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內容連載 頁數 1/2
非地方
 
「無有之地(non-place)是『一個毫無認同的象徵性表達、關係與歷史的地方:例子包括機場、高速公路、無個性特徵的旅館房間、公共運輸工具……在這個世界的歷史上,從不曾有過無有之地佔據這麼多的空間。』」Zygmunt Bauman,《液態現代性》
 
台北捷運是非常經典的「非地方」。搭上地鐵,一頭栽入手機的世界,是每個人習以為常的經驗,因為,除了打量方圓三米內的乘客面孔,車廂內沒有任何好看的風景。這種有點無奈的心情反映了現代城市的特質:每一個人在一天當中一定會和自己毫無干係的一群人共同進行某一件事情,好比在捷運上人擠人地等待著目的地的到達,而身旁的「旅伴」沒有人是你的朋友、你的友好鄰居或是你認識的任何一人。我們抱著猜疑的心態,斜眼瞥過每一個人的裝扮和表情,此時如果一位陌生人在此刻突然與你攀談,你一定無可厚非的採取防禦姿態應對──都市人的正常反射動作。
 
這僅存「移動功能」的空間,正是人類學家馬克‧歐傑(Marc Augé)指出的「非地方」。舉凡機場、高速公路到馬路中央的安全島都具有同樣的特性。這些空間破壞了我們對於土地及城鎮的連續感覺;以捷運來說,在地底下我們經歷了一段完全「黑箱」的移動過程,和地表的城市空間、景物完全脫離,走出地鐵的那一刻,我們總是帶著茫然的表情尋找地圖、路標或是直接求助於手機。人們不再藉由傳統的移動:透過雙腳及雙眼在大街小巷穿梭,從街道與建築物的形狀辨別自己身在何處。我認為台北人對於城市空間的認識,受到這種「斷裂」的移動經驗之影響非常深刻,我們對於城市的認知地圖,很可能是隨著數個不同的捷運站點擴散、展開,這些破碎的空間記憶,最終拼組成為每一個人對於台北的印象。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