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沒有學校可以嗎?

沒有學校可以嗎?

  • 作者:徐玫怡
  • 出版日期:2018/04/03
內容連載 頁數 1/2
【至少打一仗】

好幾年前,就有朋友在我臉書留言板上提過:「你為何不讓小福去上華德福學校,或是其他體制外的學校?」也有人舉好多自學生的例子告訴我,要不要就讓你兒子自學?

記得我回覆:「不要,我就是要在體制內待著,至少打一仗再說。」

打仗?其實我對人一直都是非常和藹客氣的,私底下與朋友聊天或是寫作時雖然意見非常鮮明,但在衝突點上,我通常是退讓和溫弱的人。

所謂的「至少在體制內打一仗」也不是預設了自己想對抗什麼,只是想讓兒子完整地經歷一場台灣的教育體制,大多數人都在學校學習,為何我們要跟別人不同。除了三年級那一年回到法國讀了一年書,其他時間我們都待在台灣。我觀察孩子每一個階段的學習狀況,也調整自己身為家長的角色。

我不能說學校的教育不好,尤其兒子就讀的小學是一所校風自由的學校,比起其他學校的嚴格和大量課業,學校的老師都相當有彈性。但是孩子一升上六年級,我隱隱意識到一種急迫感。

我感覺孩子對「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上課只是敷衍,作業是負擔,他只是在完成大人的事業體(教育體制),上學只為了下課那短短的幾分鐘跟同學鬼混和打球。真的只是為了下課而去上學。而下課時間又經常被老師要求完成作業,所以他上學的動機被無法下課削弱了一半。我感知到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去學校,最重要的是「學習」並不是樂趣,是為了配合規定。

比如國語課有作文作業,聯絡簿上標示了週末過後的週一要交出來,但兒子一直唉唉叫著說不知道怎麼寫。我只好在旁邊引導他、盯著他。

「你把真正的感覺寫出來,不要管規定。」我說。「老師說第一段要寫三行。」兒子意興闌珊地趴在桌上。「不要管三行,先想看看這個主題你有什麼想法。」 「可是我的想法一定會超過三行。」

兒子已經先被規定限死了,而事實上,這種規定也不是硬性的,是老師希望孩子至少做到一個標準,可是孩子自己並不這麼想。

我苦口婆心地引導他說出他想的內容,並跟他說:「超過三行就寫四行!」但兒子卻回我:「可是我就是不要超過三行,超過了我不就倒楣,多寫了作業!」斤斤計較多一個字少一個字,只求少寫功課。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