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性格》是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解讀中國根性文化與國民性的重磅力作,榮獲“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社科類推薦圖書。作者立足當下社會現實,對照世界文化底蘊,對中國文化展開了辛辣而富有思辨性...more
《水經注》顧名思義,就是給《水經》做的注。那麼,什麼是《水經》呢? 《水經》是一部專門記載我國江河水道的古書,分三卷,作者是誰已不可考。從內容來看,應該是新莽、東漢時人起草,以後又經多次修訂,...more
本書為紀實文學作品,真實記錄張困齋烈士的生平事跡。張困齋系寧波北侖人,後來滬在銀行業任職,其間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張困齋以開設“豐記米號”店為掩護,負責上...more
在中國古代的身份制中,良賤身份制的設立與專制國家的構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對國家掌握、統治人民發揮著特殊的作用。 本書分“奴隸制的發展與良賤制”“秦漢時期諸種身份”“六朝隋唐時期的新身份”三部分,...more
本書展現了北京內城、外城和皇城自1860年北京首次有照片資料到20世紀60年代的圖片資料,本書精選了450+幅圖,呈現了這一百年間老北京城門城垣較清晰的舊影。通過這些影像的拍攝者和傳播者,使我們如今得以...more
絲綢之路由來已久。幾個世紀以來,絲綢之路一直是充滿異域情調的東方(或西方,取決於你的視角)的代名詞。那麼,這條連接歐洲和亞洲的貿易之路到底發生了什麼?它能揭示古代和中世紀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繫嗎? ...more
本書通過對高句麗、拓跋鮮卑兩個民族的國家起源過程的分析,以個案研究為基礎,輔以對兩個個案的比較研究,總結了中國北方民族由前國家形態向國家演進的模式。並在此基礎上,對目前學術界流行的恩格斯和塞...more
作為中國人,我們對於“中國”這個稱呼再熟悉不過。這個傳承了幾千年的名字,展現了我們的祖先對於自己所處的國度乃是中央之國的文化自信。但是其他文明是怎麼稱呼我們這個國家的呢? 本書深入探索了不同文明...more
作為公眾考古學暢銷普及讀物,《何以中國》是每個對考古和古代文明感興趣的讀者的經典必讀書。本書首版於2014年,至今暢銷十餘年。此次和“滿格文庫”聯名改版,為更多的讀者帶來更新的閱讀體驗。正如作者所...more
本書通過聚焦中國社會、傳統醫療與科技,探討1931至1937年間近代中醫如何在戰時面對挑戰並逐步轉型,反映了中醫藥由傳統向現代的過渡;介紹抗戰時期國際援華醫療事業發展情況,尤其是國際援華醫療機構如美...more
明代衛所不是簡單的軍事組織,更不是一座座大小軍營,而是兼具軍事、行政、財政、司法、民政和社會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軍政管理單位,本書以“封疆之制”為題,對明清時期衛所制度的基本屬性、運作方式、制度...more
本書以1949年以來的若干重大曆史事件為主題,聚焦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論十大關係》的形成過程、廬山會議轉向的原因、“四清”運動的經過、改革開放共識如何凝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確立、中...more
本書由六篇講座構成,可以分為四個單元: (一)《華夏群星閃耀時》是最簡版的北宋政治文化興衰史。上篇介紹北宋前中期士大夫的精神風貌,展現“帝制時期儒家政治的最好成績”。下篇講述“大變法”如何造成了“北...more
退思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新填街234號,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私家園林,集多種造園手法,堪稱園林傑作,也是姑蘇城外唯一一座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典園林。本書介紹了退思園的歷史成因、布局、建築...more
本書由《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形成》《戊戌維新和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渡》五編組成,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這三次...more
一部演繹智謀與膽略的大較量。 一場決定前途與命運的大決戰。 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首戰,在50多天的連續英勇奮戰中,我東北野戰軍持續贏得和保持整體作戰的主動權,以不可阻擋的磅礴氣勢,共...more
