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3
前言
 
在平成史留下刻痕的天氣術語
 
平成時代(1989~2019)已悄然落幕。回首這30年,平成或許可以說是一個許許多多的人們飽受氣象災難之苦,且對天氣的觀念大幅改變的時代。
 
這裡有筆耐人尋味的資料。在日本,每年的年末,都會舉行由某本書(《現代用語的基礎知識》)的讀者和評選委員會選出該年社會上最具話題的關鍵字的「新語、流行語大賞」。而回顧平成年間被提名的所有詞彙,會意外地發現當中相當多天氣術語。以1990年(平成2年)的特別賞(年度常見語句獎),就是現在幾乎年年都會出現的「氣象觀測史上第一次」這個詞為首,一共有10個天氣術語得到提名。每三年就被提名一次的頻率,即使跟政治、經濟,以及其他各種文化領域相比,也相當突出。
 
分析那些入圍的天氣術語,會發現其中包括了「酷暑(猛暑)」、「熱島現象」、「猛暑日」、「災害級熱暑」等,與炎熱有關的詞彙比例相當高。可以說,平成時代是一個全球暖化引起社會關注,人們對炎熱開始變得敏感的時代。另外,其他被提名的還有「游擊式暴雨」、「線狀降水帶」等跟雨有關的名詞。像是至今仍使日本人記憶猶新,2018年7月的大豪雨,即使到了已經可以高精度預測氣象的現代,我們依然持續深受豪雨所苦。而最後兩個入圍的關鍵字,則是「炸彈氣旋」和「PM2.5」這兩個會帶來災害的大氣現象。這些被提名的天氣術語,都是在專業領域早就存在的氣象學名詞,但隨著大眾對公眾議題的重視度提升,這些詞彙也開始受到社會關注。
 
即便是在日本這個自古以來就飽受天災侵襲的國家,也從未有過這麼一個天氣術語和氣候災難如此頻繁上新聞的時代。而在未來的日子,又會有什麼樣的天氣術語受到大眾的注目呢?活在令和(2019~)這個新時代的各位讀者們,難道不想知道這些耳熟能詳的氣象名詞真正的意義嗎?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