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電腦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錫蘭式的邂逅

今天的斯里蘭卡(Sri Lanka)從前叫錫蘭,古時候阿拉伯世界稱它為Serendip。傳說中錫蘭國王有三個兒子,聰明正直,國王延請了全國最有智慧的學者,傳授兒子最好的學問,然後吩咐三個王子遊訪世界,體驗人生,增加歷練。三位王子本來志不在尋找寶物,卻用他們的知識和機智,沿途有不少意外的發現,也幫助了許多人。他們的遊歷被寫成一本傳說故事《錫蘭三王子歷險記》(The Three Princes of Serendip)。十八世紀中,故事傳到英國,被一個喜歡寫信的英國貴族借用,創造了一個新的英文單字──serendipity。

Serendipity不只找不到一個相對應的中文辭彙,在英語世界裡,也是一個很難對付的單字。有一位學者為了它,寫了一本傳記,從來源談到流變;它的最初一百年無人知曉,一百年後,知道它的人從文學界逐漸擴散到科學界,甚至於商業界,到今天知識分子用它炫耀自己的學問淵博;縱然如此流行,在二○○四年,它還是被選為最難翻譯的十個英文單字之一。

Serendipity一詞主要的意思是沒預期、意外的發現,在中文裡有巧遇、邂逅的含意。但這個意外發現,並不是瞎貓碰到死老鼠,或者是醉漢半夜在街口的隨機漫步;它是一個機靈的心智(一如三位錫蘭王子既聰明又博學),經過刻意的尋覓,偶然撞到原本毫無預期、一無所知的新發現。這種「錫蘭式邂逅」的經驗,對我們其實並不陌生,無聊時拿著遙控器胡亂轉台的電視迷、沒事愛逛百貨公司的時髦女性、老愛上書店的愛書人及流連在舊貨攤間的收藏家,都在體驗serendipity的魅力。


偶發力=運氣或靈感?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意掛帥,serendipity的含意從現象的描述,擴充為能力的培養,更成為個人或組織開發創意的一個來源,因此有人把它翻譯成「偶發力」。這個字眼跟原文serendipity一樣,完全無法令人望文生義,不過為了行文方便,在此姑且權用。

科學發展史上,若缺少偶發力,不知有多少歷史需要改寫!牛頓要不是常常坐在蘋果樹下,或是蘋果始終沒從樹上掉下來,不知道他後來會不會悟出萬有引力?英國生物家佛萊明(Alexander Fleming)若沒出去度假,或是沒忘記把培養皿蓋上,發現盤尼西林的人可能不是他;一九四五年美國工程師史賓塞(Percy L. Spencer)站在一台雷達的磁電管旁,居然發現口袋裡的巧克力化了,隔兩年,他便發明了全世界第一台微波爐。類似意外的發明或發現,足夠寫好幾本書。

然而偶發力和純粹的運氣究竟不同,多少人曾經被樹上落下的蘋果打到頭,卻沒人想到地心引力,你我若是口袋的巧克力化了,必然趕緊就把它吃進肚裡。運氣,總是對有備而來者青睞有加(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s)。

偶發力跟凌虛而降的靈感也略有不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國破家殘的傷慟,春天的花鳥也為之感哀,這是心與境的對白,有偶發力的作用;「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這種靈感渾然天成,多是心靈的冥想,不像偶發力,靠外境的刺激而生。科學史上,偶發力的例證多半發生在化學、醫藥、生物,其次是物理,最少的是數學。歸納來說,以實驗為研究方法、具象的、跟人接觸的,偶發力往往舉足輕重;研究理論、抽象的、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則更需要靈感。

跟靈感相較,偶發力比較容易訓練。加強偶發力的方法有兩個主軸方向,一是增加邂逅新鮮事物的機率;其次,要培養一雙慧眼,在眼花撩亂的眾多新鮮事物中,必須能在第一時間洞察出獨特的訊息,即時掌握。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