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瘦身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台灣在「工業4.0」時代的問題

我在某次講座中談到「工業4.0不是台灣的菜」之後,有朋友在相關文章底下這樣評論:「從鴻海出來的對工業4.0的瞭解,也不過如此的程度。」

許多朋友呼籲我再進一步地闡述清楚,為什麼工業4.0不適合台灣。

之前談過,工業4.0是德國首先提出來的一個製造業策略。當一個組織在某個產業處於領先地位的時候,最好的策略就是讓所有競爭對手都抄襲自己的策略、跟隨自己的腳步;只要一切條件相同,那麼領先者永遠領先。

美國、歐洲、中國大陸也都算是工業大國,卻紛紛中了德國的招,也跟著後面談「第四次工業革命」、「製造二○二五」,來呼應德國的工業4.0。

產品比製造或工業更重要

我對工業4.0沒有好感,就從這個名字開始。現今的高科技潮流已經走向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我們還在談工業,豈不是距離越來越遠?所以我才會強調,「產品」比「製造」或「工業」更重要;如果沒有產品,哪來的製造和工業?

工業4.0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原來的電腦整合製造(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 CIM)和彈性製造系統(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FMS)的先進製造環境,透過互聯網延伸到前端的銷售環節,藉此期望能夠從銷售環節的大數據分析,得到市場和消費者對個性化和客製化的需求,再透過互聯網連結到工廠的彈性製造系統,達到少量多樣的生產模式。

因此,工業4.0的前提,是生產工廠必須能夠做到電腦整合製造和彈性製造系統,否則即使有來自銷售環節的需求,工廠也可能沒辦法生產出來。而台灣目前的生產製造工廠,包含傳統產業、IT產業、電子產業,都還沒有辦法做到這兩者。

如果工廠已經做到這兩者,那麼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如何在互聯網時代與社群化時代之中,創造新的前端銷售模式,以滿足消費者對個性化和潮流時尚的需求。

雖然台灣的電子製造業實力強大、許多傳產品牌和銷售通路也有些知名度,但很不幸的,台灣在生產製造端和品牌銷售端,和先進國家都有相當大的差距。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