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導讀〉液態之愛的流轉與凝固──自由與安全的矛盾需求和修養社會學的態度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黃厚銘

「濯足常流,舉足復入,已非前水。」—赫拉克利圖斯(Heracleitus)
「一切堅固的事物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事物都被褻瀆了,人們終於不得不冷靜地面對他們生活的真實狀況和他們的相互關係。」—馬克思(Marx)

1982 年,伯曼(Berman, 1982)引述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裡的這一段話為題目,寫就了其討論現代性的名著《一切堅固的事物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性的經驗》(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他在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所謂的現代性,指的是今日全世界的人們都共享著一種對時空、人我以及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與風險的經驗。此外,不令人意外地,他還特別提到,在工業化的發展趨勢中,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加速了我們的生活步調,而此一加速過程在創造新的人類環境的同時,也摧毀了既有的環境。這本書問世的十八年後,在當代英國的學術界,影響力與紀登斯(Giddens)相互輝映的包曼(Bauman, 2000)於世紀末提出了「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的概念,隱晦地與前述馬克思、伯曼的論著對話。藉著固態和液態的對比,包曼指出我們現今所面對的現代性,已經和先前的現代性有所不同。簡言之,在先前的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體制時期,現代性是固態、堅固的,並且是以空間的占有為主,而如今我們已經步入第二階段的現代性——液態現代性。基於科技在速度上的進一步提升,尤其是交通運輸與傳播(溝通)媒介的發展,空間、地域的限制不再是形塑現代社會文化的關鍵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液態現代性對時間、速度與變化的強調。而在即時性的電子媒介切斷了運輸與溝通之間的緊密關係以後,尤其是現今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手機等資訊科技的普及,更凸顯出液態現代性的特色與此一概念的貼切。換言之,包曼(Bauman, 2000: 3)主張早期的現代性雖然摧毀了原有的堅固事物,也就是傳統社會賴以維繫的基礎,但也接著樹立起屬於其自身的秩序與體制,亦即其自身的固態。而馬克思所謂的「一切堅固的事物都煙消雲散了」,要到液態現代性的來臨才徹底實現。身為「液態現代性」這個概念的原創者,包曼在退休後的近年來仍著述不輟,致力於用此一概念來分析現代人的處境,指出流動與變化已然成為現代人諸多生活層面的特質,而讀者手上這本《液態之愛》(Liquid Love),則是他在七十八歲高齡之時,將液態現代性的觀點延伸,用來理解現代人的愛情之作。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