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5/7

一個好的訓練計畫是包含很多層次的,就光是跑步訓練的種類,粗淺就可分成四種:輕鬆跑、間歇跑、配速跑、長跑。每項練習有它的目的。間歇跑練最大攝氧量及跑步經濟性、配速跑練乳酸閾值及配速的穩定、長跑練抗疲勞及能量運用、至於最容易被忽略的輕鬆跑,則是基礎有氧能力的累積。強如100公尺的世界冠軍,最大攝氧量跟跑步經濟性都是世界頂尖,但如果沒經過妥善的訓練就要求去跑一場馬拉松,下場一定是慘不忍睹。
 
當時處於新手時期的我,錯誤就是從來不跑輕鬆跑。每一次練習,不管是5 公里、10 公里、還是30 公里,我往往全力以赴。跑得順暢的時候覺得自己很風光,可是疲勞的時候不僅速度沒有達標,還總是又累又痛、拖著腿回家。那時我的長跑是週日,而跑後跟太太一起去市集買菜是固定行程。記得連續幾個週日,無論當天練習狀況好或壞,我都是一拐一拐著去市場買菜,覺得自己這樣才「有練到」。
 
長久下來,練習質量越來越差,成績遲遲無法突破,更糟糕的是身體開始出現大大小小的傷,每一次的練習都不知道能否順利存活下來。真正的震撼教育還是某次團練的時候。那時候有個全馬3小時5 分的前輩要練30 公里,配速5 分整。我那天的計畫是21 公里,想了想5 分速我勉強可以,於是我全程跟著那個前輩跑,意外的跑得很不錯,還有點沾沾自喜。直到跑了18 公里,
 
我覺得速度實在跟不上了,很不好意思的說:「請你先跑吧,不要等我。」他回頭張望,問了兩次:「你確定嗎?」然後一口氣絕塵而去⋯⋯我才知道他其實一直在等我。
 
看出問題了嗎? 30 公里5 分速對他來說是留有餘力的長跑、但對我來說是百分之百的努力。正常訓練的他,跑完的隔天還可以繼續恢復跑,而把訓練當成比賽的我,卻起碼要休息三天。最後我們差距拉大不在於那天的長跑我慢了他幾秒,而是我整整少練了他三天。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