱生父為叔,自此引發震動朝堂長達二十四年的“大禮議”。 為追尊其生父母,嘉靖帝不惜以...more
清政府為何允許曾國藩等人組建私人地方武裝?清政府朝中有哪些高官親貴明裡暗裡幫助湘軍?湘軍與太平軍之間發生過哪些戰鬥?天京之圍是如何形成的?湘軍和太平天國是晚清大變局中的兩個重要角色,二者的對抗深...more
國家制度與民眾應對,是傳統中國研究的經典話題。 明王朝推行配戶當差戶籍制,人戶“以籍為定”,“役因籍異”,人們因賦役風險而對各類役戶產生不同的偏好,並且在國家禁止民眾改籍的制度下設法改變戶籍身份...more
康熙末年九子奪嫡。1722年,康熙突然逝世。既無赫赫戰功,又無朝野擁戴,表現平凡又低調的皇四子雍親王出人意料地從康熙生前看似精巧的皇位傳承安排中突圍而出,在一片質疑聲中迅速登極。他為父皇辦了一場...more
本書以明朝後期的歷史為論述核心,運用經濟學框架和數據分析的方法,分析明朝後期的衰落原因,以此揭示中國古代王朝興衰的規律。全書以明朝後期七位皇帝的治理情況為脈絡,完整展現了明朝由極盛走向衰落直...more
現代化是中國自近代以來的不懈追求。中國現代化走過了何種軌跡?以解決哪些問題作為核心?與西方現代化有何種重要區別?在本世紀中葉建立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又存在哪些比較優勢和主要難題?本書對這些基本問...more
使節往來是朝貢冊封體制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傳統時代人際交往、文化交流以及通商貿易的重要途徑。明清時期中國與朝鮮關係密切,使節往來頻繁,留下了大量《使朝鮮錄》《朝天錄》《燕行錄》等相關記錄。本...more
明清時的中國在大航海時代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近代中國的工業化程度又是如何?一代經濟史學術名家全漢昇先生以宏大的學術視野,聚焦明清中外交通與貿易、清代經濟兩大主題,通過討論明清時期的中國與葡萄牙...more
一百三十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中國命運的重要轉折點。中日海戰幾乎貫穿了戰爭的全過程,是戰爭爆發、轉折和最終結局的突出標誌,牽動著整個戰局的走向,對於雙方的勝負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清廷為...more
有人對“大豬蹄子”迷戀不已,有人卻對“渣龍”不屑一顧。 乾隆,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性格最複雜、形象最多樣的一個人,絕頂聰明又愚不可及、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心思萬千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錙銖必較……他...more
本稿基於“復旦大學中國近現代史青年學者讀書班”系列活動,活動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辦,旨在整合青年教師的研究興趣與方向,形成獨特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自2016年5月開始,截至2023年底,總活動場次超...more
本書講述了發生於19世紀徽州一個普通鄉民的生活世界的故事。作者在細緻解讀這個主人公及其家人留下的長達四十年的日常行事紀錄的基礎上,以其生命歷程為經,生活世界為緯,全面再現了這個世界的不同面向——...more
《西河文集》一百八十九卷,清毛奇齡撰。《西河文集》,一百八十九卷,收錄了毛氏最重要的詩文,其中如《寄閻潛丘古文尚書冤詞書》《與閻潛丘論尚書疏證書》《與黃黎洲論偽尚書書》《覆馮山公論太極圖說古...more
本書所描寫的內容,是追溯從地理大發現到1840年這三百多年裡,中國的開放與失敗,曾經的盛世到後來的衰敗而被動挨打,這個歷史期間的客觀得失與經驗教訓。全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試探的百年,時間從1516...more
本書是“近代中外交涉史料叢刊”的一種。作者裘毓麐,字匡廬,浙江慈溪人,著有《清代軼聞》等。清末譯學館畢業,1913年留學美國加州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1916年回國,曾為文著論歐美社會之崇勢利而薄仁義...more
這是一部重新講述辛亥鼎革歷史的學術著作。 作者從清廷、袁世凱、革命黨、立憲派、列強、輿論等多個維度詳細考訂了武昌起義至清帝退位總計125天中每一天所發生的事,然後依照史事之間的邏輯關係,對這一...more
《盛清統治下的太監與皇帝》為解讀清朝前150年太監與皇權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這一時期涵蓋了清朝歷史上三位最重要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他們的統治觀念都深受明朝宦官腐敗當道的影響。在這部...more
