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至十七世紀歐洲古典名作是一個相對而言較少討論且人們對其認識不足的領域,而貝倫森為此領域編纂目錄的偉大成就,或可媲美馬勒著作激動人心的特質,以及馬勒對他自己的全面性且準確方法的重要性與創新性所抱持的堅定信念。兩者都為我們省去查找大量文獻之苦。瑞士藝術史學家海因里希.沃夫林(Heinrich Wölfflin)於1915年出版的著作《藝術史基本概念:新藝術的風格發展問題》(Kunst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Das Problem der Stilentwicklung in der neueren Kunst)似乎也開創了研究與思想的全新紀元,雖然他的目標遠較此廣泛,其任務也較具哲學性。沃夫林在他對文藝復興時期到巴洛克時期藝術形式語言轉變的分析當中,呼籲建立「描述性的藝術史」,仔細查看並比較藝術作品的風格,然後以基本概念的形式表達出來。對超過一世紀後的讀者而言,沃夫林的著作也許是本書所探討的經典著作中最具挑戰性的一本;甚至連專家也經常無法理解他的抽象論據。然而,在某種意義上,沃夫林已超越他所處的時代,他所使用的技術工具更是如此。他時常哀嘆複製品無法充分闡明其論點——倘若那位攝影師在拍攝桑索維諾(Sansovino)的《聖雅各布肖像》(St James)時站立的位置再向右移五英呎,他有關古典剪影效果(classic silhouette effect)的論點便能獲得完美證實。然而,正如大衛.桑默斯(David Summers)在文中所示,沃夫林為了展現從過去到巴洛克藝術的轉變而辨識出的五對極為簡單的概念具有某種普遍意義以及有影響力的遺緒,尤其是對某種奠基於嚴格審慎觀看與形式分析的藝術史類別而言。他是該領域偉大的論述創始者之一,甚至可說是先知。其後許多藝術史書寫實際上都是沃夫林這本1915年經典之作的選擇性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