在中國歷史上,唐代是承前啟后的鼎盛時期,總是引人無限遐想。本書將古代文學與民俗學研究相結合,運用詩文、史籍、筆記、小說等材料,從唐代的歲時節日、都市生活、各類婦女習俗、文人風貌、神靈崇拜與巫...more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5·大清風雲篇》延續上一卷的敘事脈絡,以十二個篇章幽默風趣地講述清朝挺進中原、一統天下後,迎來中國封建史上最後一個鼎盛篇章——康雍乾時代。通過清兵入關、至順治帝定都北京,吳三...more
本書利用極為豐富的多語種資料,重建了廣州貿易在18至19世紀上半葉的日常運作。它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通過專注於實踐和程式,而不是官方政策和協定,重新審視了貿易的成功和失敗。 在清代的大部分時間,...more
一部從社會史、文化史視角重新解讀“清承明制”傳統命題的創新之作,全景勾勒明清世俗化社會的全貌,深入考察明清國家治理與社會變遷的內在繼承性。 作者著眼于地方治理的繁難、人事制度的瑣碎、社會群體的...more
洪秀全的思想經歷了怎樣的演變?“拜上帝會”的真實情況如何?金田起義是發生在某一天嗎? 本書為太平天國史研究專家王慶成經典之作,主要圍繞太平天國歷史上的主要人物、重大事件、制度建設、理論建構等展開研...more
本書是一部關於中國天下觀念的通論。包含兩個互相關聯的層次:一為“極”的觀念史,在天地之學與儒學、象數與義理的交互中,探討“太極”“北極”“無極”“中”“周行”“形勢”等觀念的群體演變;二為天下觀念的古今之...more
這是一本中國古代士族的崛起與衰落史。從漢代三個頂級士族的崛起之路,到“天街踏盡公卿骨”北方貴族的最後滅亡,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的政體起落承接,士族“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背後的奪權紛爭...more
近二十年來,中國知識界催生了一輪又一輪頗具震撼力的陳寅恪熱,至今熱度不減。隨之而來的是研究陳寅恪的文章、著作層出不窮,此中良莠不齊,各種“動因”,讓作者如鯁在喉,不得不發。 這部《陳寅恪四書》...more
本書是著名漢學家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關於清代“邸報”在歐洲流傳情況的研究。現存1800年前的邸報的資料來源主要是清初生活在中國的歐洲人編纂的歐語文獻,這些文獻在中國彙編完成後以私人信件、報告...more
為何說《大同書》是現代的?它與20世紀中國社會變革的關係是什麼?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的烏托邦著作,《大同書》是康有為對未來社會的精心表達。 此前對《大同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創作年代、版本...more
作為西方歷史地理學研究的“重鎮”之一,劍橋大學地理系為歷史地理學的長期發展和科學轉型做出了重大貢獻。 本書以劍橋大學地理系的學科建構、日常教學、學術研究與傳播過程為中心,詳細論述了19世紀晚期以...more
一部從酒文化的視角來解讀元代政治、文化與社會生活的創新之作。 作者以自己的博士研究為基礎,綜合文史記載與圖像資料,深入發掘元朝酒史,勾勒出元代酒業、酒俗、酒政的多彩圖景,並探討元朝衰亡與皇室...more
本書是著名旅行家、攝影家伯頓·霍姆斯的環球影集第九卷,圖文實錄庚子事變後來華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全書由三個部分組成:沿黑龍江而下、在北京街道、紫禁城印象。內容包含1901年作者沿黑龍江至海參崴、天...more
《折獄高抬貴手》是宋代法學家鄭克撰著的一部法學著作,成書於南宋紹興年間。 全書分為釋冤、辯誣、鞫情、議罪、宥過、懲惡、察奸、核奸、擿奸、察慝、證慝、鉤慝、察盜、跡盜、譎盜、察賊、跡賊、譎賊、...more
一部考察宋代以來傳統中國社會的人類學著作,重新思考傳統中國民間風俗的形成與精神世界的塑造。作者認為,基於家族和市場進行的生產為“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它與國家運作的貢賦制生產方式之間的互動,形...more
2015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作者,偶然間邂逅了一批珍貴的晚清至民國時期的一手資料,這批資料中包含了大量的書信、日記、回憶錄及照片…… 這批珍貴資料聚焦于1887至1950年間,一個西方...more
本書為日本學者吉川忠夫關於魏晉隋唐時期思想史研究的研究成果,作者通過對大量歷史文獻和文化資料的梳理分析,分別從中古中國的喪葬觀念、服食求仙、道教洞天、對佛道兩教的態度等方面論述的中國人的歷史...more
