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urd in your teeth」,多麼令人愉快的開場白啊!你通常會在大街上聽到人家尖聲叫囂這句話,用意是為了驚世駭俗或引起厭惡。如果有人當面這樣兇巴巴地罵你,你一定會覺得很反感吧?這是一種冒犯言論,特別生猛、粗俗、挑釁和公開,適合搭配大音量的怒吼和吐痰。當然,我們也可以從更易辨別卻也更不真實的例子談起。
威廉‧莎士比亞及其他文藝復興作家在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趣味、衝撞和幽默,想必許多人都耳熟能詳。舉例來說,只要深入閱讀莎士比亞劇作《亨利四世第一部》(Henry IV Part 1),就會發現法斯塔夫(Falstaff)唯獨在其中一個場景,因為朋友巴道夫(Bardolph)的鼻子看起來紅通通的,所以用「凱旋遊行不滅的火炬,篝火永恆燃燒的火光」來形容他。法斯塔夫針對巴道夫的鼻子滔滔不絕,自顧自地講了約莫十分鐘後,又罵起酒店老闆娘,不但說她「內在的信仰跟燜爛的洋李差不多」,還說她既不是魚也不是肉,簡直就是水獺。不僅如此,法斯塔夫在背地裡把王子說成「賊頭賊腦的壞蛋」,當著面又說他是「獅崽子」,中間還不時穿插「祂的血」(Sblood)、「上帝憐見」(God-a-mercy)之類的咒罵。這些例子在本質上有種荒謬的趣味,只是虛聲恫嚇,毫無實質的威脅。古往今來,只有性格太過一本正經或對宗教議題敏感的觀眾,才會覺得受到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