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 作者:侯文詠
  • 出版日期:2010/07/05
內容連載 頁數 1/6
不乖才好
根據辭海的解釋,所謂「乖」指的是:孩子懂得道理而不淘氣。換句話,「乖」指的是順服。
也許有人要問:這樣的乖有什麼不好?

在我看來「懂得道理,不淘氣」沒什麼不好,問題出在這個孩子懂的「道理」到底對不對,有沒有道理。
考自己的文章得不到一百分?

先來講個故事吧。
我有篇文章被收錄進國文教科書裡去了。那年我的孩子正好是第一屆讀到這篇文章的九年級學生。他們班上的同學就對他說:
「你回去問你爸爸,這課到底要考什麼?」

於是兒子跑回來問我。
我不聽還好,一聽了差點沒昏倒。我生平最痛恨考試了,沒想到自己的文章變成了別人考試的題目。我還清楚地記得自己自大學聯考(現在叫指考)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論語、孟子這些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拿去燒掉。

(望著熊熊一陣火,心裡還一陣快意暢然……)
我抓了抓頭,尷尬地說:「我真的不知道學校老師會考什麼耶……」
「可是,」兒子著急地說:「你是作者啊。」
「問題是我當初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人拿來當考試題目的啊。」
結果我當然想不出什麼題目來。
後來學校真的以那課的課文為範圍考了一次試。
兒子考完試之後,我突發奇想,請他把考卷拿回來讓我也考一考。

本來不考還好,一考之下我發現我不會寫的題目還真多。我寫完了試卷,兒子對照答案,竟只得到八十七分。兒子用著沉痛的表情告訴我:
「爸,你這個成績拿到我們班上大概只能排第十三、四名。」
我聽到是有點愣住了。考十三、四名當然成績雖不是很糟,但這起碼表示:我們的制度更認同那十二個比我分數更高的同學。
那十二個考得比我好的同學當然很值得驕傲。但我擔心的不是他們。而是我們這樣的教育制度最後會把我們帶到哪裡去?

這實在很可怕。如果所有的人都很「乖」,大家也全循規蹈矩地變成了拿高分的考試高手,將來誰來當作者寫文章給人讀呢?

本來,學習國文的目的是為了要培養學生欣賞作品的能力,並且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習到用中文表達的能力。然而,在這樣的制度下,學生的思考全被文法、辭性這些技術性的問題給占據了,以至於考試能力固然很強,但卻加深了他們對中文的疏離。這樣的疏離,不但剝奪了學生從閱讀得到感動、思索人生的機會,甚至剝奪了他們書寫表達的興趣,搞得他們連寫出通順流暢的文章都大有問題。這麼一來,就算國文考得了高分,又有什麼意義呢?

雖然這只是我們可以舉出來的千千萬萬個例子之一,但這樣的例子也正是「太乖」了的最大的風險之所在。這樣的風險在於:
一旦主流思考錯了,我們就再也萬劫不復了。

東方文化向來重視傳承,不聽話的孩子叫「不肖」(意思是,孩子和父母親不一樣),孩子聽父母親的話叫盡孝,臣子聽君王的話叫盡忠,於是我們有了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的傳統,有了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一脈不能違背的前輩。在這樣的文明裡,一個後代最了不起的德行就是做到把先人的想法「發揚光大」。

問題是,這就是一切了嗎?
先人就不出錯嗎?如果從黃帝開始就是錯的,我們怎麼辦呢?就算黃帝是對的好了,一直經過堯、舜、禹、湯,假設就在湯的時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誰又敢保證黃帝時代的看法,到了湯的時代,一定合適呢?

一旦如此,誰有能力讓那些錯的改成對的?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