中國多數河流走向是自東向西的,而大運河從北向南縱貫而下,連同其支流長度達到3000多千米,堪稱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跡。201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大運河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世界上開鑿時間...more
本書是宋朝往事系列中的一部,講述了北宋哲宗時期的更化與紹述事件。北宋後期的近半個世紀,是政治家們的理想與現實碰撞的時代。 北宋元豐八年,哲宗以年幼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朝廷開始全面否定熙豐新...more
中國文化一萬年,源遠流長曆久彌新。《中國文化簡史》立足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和諧發展的精神,採用專門史的體例,考察地理環境、經濟土壤、社會組織、政治制度合成的大系統下中國文化的歷史,...more
本書以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春秋霸主為關鍵線索,講述他們對春秋歷史乃至華夏文明變遷與融合的影響。他們每個人的經歷或功業,都體現了春秋時代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思想的重大轉折。 書中主要講述齊桓...more
《尋古中國》以總台同名歷史文博紀錄片為框架,以紮實的前沿考古成果為依托,尋根求源,多角度探索、呈現早期中國。圖書共分為《古滇記》《古蜀記》《稻穀記》《玉石記》《雲夢記》《尋夏記》《河洛記》七...more
在這部雄心勃勃的政治史和思想史著作里,蔡涵墨考察了宋朝官修史書殘存至今的主要史料,這些史料構成了我們理解宋朝和古代中國的基礎。通過分析其中作為宋朝政治話語產物的敘事,蔡涵墨全面介紹了這些文本...more
正德帝身後無子,由興藩世子朱厚熜繼皇帝位,是為嘉靖帝,文武百官請其入繼大宗,作為嗣子,改認堂伯弘治帝為父,而稱生父為叔,自此引發震動朝堂長達二十四年的“大禮議”。 為追尊其生父母,嘉靖帝不惜以...more
回望20世紀90年代,很多人都能想起許多令人激動的瞬間。從經濟特區的設立到彩色電視的普及,從股票的公開發行到勁歌金曲的火爆,從北京亞運會的成功舉辦到中國運動員在世界體壇嶄露頭角……十年之間,每個人...more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作者方志遠關註明代歷史數十年,對此有深入的研究,試圖說明明代社會有一個由洪武、永樂時期的冷峻冷酷,到成化、弘治時期的自由開放,再到隆慶、萬曆時代的腐朽,以至走...more
本書是一部全面研究北宋熙豐變法的史學專著。作者以宏闊的視野,將熙豐變法置於兩千多年的中國皇朝歷史,乃至世界史中進行考察。書中系統且全面地梳理了熙豐變法的各項重要改革,並運用當代制度經濟學等多...more
蘇東坡,宦海沉浮,南來北往,是一個經歷十分豐富的人。看的多,想的多,積累沉澱下來,鑄就了蘇東坡豐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其才藝也是雅俗並重,深受大家喜愛。《東坡志林》是蘇東坡留下的一部筆記小說,它...more
從戰國寫到五代十國,生動展現了16個朝代1362年歷史中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說是中國政治和文化遺產的“大數據”和“案例集”。 本書為華杉講透資治通鑒系列第29冊(公元887-906年),主要講述唐昭宗時期...more
本書以探討宋朝歷史、文化成就及宋代政治為中心,作者通過細緻的史料分析,對宋朝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與祛魅,對傳統史學中將宋朝單一化、理想化的歷史敘述進行多元化的討論。書中不僅討論了宋朝宮廷政治的...more
“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文化的相遇、交流和對話之路,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可以說,絲綢之路的歷史就是“半部世界史”,就是通過歐亞大陸的大交通、文化大交流講述的世界文化史。 在本書...more
對於人生在世有什麼意義,每一種文化都有着獨特的答案。在《跟着人類學家漫遊:探尋“邊緣”文明》中,作者帶領我們踏上世界“邊緣”之旅,向我們展示了諸多不一樣的智慧。在波利尼西亞,我們跟着航海家出海遠...more
為什麼說看完了河西走廊就看完了全中國? 古代如何走海路從印度回到長安? 秦嶺為什麼又被稱作“中華龍脊”? 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原來不止一條? 《地理中的中國史(自然篇)》以“自然地理”為出發點,結合山地、高...more
清政府為何允許曾國藩等人組建私人地方武裝?清政府朝中有哪些高官親貴明裡暗裡幫助湘軍?湘軍與太平軍之間發生過哪些戰鬥?天京之圍是如何形成的?湘軍和太平天國是晚清大變局中的兩個重要角色,二者的對抗深...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