15世紀末至17世紀是經濟全球化大潮出現和迅速發展的階段,即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李伯重教授將這個時代的特徵概括為“火槍與賬簿”。火槍代表了軍事革命導致的新型暴力,賬簿則意味着對商業利益的積極追求。...more
崔志海教授關於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冊史學隨筆,收錄的文章分為三組:第一組偏於政治和思想層面歷史與現實的對話;第二組偏于學術史研究和學術評論;第三組為會議發言和序跋,記述與史學研究相關的人與事;...more
在這部關於民國初年歷史的力作中,作者史謙德巧妙地抓住了當時“每天必開會,開會必演說”的現象,從政治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了辛亥革命的成敗問題。作者以1912年8月25日湖廣會館演講台上的風波為樞紐,分別...more
本書以民國時期一位普通上海青年顏濱的日記為中心,還原其日常生活。在顏濱日記中,普通民眾心系前線、積極抗爭的愛國情懷,頑強生存、不甘墮落的律己品格,勤奮學習、自辦刊物的進步意識均被清晰書寫,這...more
《眾生百態:清代刑科題本里的“打工人”》一書從營生分類,描述了清朝刑科題本檔案中“剃頭匠”“木匠”“鐵匠”“篾匠”“開豆腐店的小業主”“挖煤的”“茶農”“演戲藝人”等從事多種職業的勞動群像,梳理他們在糾紛中反...more
《大明律》頒佈於明洪武三十年(1397),共四百六十條,分為七篇、三十門,它上承《唐律》,下啟清律,是一部中國古代法典沿革史上革故鼎新的法典,它的內容和立法技術既融合了歷代律典的成就,又為適應當時...more
天啟一朝,內憂外患迭起,大明王朝步入歷史的十字路口。中興還是毀滅,歷史拐點上的大明王朝面臨著空前的生死抉擇。 在這個晦暗不明的歷史時期,充斥着朋黨爭鬥的刀光劍影。東林黨崛起,閹黨坐大,諸多朋...more
江南,一個長期以來繁華富庶、文風昌盛的地區,士大夫,封建王朝裡一個盡享榮華、地位超然的社會群體,在晚明政事紛紜、世風日下的時代大勢下,都難逃傾頹的命運。 本書聚焦於晚明時期六個圍繞江南士大夫...more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李伯重先生討論明清江南生產力發展中的若干重要問題的歷史學專著。作者在研究方法的改進上做了努力,例如如何運用經濟數學的方法,從宏觀方面去分析明清江南社會生產兩大部類的比例關係...more
這是一部談論治史的學術著作,是作者應眾多學者,尤其是青年學子的要求而寫。 全書主體為治史方法論,但所述觀點與方法並沒有流於說教,而是一如作者之前的著作,文風樸實真誠,理論與事例相結合,活潑生...more
嘉慶是一個存在感相當低的皇帝,人們提到他時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那句“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嘉慶從自己那個好大喜功、喜好排場、晚年沉迷享樂的父親乾隆手裡接過來的,是一個“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more
本書聚焦于明初規模蕞大的皇權爭奪戰,剖析靖難之役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造成的一系列影響,詳細闡述了燕王陣營和建文帝陣營的軍事博弈。本書從明帝國北伐大都並建立帝國北方防線開始,結束于明成祖三...more
燕王朱棣打出“遵祖制,奉天靖難”大旗,親率數萬之眾摧城拔寨,斬將搴旗,戰必勝攻必取,靠的就是自家的“蕭何”——他的嫡長子,燕王世子朱高熾。 朱高熾臨危受命,籌餉,守城,撫牧百姓。在母妃徐靜和道衍和...more
明初營造的南京城,以“牆”的建築形態,詮釋了都城作為“國之中土”的法統秩序,反映了朱元璋追求“宅中圖大”的思想歷程。本書從理念、規劃、建制、修築等層面,對明初定都、建都諸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尤其對...more
本書集中探討明清時期中國的稻米種植和消費。糧食的主要功能,是為了養活人類。究竟一個人吃多少才夠?一方面是營養問題,一方面也是習慣問題。如何能保障一個人吃夠?這裡涉及到了主食和雜糧、不同品種的稻...more
本書利用大量徽州文書,深入探討了以徽州為代表的明代鄉村糾紛及秩序的形成過程和變遷實態,解析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社會結構、宗族結合的展開及徽州特有的佃僕制等問題,復原了當時鄉村社會糾紛解決機制和社...more
在固定的等級制度中,是否真的“一日為奴,終身下賤”? 邪教?會黨!反清的秘密組織為何總是“春風吹又生”? 清人如何在等第、宗族、家庭結織成的網路中,失去個體獨立性? “嫡庶有別”,嫡子在哪些方面更受優待? ...more
