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_加碼
我媽媽的寄生蟲

我媽媽的寄生蟲

  • 作者:林蔚昀
  • 出版日期:2016/01/27
內容連載 頁數 4/7
念國中時,因為無法早起趕公車,所以每天我爸爸都開車或坐計程車帶我上學。選高中時,我想要脫離家庭獨立,於是選了離家很遠的景美女中。但是直到甄試錄取,我才晴天霹靂地發現:原來只有外縣市的學生才能住校。打錯如意算盤的我,只好天天通勤,又因為爬不起來,再次讓我爸爸坐計程車帶我上學。

在別人眼中,我確實是個依賴、缺乏生活能力的小孩。許多事我只要表示擔憂,甚至不用開口要求,父母就會自動自發替我著想,幫我處理好。比如,十七歲時第一次當導演做小劇場(我去投一個藝術節的公開徵件計劃,結果被選上了),不知道上哪裡找排練場地,爸爸就把他學校的辦公室借給我用。後來要公演了,劇場卻在滴水,爸媽也到場幫忙拖地板,讓主辦單位嘖嘖稱奇:「別人來搞劇場,父母都威脅要打斷孩子的腿,從來沒見過這麼相挺的。」

我一方面享受父母照顧帶來的方便,另一方面深深引以為恥。當別人對我說:「哎喲,妳就是一個千金大小姐嘛。」我感到非常不舒服。我覺得別人只看到我的先天優勢,卻看不到我的後天努力。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的庇蔭和高成就成了我身上一個帶來恥辱的印記。我曾經這麼希望:要是我父母很貧窮、很普通就好了,這樣別人就會把我的成就視為是我自己努力得來的,而不是把它當成理所當然的、我父母的一部分或延伸。

十七歲的我很不獨立,又渴望獨立──或者該說,渴望證明自己的獨立。因為這樣,我鼓起勇氣開始第一趟「自助旅行」:我立志環島一周,到朋友家去住,用攝影機去拍他們的生活。這個計畫一開始聽起來很棒,執行起來卻十分困難。我從來沒有一個人在外旅行過,也缺乏和他人相處的經驗。結果只出去三天,我就夾著尾巴回台北了。這次的失敗讓我感到更加屈辱,於是我痛下決心:下一次,我要去一個更遠的地方,不那麼容易回來的。

我選了英國。為什麼選擇去英國,而不是我父母曾經留學過、較為熟悉的美國?一方面是因為我很喜歡英國導演Danny Boyle拍的《猜火車》,覺得它是關於尋找人生意義的另類經典。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