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3/3
坎德爾也用海蛞蝓展示習慣化,他在海蛞蝓身上施加一個小小的、不會引起痛覺的碰觸,一開始牠還是會把吸管縮回體內,但是重複幾次之後,海蛞蝓像是了解到這個刺激沒有危險,於是再碰牠,吸管也不會縮回了。牠對這樣的刺激產生了耐受性。所以我們可以說「習慣化」是一個歷程,它讓新奇的刺激變成舊刺激,讓不熟悉的東西變得平常。
 
坎德爾有關「習慣化」的發現,可以用來解釋為何學生對雞排和飲料逐漸不再感到新奇,也提醒我們,以增強物做為外在動機時,這個刺激是有期限的,一旦發生習慣化,這個增強物的效益就會迅速消退。
 
哥吃的不是雞排
 
外在動機增強物有可能轉化成內在動機。這是我在雞排飲料時期最大的收穫。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學生習慣雞排飲料的刺激後,開始提出一些「客製化」要求,其中,「要在第八節上課時吃雞排」這個要求讓我覺得特別有趣。
 
有一天,班上某一位同學表現得特別好,於是我答應了他的要求,讓他在第八節上課時吃雞排。這一吃不得了,試想一下:冬天天氣冷,學生餓得特別快,到了第八節已經是飢腸轆轆,外面天色又漸漸暗了下來。在這樣的時刻,全班只有他一個人能吃熱騰騰的雞排,他吃的真的是「雞排」嗎?
 
「哥吃的,不是雞排。」
 
「哥吃的,是同學羨慕的眼光。」
 
這個體悟讓我想起大學時學過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如果依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雞排飲料可能是「生理需求」,而一旦學生在所有同學羨慕的眼神下,吃下這塊雞排,這塊雞排瞬間就滿足了「自尊需求」,非但大大提升了增強物的價值,更重要的是,距離我希望學生追求的「知的需求」只差一級了。
 
我彷彿隱隱約約看到了一個機會,讓我可以藉由增強物提升外在動機,一路引導學生走到內在動機的提升。
3上一頁 1 2 3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