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內容連載 頁數 1/7
第一章 緒論(摘錄)

一、研究主題與方向

人性非惡?惡從何來?如何去惡?—「惡」是一個貫通古今中外普遍的哲學問題。

眾所周知,「性善說」是孟子以至儒家哲學中一大重要理論。然而,無論古往今來與學界內外,都不乏一種流行的質疑:認為「性善說」過分樂觀地關注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卻缺乏對人性醜惡面向的照察。早在先秦之世,儒門之內便有如荀子者質疑孟子的「性善說」。對於孟子「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的想法,荀子質疑曰:「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荀子.性惡》)荀子的意思是,從現實的一面看來,失喪純樸善良而犯下惡行往往是人生的常態;就著這一點而言,「性惡」比起「性善」似乎是對人性更為恰當的描述。時至今日,「性善說」同樣時常備受質疑。例如當代學者韋政通便嘗言:

儒家在道德思想中所表現的,對現實人生的種種罪惡,始終未能一刀切入,有較深刻的剖析。根本的原因就是因儒家觀察人生,自始所發現者在性善,而後就順著性善說一條鞭地講下來。……基督教的人生智慧因來自對人類原罪的認識,所以從原罪流出的一些概念,是負面的,非理性的,如:邪惡、貪婪、狠毒、兇殺、姦淫、偷盜、詭詐、仇恨、讒謗、怨尤、侮慢、狂傲、背約、妄證、說謊,基督教教義中,勸告世人的一些警句,無不是環繞這些概念說的。這一切所指控的事實,對資質醇厚,或善於自欺者來說,可能叫他們膽戰心驚,但這是充滿社會的事實,為儒家人生思想所不加措意的事實。

殷海光先生亦說:

儒家所謂「性善」之說,根本是戴起道德有色眼鏡來看「人性」所得到的說法。因為他們惟恐人性不善,所以說人性是善的。因為他們認為必須人性是善的道德才在人性上有根源,所以說性善。這完全是從需要出發而作的一種一廂情願的說法。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