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內容連載 頁數 1/3
〔前言〕(摘錄)
 
【中醫是活的醫學——面對現代疾病,中醫如何看待?如何因應?】
 
我於2021年10月回到台北工作,在台東、花蓮服務的那十年,常常羨慕花東人的自在,因為生活環境天大地大,雖有人事的煩惱,但那種壓力跟在台北時不一樣。
 
回到台北,與花東相對照,發現了北部都會區人們的辛苦,因為不管來自於外在環境的、人際關係的、身體內在的,或者更多來自於心理的,各式各樣的壓力,都會從與情緒有特別關係的頭腦反應出來。
 
中醫很早就提出「身心共振」的醫學保健思想。
 
依據中醫的臟腑經絡理論,人體的五臟主管人類七情六慾等各種情緒,也因為每條經脈連結一個臟腑,全身十二經脈又都通行到頭部,所以一旦內臟功能失調,就會透過經絡將問題投射到頭部。
 
例如:思慮過多、壓力過大的人,頭部會變得很大,甚至頭上的筋膜變形、長角;前額腫、偏斜、凹陷;或者是後頭的枕骨腫,枕後的地方出現厚厚的一層腫塊。
 
門診時,我經常會看到病人呈現各類頭部變形型態,思緒也非常繁雜,有時各類思緒還會互相打架。長久觀察下來,感覺大家的頭頸部好像花椰菜,上面那一朵朵的小花,都是一個個壓力,都是一個個思緒。當人們緊張時,常會將胸廓向內緊縮,肩膀上提,導致頸部和頭部緊硬,軀幹也隨著這力量的牽拉,變得緊繃。這些變得堅硬的頸肩部位,就像花椰菜的梗。
 
◎身心失衡已成為全球共同的健康難題
 
⋯⋯
 
回頭看看台灣,情況也令人擔憂。長期服用身心科藥物的病人逐年增加,尤其是上班族及年長者。WHO估計,憂鬱症將成為2030年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而根據國家健康研究院2022年的報告,台灣約有1/10人口有憂鬱症狀。
 
台灣雖然有高達87%的中高齡憂鬱症狀患者覺得就醫便利,卻只有27%患者尋求醫師治療,更只有11%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由此可見,中高齡憂鬱症患者的就醫率偏低。
 
為什麼就醫便利,卻有這麼高占比的憂鬱症狀患者並未尋求治療?原因可能來自於對憂鬱症的認知不足,不清楚憂鬱症是需要治療的,或是擔心汙名化。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屬於高收入國家,但中高齡憂鬱症的就醫率仍低於歐、美、日本等國。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