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3/5

空間規劃方面,引進明亮光線的高大窗戶、寬廣天井和走廊,符應學生活動的空間品質之所需。若教室採光不良,學生容易產生視力問題,通風不良則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可見校園硬體對於學生健康影響甚鉅。在美學上應要求秩序整然,風格調和統一,不需要太過累贅的裝飾,才能成為學生培育品行的精神象徵。臺灣日照時間長,陽光強烈,整體配置一定要注重陽光的照射方向與時間,可藉此增加教室採光並保持衛生,但要避免直射所帶來的炎熱和不適,而走廊環繞教室、建築朝南也有其必要。

在古典中軸對稱的原則下,距離校門入口最近的建築中央量體必然是教師辦公室的所在,穿越中軸即可展望操場,對於向兩翼延伸的教室也能進行有效管理。此外,近藤十郎也對講堂、圖書機械(教具儀器)標本室、理科教室、歌唱教室、縫紉教室、值日室、室內操場、廁所、樓梯、小使、湯沸所(工友房與鍋爐間)等各種空間需求闡述了設計理念,並提出各種教室應以可遮風避雨的廊道串連為一整體的構想,文末更親手繪製九種可供三百位學生使用的校園格局配置基本方案,皆無正立面朝向下午日照強烈的西邊。這兩篇文章也成為日後臺灣新設校園建築配置設計的基本原則。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校

日本在臺灣最初設立的現代教育場所是「芝山巖學堂」,歷經沿革與校址變遷,先是借用艋舺清水祖師廟做為校舍,後遷至臺北城內南門旁,俗稱「南門大學校」,校名歷經總督府國語學校、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等數次改制,奠定臺灣教育人才培育基礎(今臺北市立大學)。並早在一八九六年頒布《臺灣總督府直轄學校官制》,設立三所附屬學校做為國語學校畢業生的實習場所,提供未來設立學校的模範。

這三所學校分別是原芝山巖學堂的第一附屬學校(後成立八芝蘭公學校,今士林國小)、艋舺學海書院的第二附屬學校(後成立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以及預計設於大稻埕但因無適合場地而改設大龍峒保安宮的第三附屬學校(後成立大龍峒公學校,今大龍國小),人口密集市街的就學需求反映了當時臺北聚落的分布情況。此外還有專供日人子弟就讀的第四附屬學校,是後來與日本本土教材、課程及師資完全相同的尋常小學校之前身。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