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知味尋真

知味尋真

  • 作者:林行止
  • 出版日期:2015/05/08
內容連載 頁數 1/7
流長源遠炒菜  救火鸚鵡倒梁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俞為潔的《中國食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談〈炒菜的出現〉,指出「炒」作為一種烹菜方法的名稱,首現於《齊民要術》的〈養雞第五十九〉:「炒雞子法,打破,着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葱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其〈月正腤煎消法第七十八〉(按:月正、腤各指「煮魚煎肉」,頗像雜燴),則説「用新成子鴨極肥者,其大如雉。去頭,爓治,卻腥翠、五臟,又淨洗,細剉如籠肉。細切葱白,下鹽、豉汁,炒令極熟。下椒、薑末食之。」

俞教授説「隨着金屬炊具和植物油的普及,南北朝(按:公元420至580年前後)時開始出現炒菜。炒菜是鍋中放入少量油,以之為中介質,在鍋底加熱後把肉或蔬菜倒入鍋中……不斷地翻攪至熟,調料之味在翻炒過程中浸入菜肴……。」

大概過了一千五百年,西洋人才知道炒這種烹調方法及其妙處,《牛津英文字典》説這個從華文翻譯而成的stir-fry(筆者不以為是信達之譯),見於1959年C. B. T. Lee所著的《中國烹調》(Chinese Cooking for American kitchens;應於1958年初版,《牛典》顯然有誤)。與《齊民要術》一樣,李氏亦以炒雞蛋為例。據《牛典》所記,此後「炒」在歐美大行其道,各報食經版介紹了大量炒的食譜,以至去年一位美國廚師寫了一本《甚麼都可一炒》的書;而有人更搜羅各餐館的配料,有系統地編成《炒的配料》——超市架上有關的調味品亦愈來愈多。

維基百科的炒是「chao」,它把之與「爆」(「bao」)合論,不倫不類;它又指炒始於漢朝,那可比有文字可尋的南北朝早了二、三百年!

西方烹調術中,與炒相近的是法國的sauté,一般英漢字典譯為嫩煎、快炸,陸谷孫還加上「炒的」,似較勉強;此字原義為「彈跳」,用於烹調,當指攪動在 放了牛油或橄欖油的平底鍋中的食料(食料因此在鍋中「彈跳」),與講究火候、手法和「鑊氣」的「炒」, 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