本書為故宮研究專家向斯講述紫禁城皇室生活文化的故事,包括紫禁城裡面發生的皇室生活、大臣軼事、瑞獸故事、秘聞和紫禁城變為故宮的由來。本書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身,包含眾多的歷史細節,如“香山幫主...more
這是一本關於明朝歷史的書。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建,歷時276年(不計南明),故書名採用約數,取名為《明朝270年:明朝的外交博弈和權力遊戲》。 這不是一本帝王將相史,也不是編年體史...more
近代早期前夕,明朝皇帝統治著全球約四分之一的人口、世界最大城市中的大多數、規模最大的常備軍,以及當時最繁榮的經濟體。 通過與歐亞大陸諸政權之領袖的互動,明朝早期的皇帝與成吉思汗後裔爭奪成吉思...more
曾國藩為什麼能成大事?他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一封家書中,揭示了他的秘密,他說:“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為國家利益而謀劃、成就自己的大事業,要有幫手,要有智囊、幕僚團隊。 本書選取曾國藩的...more
作者秉持開放的學術理念,在文學與圖影互為參證的邏輯框架下展開梳理和分析,努力繪製出兩者之間流轉的基本脈絡,從而獲致一種對現代中國文藝發展的新闡釋。在充分佔有研究資料的基礎上,本書通過對視覺文...more
明清江南經濟是如何持續發展的?推動它久盛不衰的動力何在?作者從江南商品的生產、流通、市場、商人商幫及其組織,以及商業興盛與江南社會經濟的相互關係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出發,對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進行全...more
本書考察了明清時期的中國經濟,重點關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的趨勢。本書第二部考察了農業,從耕地、品種改良,到農產品與肥料的商業化,再到農業經營的集約化與小規模化,表明農村社會呈現出零細...more
在本書中,馬勇老師以十多個重要人物為線索來記述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提出了不少新說。例如,他根據翁同龢在戊戌變法前後的具體行動、言談文章,串聯起變法發起及至失敗的過程;又如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后...more
本書是一部中國近代歷史通識讀本,由著名史學家蔣廷黻先生撰寫。全書以中國的近代化為線索,從鴉片戰爭寫起,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一直寫到抗日戰爭前夕,近百年的史事真實、準確、客觀地展現在...more
2019年北京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出現了一張康熙皇帝1716年發去歐洲的諭令,內容是尋找他派去羅馬多年而杳無音訊的洋欽差。這份諭令呈硃紅色,歷史上又稱“紅票”。因正史中沒有記載,紅票的來歷一直成謎。康...more
自嘉慶繼位開始,清帝國的財政連年虧空,官僚日益腐敗,百姓民不聊生,白蓮教起義聲勢浩大。自此,帝制的榮光漸趨暗淡,清帝國由盛轉衰,中國也逐漸落後于西方。直至1840年,英軍陳兵珠江口,中國開始了積...more
一艘艘木筏順流而下,將長江中上游的木材運送到下游城鎮。林農、地主、伐木工、船工、牙行、錢莊、榷關,以及商幫與行會,組成了一個跨區域的龐大市場……通過木材的貿易與再生,森林仿佛“流動”起來,滿足了...more
本書是著名漢學家竇德士的代表作。作品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講述了大明王朝的邊防戰史,並從戰爭史的視角,對明代的政治制度、地方管理、軍事思想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書將明朝北部邊境防禦歷史劃分為14...more
本套書是海內外公認的史學大家唐德剛經典作品的合集,包含《從晚清到民國》《從甲午到抗戰》《胡適雜憶》《胡適口述自傳》《書緣與人緣》《史學與紅學》《歷史的“三峽”》等七部作品。內容涉及中國近代史上...more
清季中央和地方權力格局,以及影響這一權力格局變化的內外因素,是學界討論晚清權力格局和近代中國的政治走向的核心問題之一。關於晚清權力格局與變遷,傳統學界常遵循羅爾綱所提出的“督撫專政”“外重內輕”...more
本卷考察了1865至1895年間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洋務運動的起止、成敗,深入分析了這一階段中國致力於早期現代化的基本狀況和可悲結局。述評內容主要包括;洋務派的形成、洋務運動前期實施新政求強求...more
梳理了清末民初(1901—1912年)這段近代中國歷史轉變關鍵時期的歷史。本書試圖在進一步揭示辛亥革命歷史意義的同時,充分加強了對清末新政與立憲運動的研究,尤其是力圖揭示新政、立憲與革命三者之間錯綜複...more
