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詠》有如聖經的心跳脈動,是人和上主「我-?」對談的禱詞,是一群敬畏摯愛天主之人的心聲。每一篇聖詠都蘊含上主的慈愛憐憫和忠誠信實,讓詠唱祈求之人對上主充滿信心。《聖詠》各篇文體因情感表達和祈...more
郎尼根《洞察》第十五章上溯亞里士多德形上學所陳述的「形質論」、「潛能與實現」、「四因說」等議題,配合了當代物理學、化學、植物學、動物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而演繹了一套含括古今的形上學,內...more
本書的研究目的是期待由中西文化中兩大傳統(多瑪斯哲學與孔孟儒學)入手,從其中汲取智慧,反饋到我們關於「人的超越性」的思考中。全書的研究重點包含以下的面向:多瑪斯哲學的闡述、孔孟儒學的闡述、兩者...more
在疫情蔓延的這兩三年間.我們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身體的病痛需要「治癒」.更重要.心靈的傷痕也需要「療癒」。在此脈絡下.人類精神面向的「靈性」“Spirituality”.則成為了帶領受苦的、傷痛的心靈走...more
本著作以郎尼根《洞察》第十四章〈形上學的方法〉做為探討核心.郎氏本章內容既分四個分段.本著作也按次分為四個部分如下:其一.哲學思維的分、合與轉機-歷代哲人即使意見「分歧」.到底彼此「吻合」在求真的...more
劉志明蒙席的禮儀聖樂作品達三百餘首,是中文天主教禮儀音樂創作的重要先驅者之一。劉蒙席以傳統教會學院派嚴謹的作曲手法,佐其哲學與神學上的豐厚涵養,以及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作為創作中文天主教禮儀...more
天主教耶穌會1958年在台灣創設光啟社已歷一甲子。這群傳播使徒前仆後繼,早於台灣電視事業開播前,光啟社即派遣有潛力的年輕耶穌會士和台灣人,赴美、日大學、電視台、好萊塢,學習先進電視製播、動畫技術...more
本書為詮釋屈原及其作品的著作,自西漢迄清末,撰者甚多,民國之後,西學東來,疑古風氣漸興,學者論述更勤,涉及層面雖然更廣,卻也產生不少爭議課題,如屈原職官、彭咸身分、「離騷」所指、〈天問〉屬性...more
本書記載宋、齊、梁、陳四朝歷史的四位史家沈約(441-513)、蕭子顯(487-537)、以及媱察(533-606)、媱思廉(557-637)父子,他們分別為《宋書》、《南齊書》、以及《梁》、《陳》二書的作者,這些史家皆有過身...more
在經濟上,台灣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受益者。因為過去三四十年中,台灣很多製造業的資金和人才,大量流向大陸,淘空了台灣的經濟和人力資源。但自2019年起,在中美科技戰中,台灣的半導體業出產全球...more
這是一部天主教直隸東南代牧區-獻縣教區1856-1956百年間教職人員列傳,收錄中外人員392位,本書對該傳教區的發展進行概要性描述、編排大事記、摘錄不同時期教務統計資料,力求有骨有肉,內容豐富。本書旨...more
中華民國政府自1949年遷台後,無論國內、國外均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在外交上,我國自退出聯合國後,邦交國銳減。為維護我國在國際社會的生存空間,作者從法國留學回國後,決心從事外交,報效國家,並在大...more
本書為輔大宗教系碩博士生於課堂上分組研究撰寫,並由教師詮釋主編,以口袋書的形式彙編成冊。所有的論述皆立足於天主教的觀點與立場,換言之,是基於聖經、教會歷代訓導文獻,尤其是中世紀聖多瑪斯的《神...more
在面對今日多元主義和多元文化的社會,本書揭示天主教的學校教育必須關注學生來源在宗教與民族上多元化背景的差異,並設法提供優質的全人教育。作者德蘇薩神父(Fr. Mario D’Souza)基於天主教的理念為天主...more
本剪報集係由張秀亞女士收集而成.其時任于斌主教的文書秘書.也是重慶益世報的報刊編輯.計收錄剪報137則.年代從1937-1948年.紀錄于斌主教在抗戰時期多次赴歐美各國爭取對我抗戰之同情與援助.甚至回國後.也...more
信仰始終是人生核心的大哉問,在不同的生命經驗都會有不同的反省。因此,本書在閱讀上建議當作個人信仰生命反省的口袋書,隨時有空就翻閱,在不同的心境下閱讀會有不同的切入點。同時也很適合當作要理自我...more
