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3/3
顯然,「硬」文本翻譯時要非常注意原文邏輯思路的展開,不宜隨便打破原文邏輯,選詞要精準,譯文不要突顯個人風格,跳脫原文的機會相對少些,靈活度相對較小。而「軟」文本翻譯時不宜完全被原文邏輯牽著走,選詞可有自己的特徵,一些譯文有個人風格,跳脫原文的機會較多,靈活度相對較大。當然,這是這兩類文本的核心特徵,而且這些特徵也並不是相互排斥的,如「硬」文本特別注重邏輯的嚴密,但這並不是說「軟」文本就沒有邏輯可言。畢竟任何一個人在寫作時都需要靠邏輯思維引導,否則那人就一定是思維混亂的「瘋子」。但是我們畢竟不會在談情說愛這類「軟」文本中把邏輯思維發揮到極致,因為情書要打動女友,光靠滴水不漏的邏輯是不夠的。另外,譯者的介入也是不可避免的。翻譯科技類的「硬」文本不應該像翻譯散文那樣不停地介入,但也不可能完全接受原文的思路和寫法,譯者不同程度地介入仍然是翻譯過程中經常有的。概括地說,硬文本的翻譯不宜過度受語境左右,因人而異的餘地不大,軟文本的譯作則常會因人而異,成為特定時空的產物。從譯者自由度的角度來看,假如譯者被鎖在一間十平方的「牢房」中,硬文本譯者也許有一平方的自由空間,軟文本譯者就會有三平方的自由空間,而一個好的譯者會盡可能利用這個空間;硬文本的譯者允許活動的空間雖小,但是也不應該浪費那一平方的自由天地。
 
有人會說,實際情況不可能僅僅是兩類,靈活處理的程度畢竟會各不相同。我建議以這兩個為基本選項,再創造出一個多元的格局,可有不同程度的「偏軟」「偏硬」等選項,活動餘地可在一平方和三平方之間不等。總之,一個學翻譯的人,在翻譯之前能通過一個基本的框架對所譯文本有一個認識,找出文本的特徵和與之對應的翻譯策略,這是有益無害的。
 
本書正是從這個思路區分文本、編排單元的。
3上一頁 1 2 3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