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我破壞了女兒的閱讀興趣
我早期研究數位學習,以數學和大學的程式語言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比較少接觸閱讀。之所以對閱讀產生研究興趣,是緣於我教導女兒的失敗經驗。
 
二〇〇〇年,曾志朗院士剛接任教育部長,隨即登高一呼,在國內推動大量閱讀。當時我的大女兒正在就讀小學高年級,我一直覺得她是全家人中最會念書的。所以,就如同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一樣,我鼓勵她多看書,並推薦了《螞蟻.螞蟻》(Journey to the Ants: A Story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 這本書給她。這是一本科普的書,獲得報導文學獎的最高榮譽──普立茲獎,且其中一位作者,是我十分敬仰的生物學巨擘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Wilson),書中有不少內容是威爾森的研究。我認為這是本「好」書,當然要推薦給女兒看!
 
推薦後不久,某天,女兒告訴我她看完了。我當然非常高興。可是,從此之後,女兒好像不再愛看課外書了。我很難過,直到今天,仍然為了這件事感到自責:她看的書,是爸爸指定的書,為爸爸而看,不是為自己的興趣而看,我破壞了她的閱讀興趣。

台灣推動閱讀,不少學校有所謂「共讀本」,就是所有學生必須共同閱讀的書本,這些共讀本都是校長或老師認為的經典、好書,學生不能不讀。共讀本通常有很多套,才有可能讓所有學生共同閱讀。二〇一二年有一次參訪一所小學,校長很自豪地告訴我:「我們學校有一百零一套共讀本」,即每位學生都一定要看這一百零一本書。我輕聲告訴我旁邊的研究生:這位校長破壞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一百零一次!學校不是不可以有共讀本,但是要有方法地吸引學生閱讀共讀本。就算有共讀本,也絕對不能太多。
 
我們有沒有考慮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從二〇〇〇年開始,台灣已經推動大量閱讀有十多年了。可是,幾年前,我注意到桃園市沒有一所學校每天都有固定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有一段時期,台灣在閱讀能力國際評比的表現,起起落落,與鄰近地區比較,並不算理想。為什麼?
 
要找出原因,可能必須做一些深入的研究。但就我的觀察,與我的失敗經驗一樣,有三個原因:(1) 不信任學生;(2)不尊重學生閱讀的自主性;(3)不自覺地破壞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這三個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現象看出來:其一,要求讀完每本書後,都要寫書摘或找出好詞、好句;其二,太多的指定閱讀書本;其三,太多的外在動機。結果,大量閱讀,變成大量破壞閱讀興趣。以下一一說明: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