本書以口袋書便於攜帶閱讀的形式,編著系列性的基礎信仰小冊,根據天主教傳統悠久的信仰,針對生命終結後的四大議題:死亡、審判、死後靈魂的歸處、以及全體人類及世界的最終去向,提供100道問題的省思與...more
本書收錄的二十二篇論文,共同環繞著沈清松教授所倡導的「慷慨外推,邁向多元他者」之實踐理念。沈清松教授在天主愛德的關係存有學基礎上,將「慷慨外推、邁向多元他者」具體發展成為具有可普遍化與可實踐...more
本書前三章以理論基礎作為奠基,說明于斌樞機的思想背景、《三知論》思想架構和理論體系,第四章談《三知論》在天主教輔仁大學的應用。筆者認為祇有深厚的理論基礎作為底蘊,通過史學、中國哲學、士林哲學...more
本書摘譯Jerome Oetgen所著 Mission to America: A History of Saint Vincent Archabbey, The First Benedictine Monastery in the Uni......more
荀子主張性惡.並以「順是」來連結本性與行為之間的關係.順字雖也有著發展的意思.然而荀子似乎把順的發展意義排除了.於是乎.由行為直接論斷本性變成了荀子性惡論的思維理路;基於此.道德發展便需要導行以化...more
本研究從天主教社會倫理,也就是天主教社會訓導,以《信德之光》(LUMEN FIDEI)、《信仰與理性》(FIDES ET RATIO)、《人的工作》(LABOREM EXERCENS)、《社會事務關懷》(SOLLICITUDO REI SO......more
新多瑪斯主義為當代新士林哲學復興運動最為核心的一環.代表了士林哲學傳統在面對近、當代思潮下的反思與重構。也是在反思新的哲學思潮而拓深其哲學體系.並補充近當代哲學之不足的意義下成為有意義之思想。...more
本書的內容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天主教早期聖歌歌本在中國綜論」,旨在為本書探討之內容建立背景框架,鉤勒出天主教會在中國的聖樂出版情形與主要的歌曲類型。第一章首先處理拉丁文禮儀歌曲在中國的傳...more
多瑪斯讀到若望福音中的一句話:永生就是認識天主,由此特別強調人對神的認識,是人幸福的所在。本文是從哲學的立場,探討多瑪斯如何在認識的脈絡中,及人如何以語言論述,說明他的神觀。他認為對神的知識...more
本書為作者的隨筆文集,內容談天說地、借古論今,旨在弘揚天主啟示真理與中國文化的和諧。書中的內容分為信仰隨筆、中國文化漫談、編譯成果三個部分。繼前作《剛恆毅樞機思想探秘》之後,本書從信仰與文化...more
郎尼根以三個核心問題──「心智問題」、「知識問題」、「形上問題」-來演繹出《洞察》全書的脈絡.「心智問題/ Gnoseological Question」主要被回應在《?察》的前十章的? 郎尼根以三個核心問題──「心智問題...more
本書為大陸信德社、進德公益基金會、信德文化學會創辦人張光來神父的論文集。全書有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服務奉獻,愛德見證;挑戰機遇,轉型發展;價值角色,對話合作;前輩足跡,曠野呼聲五部分。以個人...more
剛恆毅樞機(Celso Benigno Luigi Costantini,1876年4月3日-1958年10月17日),主徒會會祖、首任駐華宗座代表,是改寫現代中國天主教發展的重要人物。本書將簡介剛恆毅樞機的生平與歷史貢獻;然後從思想源...more
本書由史作檉先生撰寫,黃信二老師編校。內容以數學之「數」為中心,探討東西文明會通之要點。其理論從具體與個別事件中洞見人類社會之普遍性,再從東西文明的邊際往上攀登人的自性之高峰,形成一種逼現「...more
本論文集乃將《華裔學志》這份在歐美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研究刊物所登載有關老子研究、評論的文章,予以譯為中文。藉由此諸原登載於《華裔學志》討論老子學說思想的文章之中譯,為中文讀者提供一些陌生而又能...more
本書寫作與內容特色,說明如下。架構方面,本書前部分介紹輔大傳統的生命哲學(前三章),後部分介紹個人觀點(第四章以後)。雖然前、後部分有重疊的可能,還是把輔大傳統生命哲學的意見分別介紹,一方面表示...more
天主教進入中國這個古老國度的真正肇始當為蒙古人統治的元朝時期。在這段時期內歷經幾任方濟各會士的努力,中國人開始接觸、聆聽並歸向福音。其中作為和成就最為突出者當屬若望·孟高維諾,為了福音的傳播...more
世界哲學的發展,自西方古代發展以來,就掌握了全球的政治及社會發展,不但為其理論基礎,且為其實踐方法。但至本世紀以來,民族主義風行,社會運動大行其道,各式各樣的學說層出不窮,過去窮首皓經、戮力...more
