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3/4


麥克尼爾公司希望傳達支持的心意,表示莫疼瞭解媽媽的痛,而且隨時可以提供協助舒緩疼痛。可是,很多所謂的「媽咪部落格」網友們卻持不同看法。廣告影片中那位媽媽的旁白說,嬰兒揹帶「讓我看起來完全就像個媽媽,所以如果我看起來又累又抓狂,人們應該可以理解是為什麼。」

這支廣告把這些媽咪大大得罪的原因有兩點:影射她們揹孩子是趕流行的說詞,還有她們看起來就像「抓狂」一樣,所以她們在部落格和推特上發文,這股怒火很快就延燒開來。

沒多久,就有數千人加入聲援,她們發出怒吼:「孩子永遠不是流行的代言人,那是多麼可憎的想法! 」發文抗議的人數呈倍數成長,很多人都說要抵制這家公司,這個議題開始延燒到推特上,這個抵制行動也引起《紐約時報》、《廣告時代》(Advertising Age) 等多家媒體爭相報導。很快地,在谷歌搜尋關鍵字「莫疼」和「頭痛」,跳出來的前十大結果中,就有七個是跟這次行銷慘敗相關的連結。

在拖了很久時間後,莫疼終於把這支廣告從官網撤下,並且發表了一篇冗長的道歉聲明。

及早防堵怒火燎原

拜科技之賜,得以讓擁有共同興趣或目標的人們,組織聯合行動愈來愈容易。藉由提供人們更便利、更快速的聯繫管道,社群媒體可以讓志同道合的個人找到彼此、分享資訊並擬定行動計畫。當人們相隔遙遠或是處理具有微妙政治或社會意涵的議題時,這些科技尤其有用,不少人指出社群媒體就是自二○一○年底起,在阿拉伯世界爆發的一連串反政府示威浪潮「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甚至是推翻突尼西亞與埃及政府事件背後的催化劑。

在這些如火如荼的社會運動中,有些具有正面助益,或是讓人民可以起身反抗獨裁政權,或是幫助面對騷擾的青少年瞭解,他們可以過更好的生活。

但在其他情況下,評論與社會運動的本質多屬負面,不實謠言可能愈演愈烈,流言蜚語可能變本加厲。我們到底有沒有辦法預測哪種情況將得以控制,而哪種又會如雪球般愈滾愈大?

部分答案必須回到生理激發來談。有些負面情緒也許更有可能一發不可收拾,因為它們引起高激發反應,自然更可能擴散開來。所以對客服不滿的長串漫罵攻擊,或是擔憂新的健保方案可能更差的謠言,應該比悲傷或失望的表述更容易不脛而走,傳得沸沸揚揚滿城風雨。

所以老師和校長們應該特別留心帶有情緒性的有害謠言,因為它們可能會傳得滿天飛。同樣地,莫疼當初也有機會防堵抵制的發生,只要他們多留意觀察網路上的不滿和牢騷。從民眾留言、推特或狀態更新中,搜尋一些像「惹毛了」、「生氣」、「火大」的字眼,在怒火蔓延之前妥善處理消費者的抱怨。藉由及早改善高激發情緒,在負面效應的野火燎原之前便能獲得控制,甚至全面撲滅。

運動激發人們分享

我們的情緒列車開到這兒,是最後一站了。

在華頓商學院,我們有一個行為實驗室,受測者被付費進行各式各樣心理與行銷實驗,他們的任務通常都是在線上問卷表上做勾選,或是在紙上圈出答案。

幾年前的十月,受測者來到這兒進行一項實驗時,聽到的指示跟平常有點不一樣,半數參與者被要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動,放鬆六十秒鐘,很簡單。

然而,另外一半的人則被要求在原地慢跑一分鐘。不論他們是穿著運動鞋或高跟鞋、是穿著牛仔褲或休閒褲,通通被要求在實驗室中央原地跑六十秒。

好。沒問題。這是在做什麼?有些參與者在我們提出要求時,投以不解的疑惑眼光,但全數都照做了。

他們做完之後,又繼續參與另一項看似不相關的實驗。他們被告知該實驗是想瞭解人們會跟別人分享些什麼,而且手上都拿到校刊裡最新的一篇文章。閱畢之後,他們可以選擇是否將文章轉寄給任何自己喜歡的人。

實際上,這個「不相關研究」是我最初實驗的一部分。我想要驗證一個簡單卻耐人尋味的假設。到此階段我們已知能激發情緒的內容或體驗更有可能被分享出去,但我很想知道激發的影響範圍是否更大。如果激發情緒促成分享,那麼是否任何生理激發都會驅使人們將故事和資訊與他人分享呢?

在原地跑步就提供了絕佳的測試。跑步並不會喚起情緒,但它就像生理激發,會讓人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等等。所以如果任何形式的激發都能提高分享,那麼連在原地跑步都應該會促進人們分享,即使他們所談論或分享的事情與被激發的原因毫無關係也一樣。

結果確實如此。被指示慢跑的學生中,七五%的人分享了那篇文章,比「放鬆組」的學生高出了兩倍之多。因此,任何形式的激發,無論是情緒因素或生理因素,甚或是情境本身(並非內容)使然,都能夠促進傳播。
4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