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繪本展
馬來西亞民主轉型:族群與宗教之困

馬來西亞民主轉型:族群與宗教之困

  • 作者:王國璋
  • 出版日期:2018/01/01
內容連載 頁數 1/7
獨立前的政治秩序

馬來西亞與香港一樣,曾是大英帝國鼎盛時期的殖民地。1957年英國人讓英屬馬來亞(British Malaya)獨立,以聯邦制湊合了馬來半島上的九個蘇丹邦和檳城、馬六甲兩個「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但排除另一海峽殖民地新加坡。僅僅六年後,英國人基於東南亞的冷戰危局,為避免當地赤化, 又在1963年撮合馬來亞、英屬婆羅洲(British Borneo)1 和新加坡三地為「馬來西亞聯合邦」,即所謂的大馬來西亞計劃,也是今日中文圈內常以「大馬」一詞簡稱馬來西亞的由來。不過新加坡只短暫待在聯合邦兩年,1965年就被掃出門,原因下述。

族群隔閡之始

沒有多少人會否認馬來西亞政治最關鍵的問題,至今仍是族群。而溯其源,則是19世紀中期英國人藉鴉片戰爭撞開中國沿海門戶後,為取得廉價又易於管控的勞力墾拓馬來半島,開始由華南一帶及英屬印度的馬德拉斯轄區(Madras Presidency) 大量輸入中國和印度勞工。馬來人、華南漢人和南印度的泰米爾人(Tamils),2 本就系出差異甚大的不同文明傳統,交融不易;而英殖民者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又依族群分工的管理方式,進一步區隔了不同群體間本就甚少交集的生活空間。所以馬來西亞族群、文化、宗教上的多元風貌,在百多年後的今天,雖可謂繽紛多姿,卻還談不上「有機」。族群之間的隔閡與誤解,一直都在。

而從「先來後到」的先住民對移民的視角來看,這段百多年來的大規模移民史激出的關鍵提問,就是馬來西亞究竟是誰的國家?這是馬來人/土著的馬來西亞,還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前者主、客分明,要求客人嚴守分際,認命地接受差別待遇,即便「客人」已經是土生土長的第二三四五代住民。後者則不分先後,不論主、客,只要是公民,理論上待遇平等。這項大哉問,可謂馬來西亞幾乎所有族群爭議的源頭。

誰是「馬來西亞人」?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