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3/3
這段期間,民間組織、學院團體進入社區,補足過去被遺漏的生活歷史紀錄,並試圖尋找「就地整建」、「先建後拆」的可能性。走入歷史的最後一個月,社區舉辦各項動員、告別活動,學界舉辦「反對市府推土機」公共論壇,結合都市經濟、社會運動、規劃設計專業及社會人道主義的觀點,全力呼籲市府在安置計畫尚未完整之前不要拆遷居民,也提出「部分變更、就地安置」等讓公園如期完工的折衷方案。

儘管民間奮力爭取協商空間,甚至在拆除當天凌晨陸續發生六起火警,拆除大隊準時於清晨四點鐘集結,八部推土機、一千二百名警力進入。當時康樂里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九戶住戶與攤商,另外包含廟宇六間,日人墳墓二千五百座,這個曾經是貧窮、弱勢的載體一併走入歷史。

康樂里拆遷後,公園重新規劃並附建地下三層停車場及長安抽水站,並於二〇〇三年底全面完工開放使用,林森北路西側的十五號公園用地命名為康樂公園,東側的十四號公園用地命名為林森公園,是臺北市中心商業區中大型的公園。公園的規劃保留原日人墓地中大、小兩座鳥居(大鳥居主人為臺灣第七任總督明石元二郎)的歷史文化的遺跡,並融合自然生態,提供鄰近居民活動及自然教育的機會,為市民闔家同遊的休憩景點。

一九三二年都市計畫中的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在七十年後完成闢建,康樂里走入歷史,其中的故事卻難以抹滅。康樂里綿密自成一格的聚落生活網絡,是典型城鄉移民生活史的縮影,面對歷史情感與都市公共空間的衝突,公權力執行時的矛盾與遺憾,在在成為後續都市規劃過程中必需的反思與提醒。
3上一頁 1 2 3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