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周年慶
中國行政區划通史:總論 先秦卷

中國行政區划通史:總論 先秦卷

  • 定價:720
  • 優惠價:8762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總論先秦卷(修訂本)》包括“總論”“先秦卷”兩部分。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三卷分別對各歷史時期行政區劃變遷過程進行斷代的具體考證,一般較少涉及理論與規律性的論述,而由卷前的《總論》來承擔通代的政區變遷規律的研究,作出系統的理論性分析。
  
總論主要內容:一是論述行政區劃史研究的物件與意義,並對行政區劃變遷研究進行學術史的回顧;二是從政治地理的視角,分析中國歷史上行政區劃變遷的基本特點以及影響其變遷的因素;三是綜述歷代特殊形式的行政區劃類型;最後以對於中國政治地理的兩種基本格局的分析作總結。
  
先秦卷依據傳世與出土的有關文獻,首次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先秦時期行政區劃的產生及其變遷,同時,兼而論及了與政區緊密相關的戰國時期主要諸侯國疆域的演變過程。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總論先秦卷(修訂本)》共計十一章,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1部分(第1章)從歷史政治地理的角度,並參照已有的相關研究,對商周時期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重新作系統的審視。
  
第2部分(第2、3章)主要探討春秋時期縣與郡的各自情況。首先,詳細論述縣與郡分別產生的經過;其次,對楚、晉兩國各自所設置的數十個縣,依年代順序,逐一進行考證;再次,對有文獻記載的周、秦、齊、吳、魯、衛、鄭等國所設之縣亦作了梳理。
  
第3部分(第4至第9章)詳盡考察和論證戰國時期各國所設置的縣與郡(都)。在對從春秋到戰國時期郡縣制度的變化以及戰國時期各國設置郡縣的概況作總體的描述之後,將各國在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前所設的二百餘縣及數十郡(都)的始置之年、縣的地望、郡(都)的領域及其在不同年代的各自歸屬,又依次作了動態的具體考訂。
  
第4部分(第10至第11章)對戰國時期主要諸侯國疆域的變遷作逐年的考證。由於政區與疆域之間的關係密切,理清其時諸侯國的疆域變動軌跡,對全面而深入地瞭解政區的沿革是大有裨益的。本部分的研究,使戰國時期主要諸侯國的各自疆域範圍有了迄今為止最為清晰的界定。
  
為了便於讀者的閱讀,本卷還附有系列性圖表,將主要的考證結論有層次地、直觀地作了展現。
 

作者介紹

周振鶴,1941年生,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主治歷史地理學,兼治中外文化交涉史。創立政區地理概念,並開創歷史政治地理學研究。創新文化地理研究,始創歷史語言地理與宗教地理研究,並倡立文化語言學概念,提倡語言接觸研究方向。曾先後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德國哥廷根大學、愛爾蘭根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關西大學、東洋文庫,香港城市大學訪學、任教、任職。主要論著有《西漢政區地理》、《方言與中國文化》(合著)、《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十六講》等十餘種,主編《上海歷史地圖集》、《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論著曾多次獲全國及省部級各種學術獎項。
  
李曉傑,1965年生,河北唐山人。198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保管部工作,任助理館員。199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1年至2002年度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3年至2004年度任大阪大學文學部COE研究員。現為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歷史政治地理、《水經注》、中國古代史及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著有《東漢政區地理》、《體國經野——歷代行政區劃》、《疆域與政區》、《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五代十國卷》、《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卷》(合撰)、《水經注校箋圖釋·渭水流域諸篇》(主編)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目錄

第一章 行政區劃史的研究物件
第一節 行政區劃的基本要素與相關概念
一、行政區劃的定義
二、行政區劃諸要素
三、廣義的行政區劃
第二節 行政區劃史的學科背景
一、相關學科
二、交叉學科(政治地理、行政地理與政區地理、沿革地理)
第三節 行政區劃史的研究物件與相關概念
一、研究物件
二、相關概念