德.塞維涅侯爵夫人乃是法國文壇一位傑出書信體女作家,活躍在貴族生活圈中,以清新、自然、真誠且生動的個性著稱。美麗又聰慧的侯爵夫人平日言談經常逸趣橫生,書信風格也正如其人,具有趣味性且熱情活潑...more
額我略歌曲與它的記譜法,在西方音樂史的發展中,均具有特殊的地位。前者,自五世紀開始至八世紀年代,是它發展的黃金年代。它雖然久遠,但即便是今日,它仍然具有活力。至於譜法,在九世紀之前,雖然難以...more
史先生常說「文明」是一神話,創造文明之「人」,即是一說出神話之神話;「詩」是最好的表達形式,不論是屬人生命之表達,或文明之創作,兩者皆屬如夢似幻的詩人表達之延續,它既屬詩境,亦屬神話。他一生...more
盧嘉勒(Chiara Lubich, 1920-2008)女士於1943年12月7日獻身天主之後,創立普世博愛運動(Focolare Movement),畢生以推展合一神恩為職志。她的合一思想不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為當時的社會點燃一.....more
本書是一部記述1949年至1955年上海教友生活的編年史,作者雷煥章神父忠實地將上海教友團體和共產黨人之間的行動和談話抄錄下來,通過這本編年史呈現這段歷史時期的真相,以及上海教友為保持純正信仰,迎受...more
私立天津工商學院—津沽大學(Hautes Etudes de Tientsin)是一所由天主教傳教士在華創辦的高等院校,自1923年招生,於1951年被中國政府收回,退出歷史舞臺。本書對於學院傳教性層面深入研究,對文化傳教形式...more
本書是中文學界第一本針對馬里旦教育哲學與博雅教育思想理論,作系統化梳理與深入研究的論著,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與意義。作為一本教育哲學取向的論著,就廣度而言,作者提及美國永恆主義學者赫欽斯與阿德...more
伏開鵬神父,1903年02月11日出生於中國山東,祖父受聖言會神父感召而領洗,家族皈依天主教。伏神父12歲進入山東?州備修院接受培育。1924年加入聖言會,晉鐸後,旋即赴羅馬深造,取得教會法博士學位。1935...more
過去數百年來,耶穌會的教育秉持全人和博雅教育的理念與精神,在全球各地開辦了許多教育機構,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並推動科技、文化與文明的對話與交流。本書通過對歷史和文獻的多元角度的探討和分析,瞭...more
本書整合學術、生活,在實際生命歷練的過程中,從生理到心理,心念到情緒,精神、靈性,生死的意義與生命的追尋,回到生命的本質面對現實環境的一切,使對個體對自我及自我整合的可能性以達「全人」的狀態...more
本書作者提煉了畢生智慧來討論科學與宗教的爭辯,提供了一個最平衡、清楚和富有洞察力的總結。除了認為在批判性的科學探究與神學之間,不必然存在著難以調和的觀點,事實上更積極需要彼此的洞察。過去幾個...more
臺灣輔仁大學自1961年在臺復校,即以士林哲學作為天主教學術發展思想的基礎,多年來匯聚、培育了許多士林哲學專家,並發展出融通中國哲學特色的中華新士林哲學。本書透過實際訪問近二十七位哲學界師長,記...more
在臺灣近六十年的哲學思想發展中,輔仁大學本著士林哲學的精神與中國哲學融通,孕育出中華新士林哲學的體系。本書由臺灣當代重要士林哲學研究者鄔昆如、潘小慧、陳文祥、黎建球、陳德光、何佳瑞、蘇嫈雰、...more
十八世紀,日耳曼地區藉由本地歐洲藝術文化傳承及異地東方中國園林資訊,促進本地園林藝術發展及公共綠地景觀之現代化。十七、十八世紀正逢中國清朝黃金盛世,大量東方報導、中國商品與中國風藝術品進入歐...more
中西文化之遭遇是人類文明史上值得關注的「大變局」,具有「劃時代」意義,冷靜的分析兩種思想體系是如何遭遇、如何交鋒,又如何融會便成為思想界的必要任務。本書關注問題意識在於:同是講「愛」,「仁愛...more
劉志明蒙席的禮儀聖樂作品達三百餘首,是中文天主教禮儀音樂創作的重要先驅者之一。劉蒙席以傳統教會學院派嚴謹的作曲手法,佐其哲學與神學上的豐厚涵養,以及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作為創作中文天主教禮儀...more
1996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才首次承認演化論不只是一項假設,目前如宗座科學院這樣的機構以及各種國際會議上,教會持續與科學進行對話。教友需要瞭解如何整合演化論與基督信仰,重新解讀教會信仰以期符合現今...more
