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隨理想的指引
19世紀末,安徽歙縣的黃潭源還算是風雲激蕩的神州大地上一處安靜的鄉村。這裡住著一戶陶姓人家,男主人叫陶位朝,妻子叫曹翠仂,還有一個女兒寶珠。
陶家遠祖乃是五柳先生陶淵明,在黃潭源村東還曾建過一所“五柳堂”。家業傳到了陶位朝的父親陶允祿這裡,人丁興旺,村東所居都是陶姓人家,故稱“陶家巷”。陶家本以醬園為祖業,但“亨達官醬園”到了陶允祿的兒輩手裡,因經營不善,盤給他人,家道中落。陶位朝帶著妻子和女兒寶珠,靠耕種祖傳的幾畝薄田維持生計。
1891年10月18日這天,陶位朝夫婦喜得第二個孩子,也是第一個兒子。按照家譜字輩,取名“世昌”。那時候為了讓孩子好養活,通常會給孩子取一個出家人的法名,所謂寄名在觀音菩薩座前以託其保佑,消除劫難。世昌的法名叫“和尚”。
陶位朝是讀過書接受過教育的人,後來還曾在南京做過中學的國文教員。雖然家境不好,但他很重視“和尚”的教育,早早就教他識字臨帖。舊時代小孩開始接受正式教育,叫作“開蒙”。6歲那年,“和尚”由一位叫方庶咸的私塾老師開蒙。但因為家裡窮,開蒙以後他並沒有進私塾。
兩年後,陶位朝幸運地得到一份文書工作,家境有所好轉,“和尚”進了離外祖母家不遠的一家經館讀書,大概在這時候,他有了自己的學名“文濬”。對於這得來不易的機會,文濬很珍惜,因而格外刻苦努力,學習也很出色。在經館裡接受的中國傳統教育為文濬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功底,成為他以後學貫中西不可或缺的基礎。
然而好景不長,不久陶位朝丟了工作,女兒寶珠又患病夭折,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人在遭遇逆境的時候,倘若不能堅強地挺過去,就容易自暴自棄,尋找麻痹自我的方式。陶位朝就在此時染上了抽大煙的習慣,使得這個家庭更加衰敗了。文濬作為家中長子不得不輟學務農,承擔起維持家庭生計的重擔。
陶位朝在苦悶中信了基督教,妻子曹翠仂因此得到了在崇一學堂做幫傭的工作。崇一學堂是歙縣基督教內地會辦的一所教會學校,校長是一個叫唐俊賢的英國傳教士。經常來探望母親的陶文濬給唐俊賢留下了不錯的印象,在曹翠仂的請求下,唐俊賢同意文濬減免學費入讀崇一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