第二章 行政區劃史的研究意義
第一節 歷史編纂學的需要
一、行政區劃是解釋歷史事件的基礎
二、行政區劃反映政治過程
三、行政區劃反映經濟發展的態勢
第二節 相關學科的研究基礎
一、專門史研究的重要基礎
二、人文地理分支學科的基礎
第三節 行政區劃史研究的當代意義
一、行政區劃的可變性與承繼性特徵
二、今天我們如何改革行政區劃體系

第三章 行政區劃變遷研究的學術史回顧
第一節 行政區劃研究史的三個階段
一、史料編纂階段
二、個別的考證訂訛階段
三、整體復原研究階段
第二節 行政區劃變遷史的撰寫
一、疆域沿革史的著作形式
二、與地方行政制度相結合的著作形式
三、專門的行政區劃史著作

第四章 政治地理視角下的政區變遷的基本特點
第一節 兩千年三迴圈——行政區劃的層級變遷
一、從郡縣二級制到州郡縣三級制的轉化
二、從州縣二級制向道(路)州縣三級制的轉化
三、從多級制向二級制簡化的反迴圈
四、行政區劃層級變遷的規律
第二節 量地制邑,度地居民——行政區劃幅員之伸縮
一、政區幅員的尺度
二、“百里之縣”幅員的相對穩定
三、“千里之郡”幅員的縮小傾向
四、“萬里之州”幅員的起伏變化
五、行政區劃幅員變遷的特點
第三節 犬牙相入還是山川形便?——行政區域劃界的原則
一、政區邊界概念的產生
二、山川形便原則的運用
三、犬牙相入的原則與發展過程
四、犬牙相入原則的極端化及肥瘠搭配原則
五、行政建置方面的交錯重疊

第五章 特殊行政區劃簡述
第一節 軍管型准政區——都尉、都督、都護府和都司衛所
一、兩漢魏晉的都尉
二、兩晉南北朝的都督區、總管區與行台區
三、漢唐的都護府
四、北魏的鎮戍
五、明代的都司衛所
附:宋代的軍
六、軍事因素對行政區劃的影響
第二節 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行政制度——道、左郡和土司
一、秦漢的道和初郡
二、南朝的寧蠻府、左郡左縣和俚郡僚郡
三、魏晉十六國與北朝的諸部護軍和部落酋長制
四、唐代羈縻府州與明代羈縻都衛
五、元明清的土司制度
六、清代邊區的特別行政制度
第三節 虛擬政區——遙領、虛封與僑置州郡
一、遙領與虛封制度
二、僑州郡縣
三、畸形的雙頭州郡

第六章 影響行政區劃變遷的諸因素
第一節 政治主導原則
一、內外輕重的概念與轉換
二、政治主導原則
第二節 自然環境的基礎
一、我國的自然地理區域
二、“九州制”的設想與自然區的關係
三、秦郡的自然地理背景
四、唐代十道的地理區劃
五、元代行省與地理區域的脫節
六、行政區與自然區的基本關係
第三節 經濟因素的影響
一、經濟發展的地域差異與政區設置的空間變化態勢
二、經濟因素對政區其他方面的影響
第四節 文化因素的作用
一、行政區劃建置和數的關係
二、行政區劃建置與宗教的關係
三、行政區與文化區的契合
四、文化心理狀態對政區變遷的影響
第五節 行政區與自然區、文化區的關係概述

終章 從政治區與行政區理解中國政治地理的兩種基本格局
一、《禹貢》的兩種政治地理思維
二、邊疆區與內地的圈層型關係
三、特殊政治區的類型與功能
四、跨高層政區的特別政治區
五、地方分權偏重時期的政治地理
 

行政區劃與人的生活是如此密切,以至於我們有時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就如同我們對空氣沒有感覺一樣。極致地說,我們從出生起直到告別世間,都必定活動於某一行政區劃中,但卻很少有人對其有真切的瞭解。行政區劃是怎麼產生的,數千年來經過什麼變化,將來又會如何,似乎不是太多人感興趣的問題。
  
