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內容連載 頁數 1/1
教改能挽救經濟不景氣?
芬蘭招牌:九年基礎教育

一九九O年經濟衰退不僅令人始料未及,還讓芬蘭來到了崩潰邊緣。他們需要果敢而迅速有效的方法來改善國庫赤字,並且想辦法復甦自從蘇聯於一九九O年瓦解以後隨即低迷萎縮迄今的國際貿易市場。芬蘭招牌:「公立學校」(peruskoulu),或稱九年綜合基礎教育制度,是挽救芬蘭經濟與社會的重要改革角色。

全世界有許多教育領導者都發現自己國家的教育體系正身處在一九九O年時的芬蘭困境之中。全球經濟低迷嚴重打擊了許多中、大學教育體系。當知識導向的經濟體系要求投入生產力與創新能力等等必需條件時,當地的學生程度卻與這些要求相去甚遠。學生似乎認為中學與大學所提供的教育非常無趣,無法切合於急速變遷時代的需求。對於那些憂心教育體系是否真能獲得改善的人們來說,芬蘭教改的故事將會帶給他們希望。

第一手芬蘭教育資料 芬蘭教育專家談改革

芬蘭其實是最不可能取得教育改革成功的例子,卻能夠真正的實現前述所及的各種相關教育政策。這座北歐小國的學生不僅受惠於教育改革,取得前所未有且穩定持續的高水準國際教育評比表現,也同時創下了最小的學習成就落差,更在經濟競爭力、企業資訊透明度、普遍生活水準與適宜性等國際指標中,獲得相當崇高的成就。芬蘭雖然只有五百五十萬人口,卻能綻放出與英美國家迥異不同的教育目標與經濟方針。

芬蘭的非凡例子自然引起外界好奇與苦思。全世界的教育學家與政策制訂者紛紛造訪這座斯堪地那維亞國家,試圖找出它成功背後的秘訣,筆者也有幸能共襄盛舉。二OO七年,筆者獲得一次難得的機會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Orgai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芬蘭訪查團隊,期盼能找出芬蘭成就與其教育與培育領袖政策之間的關連何在(Hargreaves, Halasz, & Pont, 2008)。

許多芬蘭經驗的評論人僅僅仰賴於二手資料、訪談少數幾位資深政策制訂者或者讀一讀常見的教育評析學術作品。但我們並非如此,相反的,我們實際的進行觀察、訪談學生、老師、校方、地區行政長官、大學研究專家以及芬蘭教育部最高層級的幾位工作人員,並且廣泛探索芬蘭社會的歷史與組織架構,也在最有活力的當地企業諾基亞進行同樣規模的考察。我們期盼能夠瞭解這個國家,包含它的歷史與教育體制,並且釐清在一九九O年的柏林圍牆倒塌之後,芬蘭如何在失去既有的蘇聯封閉市場時,還能完成猶如戲劇般傳奇的經濟與教育轉型。

平等教育的真諦

第一個目標是鼓勵人數廣泛、多元、來自於不同環境的學生,都能在相同的學校與班級一同學習。這些學校與班級也會使用嶄新的教育與學習途徑。機會平等原則堅持所有學生都必須擁有公平的學習機會,並且能夠從此邁向成功、享受學習。人們過去已經知道特教學生的成功條件就是盡早發現他(她)的學習困難與其他障礙,並且即時進行處理。特殊教育因此迅速成為舊教育系統的內在課題,政府有關當局與學校也都儘快聚集了訓練有素的特教專家,希望能協助有特殊需求的學生。

輔導勝於教導 暢通生涯諮詢管道

綜合學校教育綱要要求學校必須義務提供學生職業生涯指導與諮詢服務。當時普遍認為,學生如果一直就讀於同一個學校,並且在義務教育結束後才轉換環境,當該生決定未來何去何從時,一定會需要系統化的諮詢服務。此外,設立職業生涯指導之用意,也在於讓學生盡可能不要做出未經充分思考的選擇。

原則上,學生在畢業之後有三種選擇:繼續就讀普通體系的後期高等教育學校(高中),就讀技職體系的後期高等教育學校(高職),或者就業。在兩種後期高等教育之內,都還有數種選項。職業生涯指導與諮詢服務很快就成為了初階教育與高等教育中的基石,這也是芬蘭教育體系得以擁有如此良好的低年級留級比例以及輟學率的重要因素。職業生涯指導是校園生活與職場世界的中介橋樑。在當時的教育綱要中,每一位就讀公立學校的學生都必須在指定的工作場所中進行為期兩週的學習體驗,作為生涯指導的部分課題。

研究型教師才能因材施教

新的公立學校要求任職於不同學校的老師必須緊密無間的合作。因此,無論是原先偏向學術研究性質的文法學校老師,或者是技職取向的市民學校老師,都須善用其多元的教育能力,在同一所學校當中齊心教育學生。誠如裘尼‧法利賈維(Jouni Välijärvi)教授所說,綜合學校的改革不只是組織與制度的變遷,更是芬蘭學校教育新哲學的誕生。這個哲學的內涵有三。第一,相信所有學生只要擁有足夠的機會與支持,都能真正的學習到各種事物。第二,強調理解人類的多元性,並且認為重要的教育目標就是利用多元性來學習各種事物。第三,正如約翰‧杜威(John Dewey)於數十年前所說,學校教育理當如同小規模的民主政體。因此,新的公立學校教育要求教師應用嶄新的指導途徑,創造因材施教的學習環境,並且將教育視為極為崇高的職業。新哲學的期盼終於在一九七九年掀起了一陣廣泛的教師改革:嶄新的教師法順利通過,強調師資專業發展,師資培育也更為著重研究導向。
11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