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1 章:社交關係

最近,我曾前往醫院探望一位剛生了女兒的朋友。才踏入病房,就看到朋友一手抱著小嬰兒,一手將衣物塞進小皮箱,準備出院回家。小嬰兒醒著,正張大眼睛窩在母親安全的臂彎裡往外看,一面聞著母親身上的味道,一面感受母親帶來的溫暖。朋友打包行李時,還對新生兒輕輕哼了段小曲。這小娃兒僅僅來到世上幾個小時,便開始與母親建立親密關係;媽媽心情愉快地逗弄著女兒,女兒則是溫暖安全地躺在媽咪愛的懷抱中。她們的親子關係就此揭開了序幕。

這名小女嬰即將透過她與父母的親密關係,開始學習參與社交,在往後的成長過程裡,還要學習信任、溝通、遊戲和工作,與最親近的家人建立牢不可破的關係,並從家庭互動關係中體驗挫折、憤怒、失望、憂傷的感受。等到年紀再大一些,她將脫離親密的家人,進入同儕世界和更廣大的社交圈,而她學習參與社交,以及學習與他人(包括小學至高中的同學與師長、男友和丈夫,再來是她的子女)和睦相處的過程,這一切從她凝視母親的眼睛,享受母親的擁抱那一瞬間便展開了。

參與社交的能力,是優秀子女的基本發展能力。有了這項能力,就能建立可靠的人際關係,透過這些關係,又能學習了解自我和現實世界。

每個孩子都必須懂得「解讀」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們建立人際關係,當他長大以後,這種社交能力可幫助他結交朋友,與親戚、好友、同事、客戶間形成多樣化的人際關係。在遭逢壓力時,他會向感情篤厚的親友求助,藉此改善心情,解決問題。有了人際關係,小孩與大人都能與別人分享喜怒哀樂。

社交參與是怎麼開始的?
我先前在醫院裡看到的母子互動情形,可以說明孩子的人際關係從他們呱呱墜地之後便隨即展開,他們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也將迅速發展。當那名小女嬰四個月大時,她會用惹人憐愛的微笑引起媽媽的注意,媽媽也將以微笑回報她。這種愉悅的互動方式讓她對人際關係產生了信心,知道她有能力與他人建立感情。當她八個月大時,她會和照顧者甚至陌生人玩耍,還會主動玩躲貓貓,開懷大笑,四處爬行。

愉快的親子互動
小嬰兒在出生後頭幾個月,就能將自己的感覺轉化為情緒。他們開始了解自己的身體之外還存在著一個世界,而且最初是從爸爸的臉孔、媽媽的體味、一條柔軟舒適的小毯子、一陣驚人的敲門聲,或某個巨大聲響產生這個認知。感知這些事物,學習分辨「我」和「外界」的差別,是嬰兒與實質外在世界建立關係的重要步驟。

剛開始,這項認知來自一連串的感覺,包括:溫度、觸覺、味覺、聽覺、嗅覺和視覺。我在醫院裡看到的小寶寶已能運用所有感官,而這些感官的焦點是她的母親,等到她被父親抱在懷裡,焦點又會轉移到父親身上。父母用鼻頭觸碰寶寶臉頰、對寶寶輕聲細語、幫寶寶餵奶洗澡,以及搖晃安慰寶寶的動作,都能帶給寶寶極大的歡樂。此種互動方式也為寶寶提供了初期的情緒經驗,使她得以迅速地認識外在世界和人類活動。

成就非凡的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如此敘述嬰兒早期參與社交互動的情況:

嬰兒的微笑反應有時沒有太大或任何意義,有時則表示她覺察到有人愛她。這種被愛的感覺,就發生在母親出現的那一刻。稍大一點的嬰兒會在澡盆裡對媽媽潑水,在媽媽懷裡扯媽媽頭髮,咬媽媽耳垂,還會主動擁抱媽媽,或做出其他親熱舉動……這就能使嬰兒步入新的發展與統合階段。

大家往往以為,人類擁有社交能力是天經地義的事,畢竟人人都有父母,多數人還有兄弟姊妹,身邊也總是圍繞著其他人。不過,有些孩子遇到情緒不佳的時候,需要躲進自己的房間獨處,有些孩子是靠打電動、玩電腦、看電視(基本上都是一人活動)來逃避不愉快,有些孩子則是利用打架鬧事、挑釁或激怒別人以引起注意等行為來建立社交關係。

父母都樂於見到小嬰兒在玩親子遊戲時高興地發出叫聲和笑聲。一位媽咪可能把一只響鈴放在小嬰兒頭上逗她笑,並一再重複這遊戲。這類趣味互動能使小嬰兒進一步了解媽咪是跟她不同的另一個人,也讓她明白只要用笑聲和笑容回應那些可笑的遊戲,就可以維持兩人之間的親子互動關係。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