在中國歷史上,行政區劃的重要性無可置疑。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最需要並且最合適的治理方式,就是在統一的中央集權下進行的分地域與分層級的行政管理。這種分地域與分層級的管理體系就是行政區域,或日行政區劃。《左傳》引春秋時鄭國執政者子產的話說,為政“如農之有畔”。畔即是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政治運作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界限。任何政治權力都有其界限,這一點是當政者最需要注意的。在農業社會裡尤其如此。農民的田地有界限,政府治理的區域有界限,國家也有界限,超出界限就不在自己的管理範圍內了。
 
由田地界限發展提升而來的行政區劃界限,可說明行政區劃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進一步而言,行政區劃直到今天還在規範制約國家與地方的政治活動與經濟生活,如何進行合適的行政區劃制度改革以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是一個不但重要而且異常迫切的課題。然而對於如此重要的行政區劃體系的歷史變遷全過程,尚未有一部學術著作予以深入的專門研究。我們撰寫這套十二卷本的《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即嘗試來擔起這一重任。
  
本書研究先秦至民國時期中國行政區劃變遷的全過程。過去與本書研究物件大體一致而內容屬於綱要性質的著作,或稱疆域沿革史,或稱沿革地理。這些專著對行政區劃變遷的研究只以朝代為尺規,也就是說,對每個朝代只復原其代表性的行政區劃面貌,至於朝代內部的政區變遷則不涉及,而且即使對代表這個朝代的行政區劃面貌也還考證不夠精細,內容比較簡單。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當然是研究還不夠深入,而且在客觀上,朝代內部的政區變遷也因為史料的嚴重缺乏而難以把握。
 
還有一類稱作地方行政制度史的著作,則把行政區劃變遷與地方行政組織合在一起研究,但多以研究地方官制與地方建制為主,對行政區劃的具體變遷關注不多。行政區劃的研究是一種空間的、立體的研究,其研究結果必須能夠體現在地理方面,能夠畫出地圖來,如果不能體現在地理上,或與實際地理情況扡格不通,則研究歸於失敗。這種要求顯然難度較高,這恐怕也是地方制度史著作詳于行政組織而略於政區變遷的主要原因。
  
行政區劃史的研究不單純是歷史學科之事,而實際上是處在歷史與地理的交叉範圍中,或者說,從歷時的線索看來,具有歷史學的性質,而從共時的平面看來,則具地理學的性質,可以看作是某一時段甚至某一年代的行政區劃地理,也可以稱為行政地理或政區地理。這種縱看是歷史、橫看為地理的研究,顯然具有自然科學的性質。它不但要求研究者要對史料進行窮盡式的搜集、排比、整理,還要求他們在史料不足的情況下,恰當運用邏輯推理來彌縫歷史鏈條的缺環,以復原變遷過程的原貌。這種原貌因為要體現在地理方面,就不便留下空白的區域。此外,由於行政區劃的變遷與政治過程密切相關,所以這一研究又與政治學有所關聯,尤其在理解變遷原因時,政治學的解釋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至少要橫斷這樣三門學科的行政區劃史研究,歷來相對冷寂:除了歷史地理學者以外,涉足的人較少,即使在歷史地理學科中,專門研究行政區劃變遷的,也為數不多。雖然從清代乾嘉學派以來,有不少人從事個別的政區變遷問題的研究,但考證功夫做得最出色的也只有錢大昕與王國維兩人,有些人或自以為對政區地理有研究,其他行外的人也對之這麼看,其實並不見得真正懂得政區地理變遷。當然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這種情況大有改觀,但歷史政區地理始終不是一個熱門的學科分支,這一點在本套通史《總論》的相關章節中將詳述。
 

詳細資料

  • ISBN:9787309126969
  • 規格:平裝 / 690頁 / 16k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1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4簡體館週年慶,參展書69元起,精選3本72折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簡體週年慶
  • 商業新品
  • 福寶