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2/6
再看朝鮮半島的狀況。從14世紀開始,朝鮮社會、政治與思想,都深深地浸潤在儒家價值之中,也受到儒學的轉化。高麗時代朝鮮人在元朝首都中舉人數大幅增加,反映出朝鮮儒學已相當發達,而在中國考上科舉的朝鮮考生,除了學術成就受人肯定,在家族搏得顯赫名聲之外,無形中更強化了朝鮮社會的儒家精英主義。到了朝鮮時代,社會上層階級「兩班」既是儒學的推動者,又是中央政治權力的掌握者,在地方上也有巨大影響力。儒家在朝鮮時代幾已成為「準宗教」的國家信仰,朝鮮時代的儒者深信《五經》乃先王之聖典,經世之大要皆在經典之中,唯有精研儒家經典,政治革新才能落實。《四書》(尤其是《大學》),則被視為新儒家思想精義之所在,上自君王,下至臣屬,人人必須熟讀。此外,宋儒的形上學、修身與禮法之學,也深受朝鮮學者重視;而朱熹(晦庵,1130-1200)的《近思錄》與《四書集註》也成為朝鮮儒者必讀之經典。我們披閱《朝鮮王朝實錄》,隨處可見在朝鮮宮廷裡,國王與儒臣討論《論語》或《孟子》經文之涵義,甚至爭辯經典對現實政治之啟示。
 
(二)互相滲透性
 
中國歷史上有關儒家知識與政治權力密切互動的例子不勝枚舉。自從漢武帝獨尊儒學以後,《春秋》與《尚書》等經典,就在漢帝國的司法事務上發揮指導作用。在西漢時代,《論語》這部經典也在高層政治中發揮作用。西漢成帝(在位於33-8BCE)時曾任丞相六年的張禹(?-5BCE),告老家居之後,仍是皇帝之咨詢對象。永治(16-13BCE)、元延(12-9BCE)之間,日蝕、地震頻仍,吏民多上書言災異之原因,認為係王莽(巨君,45BCE-23CE)專政所致。皇帝親自詢問張禹有關天變與吏民對王莽的批評,張禹引用《論語》「子罕言命」、「子不語怪力亂神」、「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等三處經典文本,以間接迴護王莽,贏得王氏子弟好感,也為自己家族免禍。在這段史實中,《論語》在政治場合與政治脈絡中被引用並論述,具體說明中國歷史上儒家知識系統與政治權力之互相滲透性。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