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民國三大文妖紀傳:傷心的祭壇

民國三大文妖紀傳:傷心的祭壇

  • 作者:張永久
  • 出版日期:2011/02/01
內容連載 頁數 2/3

二.黃埔陸軍小學時代
一九○二年,張競生被他父親送到本村私塾就讀。次年,他考入琴峰書院(後改名為縣立第一小學),當時在校就讀的學生年齡參差不齊,有三四十歲的秀才和童生,也有剛剛入學發蒙的十幾歲的幼童,教書的先生名叫喬家鐸,是廣州市的一個著名教師。這所學校開設有國文、算術、歷史、地理、體操以及日文,均由喬家鐸老師包辦,張競生對喬老師十分推崇,許多年後仍稱他為「全能教師」。一九○四年,張競生進入汕頭同文學校,該校為抗日英雄丘逢甲主辦。無論在哪所學校,張競生皆以聰明好學而獲得師友的好評。

一九○五年,清朝停辦科舉,從軍成了讀書人的一大出路。

一九○七年,張競生十九歲,正值各種夢想發芽的年齡,他的心中裝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這年他考入廣州黃埔陸軍小學,該校名雖為小學,所授課程實為高等學校課程,學制三年,外文要求達到能翻譯的水平。

這所黃埔陸軍小學,在當時的中國南方,可以說是風光無限。兩廣總督岑春?、張人駿都曾分別兼任總辦,學校監督姓韋,是從日本歸國的留學生,副監督叫趙聲,字伯先,江蘇丹徒人,是著名革命黨人,孫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他能擔任黃埔陸軍小學副監督,正是聽從同盟會的安排,以該校為基地,秘密傳播革命思想,著力培植革命分子,積極籌畫將來在廣州發動的新軍起義。當時報名者眾多,能夠被錄取的都是佼佼者,如陳濟裳、陳銘樞! 等著名軍閥和政客,都與張競生是同班同學。

上世紀二○年代的中國,革命是一種時尚,幾乎所有熱血青年,都被「革命」二字所鼓舞,他們整天所想的都是標語、傳單和炸彈。張競生也不例外。他在課堂上偷看革命黨出版的《民報》,思想深受影響,與數名同學相邀,剪掉腦後的「豬尾巴」辮子。他的心中還揣著個幼稚的想法,私心以為將來當上了清朝的軍官,豈不是要為清朝服務而欺負漢人嗎?這麼一想,他對從軍的興趣大減。 恰在此時,張競生從報紙上看到了陸軍部的一則通告,要從黃埔陸軍小學法文班選拔兩三名學生,到法國入士官學校深造。黃埔陸軍小學每年招收學生一百人,分別學習日文、法文、德文和英文,張競生是第二期入學的學生,被分配在法文班,而在這個班裏,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是第一名。看到這則通告,張競生心中竊喜,暗自以為,要選拔學生去法國學習非自己莫屬。誰知時間過去了一個多月,學校方面始終沒有絲毫動靜,他和幾個成績好的同學詢問副監督趙聲,趙聲告訴他們,留學法國的名額被退掉了。張競生等人問為什麼退掉名額?趙聲說,這事是韋監督辦的,韋監督認為本校沒有夠格的學生。

留學法國的事成了泡影,張競生滿腔憤懣。一件偶爾發生的事情,使張競生的人生開始了新的旅程。當時學校是集體用餐制,每八個人一桌,其中若有一兩個吃飯快者搶食,剩下的其他人就有可能吃不飽。為公平起見,張競生與另一個名叫王鸞的同學牽頭,將所有同學按自願組合的原則編成八人一桌,然後就餐。那些平時吃飯喜歡搶食的,張競生專門將他們編在了一起。這樣一來,那些喜歡搶食的同學不高興了,他們吵鬧起來,直到大動干戈,驚動校方,韋監督從校辦公室走出來,詢問了事情經過,得知是張競生、王鸞牽頭所為,第二天,學校走廊上貼出了一紙通告:開除張競生、王鸞兩同學。

許多年以後,張競生回憶此事時是這樣說的:「本來,這是少年的一時乖張行為,照理可以降班再回學校讀書的,但我因為不願為滿清軍人,決意不再回校,遂與那位被革除的同學一同前往新加坡,去投奔孫中山先生為革命黨了。」

三.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遭遇尷尬
雖說後來張競生與王鸞的友誼未能始終保持,但是當年兩個熱血青年割頭換頸的俠客氣慨,仍是值得讚頌和懷念的。

黃埔陸軍小學開除的公告張貼後,張競生和王鸞經由學校副監督趙聲介紹,前往新加坡投奔孫中山。
在一幢東南亞風格的小洋樓裏,孫中山身穿樸素的中山裝,態度溫和地接待了兩個年輕人。孫中山聽了兩位青年的講述,沉思片刻,緩緩說道:「你們想錯了。我們革命黨人,就是要像鑽進鐵扇公主的孫悟空一樣,鑽進滿清內部成為軍人,用他們的兵器來打倒他們。你們先前恐怕只聽了一面的宣傳,以為做滿清軍人,就是欺負漢族人,這是指那班無知識、無民族心的軍人而言的。但我們現在所要宣傳的,是希望一班革命青年去當滿清的軍人,然後伺機起義,推翻滿清政權,恢復漢室。因此,我還是勸你們回到國內去做革命黨吧。」
3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