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內容連載 頁數 1/8
第一章   悲傷是愛的代價
   
在正式談論該如何面對悲傷前,我想先說明一下:死亡並不是造成失落的唯一原因,而任何形式的失落都會引起悲傷,
   
為所愛之人的死感到難過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只要與自己依戀的某樣東西或某個人的關係中斷,也會令人憂傷。例如我們會為離婚和分居悲傷,為寵物往生而哀傷,為失去至關重要的東西(例如家庭、工作或汽車)悲傷,為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例如失去聲譽名望或社會地位)而悲傷。我們也可能為自己素未謀面的人物隕歿而哀嘆。
  
許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很驚訝,原本以為老早就結束的關係竟然仍會引發我們的悲傷,例如前夫或前妻過世。我們會為自己或是關切對象的病況而悲傷。當健康每況愈下,需要放棄自己重視的活動,或甚至連參與普通活動都能力減退時,我們也會面臨一連串失落。
   
在經歷各個的人生階段時,我們也會為不同類型的失落感到悲傷。像是一位母親會因為進入前青春期的兒子第一次拒絕在眾人面前擁抱而感到難過,又或年長者在被迫放棄駕照時會因為失去獨立自主性而感到悲傷。
   
這類失落經常被剝奪了悲傷的權利(disenfranchised),因為社會經常禁止我們為這類失落而悲傷,有時甚至連我們都低估或忘記了自己的痛苦。我們在感到失落的同時,也相信自己沒有為它們悲傷的權利。我們經常默默承受痛苦,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些悲傷反應,也不了解這種反應的來龍去脈,而且幾乎得不到支持和認可。
   
在處理失落時,我們必須找到自己的道路。一旦你了解在個人生活中,以及在你關心和摯愛之人的生活中,悲傷的表現方式,你可以進一步協助自己,也能更清楚該如何有效伸出援手,支持正經歷悲傷的親朋好友。你將會知道: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處理之道,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協助自己因應悲傷,以及如何支持我所關心的悲傷者。
 
關於悲傷的七大迷思
   
在進入後續章節之前,我想要排除一些關於悲傷方式的普遍迷思。這些迷思多年來因為外行人、心理學家和心理諮商師的推波助瀾而持續存在,但它們已經讓數百萬人身受苦痛,若非它們,人們會以更自然而健康的方式經歷悲傷。
   
這些迷思相當普遍,卻從未被科學研究所證實。認清它們,可以防止你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