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2/3

後世許多科幻小說也納進斯塔普雷頓提出的革新概念。譬如,《造星者》主角發現,許多超先進文明會刻意對低階文明保密、封鎖其存在事實,以免後者遭高階科技污染──這個想法和《銀河飛龍》(Star Trek)系列中,星際聯邦指導原則之一「最高指導原則」(Prime Directive)如出一轍。
 
《造星者》主角亦巧遇一支複雜文明:該文明成員將母恆星包在一個巨大球體內,汲取能量。
 
這個概念後來稱為「戴森球」(Dyson sphere),業已成為今日科幻小說的基本要素。
 
他還見過不斷與族人心電感應、藉此溝通的奇特種族,族裡每一個體都曉得其他個體的私密想法。這個構想也早於《銀河飛龍》的「博格人」(Borg):博格人彼此「心意相通」,集體服從「蜂群意志」(will of the Hive)。
 
小說來到尾聲時,主角終於見到「造星者」本尊──創造並修補所有宇宙、賦予各宇宙獨立物理定律的「仙人」。這表示我們的宇宙只是眾多宇宙之一。主角瞠目結舌旁觀造星者工作,後者猶如變戲法似地做出令人期待的嶄新國度,同時將不入眼的文明一把抹去。
 
在廣播電台猶如科技奇蹟的一九三○年代,斯塔普雷頓這本先鋒之作引發極大震撼。當時,進行星際之旅、接觸外星文明的想法壓根是癡人說夢,荒謬至極。那時候,螺旋槳飛機還穩坐「頂尖科技」寶座,人類還沒有能力衝出白雲、探索天際,因此星際旅行的希望看似渺茫,可能性微乎其微。
 
《造星者》甫一推出旋即大賣。英國知名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爵士(Authur C.Clarke)稱其為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幻作品。《造星者》點燃「戰後科幻作家」一整個世代的想像力,但是這本傑作沒多久便消逝於在二次大戰的混亂與暴行中,為普羅大眾遺忘。
 
尋找新行星
 
目前,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craft)和地表作業的一群天文學家,已在銀河系內發現近四千顆繞恆星旋轉的行星。既然如此,應該有人會開始好奇:斯塔普雷頓描寫的外星文明是否當真存在?
3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