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甲申詩史:吳梅村書寫的一六四四

甲申詩史:吳梅村書寫的一六四四

  • 作者:陳岸峰
  • 出版日期:2014/11/30
內容連載 頁數 1/7
第一章 「甲申之變」與「傳心之史」
 
一、「甲申之變」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1606-1645)率大順軍攻陷明朝首都北京,1崇禎(朱由檢,1611-1644;1627-1644在位)於當天子時在煤山的壽皇亭自縊殉國。由此,統治了中國二百七十六年(1368-1644)的明朝政權,終於傾覆,其時為崇禎十七年,亦稱甲申年,故史稱「甲申之變」。四月二十二日,鎮守山海關的遼東總兵吳三桂(長伯,1612-1678)引清兵入關,並與滿清攝政王多爾袞(1612-1650)聯軍,在一片石(遼寧與河北的分界處)合力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五月三日,多爾袞擁順治(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1643-1661在位)進入北京,中原易鼎。

「甲申之變」的歷史悲劇,皇帝殉國,國家淪喪,天崩地裂,遍地烽煙,震撼了充滿歷史意識的詩人吳梅村(吳偉業,駿公,1609-1671),在忍辱含垢之餘,他惟有賦詩書寫社稷傾覆之始末,以盡史官與詩人之責任。其作品,誠如沈德潛(確士,1673-1769)所言:「故國之思,時時流露。」2在吳梅村全方位的詩史書寫之下,「甲申之變」翻天覆地的動盪變革,猶如悲壯的畫卷,慢慢展開,悲恨相續,可歌可泣。
 
二、詩.史.詩史
1.詩與史
孟子(前372-前289)曰:「王者之跡息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3孟子將《詩經》與《春秋》等量齊觀,均視為歷史。及至漢儒,則用以史證詩的方法研究《詩經》,明確地將《詩經》視作歷史文獻。隋末的王通(仲淹,584-617)則更提出「三經皆史」的觀點:
 
昔聖人述史三焉。其述《書》也,帝王之制備矣,故索焉而皆獲。其述《詩》也,興衰之由顯,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跡明,故考焉而皆當。此三者同出於史而不可雜也,故聖人分焉。4
 
王通由《詩》而見「興衰」,可謂是「詩史」觀念之真正起源,當然他並未就此再作伸述。簡而言之,《尚書》、《春秋》及《詩經》均可視作歷史材料,其區別僅在於閱讀的角度與方式而已。由此可見,以詩為史,其來有自。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