本書為“中國近代通史叢書”的總論卷,本書分為中國近代史史書編纂的回顧、編纂《中國近代通史》的基本思路、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若干特點、把握中國近代史進程的幾個關鍵問題等5章,並附有“近代中國史事記略...more
作為近代最早來華傳教的德國新教團之一,巴陵會對中國的描摹與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引導了德國讀者受眾對中國的整體認知。本書對德國巴陵會圖書館有關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來華傳教士的館藏文獻進行史...more
這本書英文版於1945年在耶魯大學出版,1967年由斯坦福大學再版,當時是斯坦福大學15本暢銷書之一,而且是美國多地的婦女研究和中國學課程使用的教材,在海外有較大的影響,而且被翻譯為日語在日本發行。 ...more
書稿以明清時期的士紳為研究物件,通過對士紳社會的形成、本質特徵及其式微的梳理指出士紳社會是富民階層崛起與持續發展的結果,富民通過擴展知識獲取紳權,並在紳權的庇護下壟斷經濟資源,然而紳權的過度...more
本書以商務印書館1948年出版的《明靖難史事考證稿》為主幹,該書是民國時期對明朝初期那場爭奪皇位的慘烈內戰——靖難之役進行全面研究的奠基之作,作者運用傳統史學研究方法,對中國、朝鮮相關史料和記述進...more
1661年順治去世,康熙繼位,清朝面臨國家統一、統治鞏固等諸多問題。康熙親政后,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改變了鰲拜專擅的局面,向漢人精英讓步,拉攏漢人才俊,消弭明遺民的反清情緒。同時...more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創作的一篇史學論著,1944年3月19日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連載4天。主要講述了明朝滅亡的經過以及原因,供後人借鑒。當時,抗日戰爭已由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中國人民正全...more
1592年春,豐臣秀吉下達渡海作戰令,兵鋒直指朝鮮。5月,日軍登陸釜山,勢如破竹,朝鮮無力招架,緊急向明廷求援,一場東亞大戰拉開序幕。 本書作者關注戰爭動員、戰略戰術、軍事技術、後勤補給和戰場環境...more
清朝是繼明朝之後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專制王朝,共歷12帝,享國近300年。本書精選了眾多的故事,其中既包含皇帝妃子的秘聞,也兼采名臣將相乃至平民百姓的奇聞逸事,同時輔以320余幅精美插圖,或細細道...more
本書依據晚清至民國的時間順序,圍繞鐵路與火車所引起的時空體驗和文化想象的主題,通過大量的史料鉤沉和文本分析來解讀現代性之於鐵路的派生方式:時空概念的演變,意識形態的爭論,(乘坐在開行的)火車中...more
西元1627年,天啟駕崩,崇禎登基,即以雷霆手段除閹党,求中興,大明王朝似乎迎來了一線曙光。然而17年後,立國270餘年的大明帝國大廈轟然倒塌。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大明走向滅亡?本書用詳實可靠的史料,條分...more
在光緒朝,洋務、維新、新政、立憲乃至革命次第發生,在這些的歷史節點上,士大夫集團的表現各有不同。其中,言官以特殊的身份與地位參了每一個重大的事件。《言官與晚清政治研究》通過研析言官思想的載體...more
本書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潮頭,直面新時代發展的突出矛盾、現實問題,以全新戰略視角分析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重點地區的互動機制和合作發展大勢,以史觀今、以今問史,統籌經濟運行、政治運作、文明...more
帶你細讀這個中國史上話題感十足的朝代!《如果歷史是一群喵》第十三卷“大明皇朝篇”講述元末群雄爭鬥結束后,一路逆襲上位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正式拉開了大明帝國的帷幕,開啟繁華的洪武盛世。本卷將以明太祖...more
本書以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與發展為主線,詳細解讀了太平天國運動中中國時局的變化、傳教士活動的發展、太平天國與清政府以及西方列強之間的關係演變。 全書以翔實的史料講述了洪秀全為何會走上起義的道路...more
本書可說是自有為張居正立傳以來最深入、最公正、最能“美惡不掩,各從其實”的巨著。(臺灣學者徐泓語)它不同於前人作品的最大特點,在於作者運用大量罕見的豐富史料,除實錄、政書等官方出版品外,引用的私...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