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2/3
一開始,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以飲料和雞排這樣的增強物來提升學習興趣。但很快的,「單純」的雞排和飲料,已經滿足不了學生。學生開始「客訴」,有的嫌雞排冷掉了,有的嫌飲料不夠冰。我一方面因為好強,不想一下子就被學生打趴;另一方面也很好奇,這樣的做法究竟有沒有效,於是我挖了一個大坑給自己,跟學生說了一句可能會讓我自己會後悔的話――
 
「隨時隨地,只要你想吃,老師都買給你!」
 
這句話讓我從此疲於奔命,有的學生說:「明天下午三點整,我要一塊熱騰騰的雞排。」有的學生說:「明天午餐的時候,我要一杯裝半杯冰塊的冰紅茶。」為了這些「客製化」的服務,我成了「外送小弟」……
 
這一趟折騰下來,我有幾個觀察和收穫,加上閱讀了腦科學相關書籍,有一些大腦機制或許可以用來解釋這些現象。我大致有三個發現:
 
1學生會為了獎勵而讀書,相反的,沒有獎勵就不讀書了。
2外在動機要維持下去,獎勵就會愈給愈大。
3外在動機增強物有可能轉化成內在動機。
 
這次有兩個雞排嗎?
 
外在動機要維持下去,獎勵會愈給愈大。在實施雞排飲料初期,因為能在校內吃雞排喝飲料是很難得的體驗,馬上收到很大的效果。但是過了一陣子,隨著發生的次數愈來愈多,學生開始習以為常後,效果就明顯變弱。
 
接著學生開始提出各種「客製化」條件,包括要熱騰騰的雞排、要在午餐後喝到還沒退冰的飲料、要在第八節上課時吃雞排等,這些客製化條件都在提升增強物的「效果」。
 
後來我才知道,這其實是一種「習慣化」的現象。
 
坎德爾在二○○○年以海蛞蝓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生醫獎,揭開了記憶在分子層次上的運作。他提出了「敏感化」和「習慣化」兩個歷程。
 
一般狀況下,如果海蛞蝓的尾巴被碰觸到,牠們會把身體「吸管」的部分縮回來,這個凸起物是用來排泄廢物或過多的水分。
 
但是坎德爾發現,當這個刺激是很痛的,例如電擊,這種反射動作就變得更敏感。換句話說,在被電擊過之後,海蛞蝓下次被碰觸時會更快速的把吸管收回來,即使當時的刺激比較輕微而且不會疼痛。坎德爾將這個歷程稱作「敏感化」。
 
而相對於敏感化的另一個歷程則是「習慣化」。敏感化是誇大訊號,習慣化則是削弱訊號。
3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