本書集結六篇天主教氣神學與中華文明未來發展之研究:1.王昌祉論士林哲學與天主教思想的本地化2.初探朱熹的「理-氣」宇宙論3.比較會通朱熹「太極」、《管子》四篇「道」及《大般涅槃經》「如來藏」4.初探...more
劉志明蒙席的禮儀聖樂作品達三百餘首,是中文天主教禮儀音樂創作的重要先驅者之一。劉蒙席以傳統教會學院派嚴謹的作曲手法,佐其哲學與神學上的豐厚涵養,以及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作為創作中文天主教禮儀...more
本書以身心靈整合之處境為主軸舉辦三次研討會,共匯集24篇學術論文,分層探討身心靈如何在面對現實生活時,能夠在平衡、整合的狀態下持續成長。...more
本書分作音樂、文學、電影、藝術四個層面,探討人類生活實際身心靈交匯的困境與成長提升,作為學術與生活的對照,並能提供實際進行助人工作者之參考面向及不同的思考角度。...more
教廷有兩千餘年悠久的歷史,一脈相傳。教廷一直是國際社會中極為重要的成員,教宗更是世界宗教、倫理、道德及精神的領袖。教廷不是一個傳統的世俗國家,它其實是個宗教實體,卻具有國際法主體的地位,教廷...more
本書為闡述哲學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全書共分五篇,第二、三、四篇屬人的哲學心理學,為本書的主要部份,第一、五篇屬生物哲學。本書以新士林哲學為基礎,在表達上依循士林哲學傳統課本的秩序:首先將要討論...more
劉志明蒙席的禮儀聖樂作品達三百餘首,是中文天主教禮儀音樂創作的重要先驅者之一。劉蒙席以傳統教會學院派嚴謹的作曲手法,佐其哲學與神學上的豐厚涵養,以及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作為創作中文天主教禮儀...more
本書為耶穌會士史學家鐘鳴旦以十六、十七世紀的耶穌會士在中國傳教的歷史為研究對象,所發展出的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觀察「他者」。本書內容包含七章節。第一章描述在中國基督宗教信仰團體的建立過程中,他...more
艾克哈(Meister Eckhast,1260-1327)是基督宗教中古世紀狄奧尼修式神秘主義的代表人物。艾氏曾於巴黎大學任教,並擔任道明會重要行政職位。唯於年老望重時捲入異端紛爭,並因涉及28條異端命題定罪,身後以...more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天主教神學、哲學與大學的發展簡史。作者由神的定義問題出發,依序討論了哲學的起源,大學的誕生,天主教哲學的發展,以及神學、哲學、大學三者間長達近兩千年的互動過程。作者認...more
本書為作者集結六篇已通過學術審查之期刊文章。所集結的六篇文章,是作者這幾年之中的尋思過程部分階段成果。領域從宗教敘事與社會實踐的關係,到文學、動畫與漫畫等領域的不同思考。雖然討論的文本領域相...more
郎尼根名著《洞察》(Insight)一書共分二十章。前十章環繞著認知結構的「經驗」、「理解」、「判斷」等層面作反思。本書集中在《洞察》前十章的認知理論作釋義,藉此引介讀者起步探索郎尼根哲學的堂奧。...more
本書對於靈魂的探討,係從歷史、人類學、民俗學方面著手,以證明世界人類,自古迄今,莫不相信靈魂的存在。而後再以客觀的態度,本哲學科學的方法,對靈魂的意義、存在、性格和功能等作一一論述或證明。...more
本書旨在說明輔仁大學第一階段在北京創辦的原始理念與特色,特別是自1933至1950年間聖言會經營時期,建構1925至1950年北京私立輔仁大學簡史,記錄由中國天主教知識份子創辦天主教會,透過本篤會士和聖言會...more
「基本哲學」乃西方兩千五百年的悠久哲學思想傳承中,最根本的「存在」與「上帝」兩大問題。本書第一部份探討「形上學」和「存有論」問題,第二部份探討「自然神學」和「理性神學」問題。在探討的方法上,...more
世紀蠻族入侵西歐,修道士以大無畏的精神教化他們信仰天主、識字讀書而進入文明;修道院有豐富藏書,修士們搜集、抄寫之功,承先啟後保存文化其功卓越。...more
本書研究的主題根據〈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與〈中國文化要義〉以探索梁漱溟的文化思想發展與內容在現代中國思想歷史上所佔有的重要地位。...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